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羅德曼晤金正恩:傳媒刻意造新聞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4-17]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美國籃球巨星訪問朝鮮,與金正恩同席觀看美朝籃球友誼賽,媒體一度以為這是「籃球外交」,或許會成為美朝解凍的前兆。但隨後真相大白:羅德曼此行只是為了VICE傳媒公司製造新聞。

據南都週刊報道,CNN新聞主播丹·拉瑟看得目瞪口呆。「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這根本不是新聞,純粹是一幫人在胡來。」丹·拉瑟在《美國新聞及世界報道》裡抓狂:「整個世界都在討論朝鮮獨裁還有饑荒中人吃人的慘案,但他們網站上最新的頭條標題卻是《羅德曼跟VICE如今成了朝鮮的朋友》,這也有點太沒品了。」

拉瑟說的是丹尼斯·羅德曼訪朝事件。2013年二三月交接之時,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到這件事上——美國籃球巨星訪問朝鮮,與金正恩同席觀看美朝籃球友誼賽,期間相談甚歡,此後,羅德曼還在公開演講中對金正恩說「你現在有了個一生的朋友」。

媒體一度以為這是什麼「籃球外交」,或許會成為美朝解凍的前兆。但隨後真相大白:羅德曼此行只是為了VICE傳媒公司製造新聞——他們要跟HBO新聞網聯合拍攝一集新聞紀錄片,他們認為找個退役的NBA巨星去朝鮮會是個不錯的點子,他們爭取到了進入朝鮮拍攝的資格,而金正恩的出席則是意外之喜。自稱是「公牛球迷」的金正恩見到前公牛王朝締造者之一,顯然感到相當欣喜,他甚至還邀請羅德曼及攝制組去他的官邸。

在那裡,攝制組脫離了新聞的軌跡,而是加入了看似失序的狂歡。VICE的記者萊恩·達菲盛讚了金正恩的熱情好客以及那「史詩級別」的晚宴;而羅德曼則毫不諱言他對朝鮮最高領導人的喜愛:「我愛他!這傢伙真的很棒!」

這集紀錄片引發了巨大的討論風潮,其中像丹·拉瑟這樣的負面評價也不在少數。但VICE的首席執行官肖恩·史密斯卻不以為意:「他來了,這就是大消息。我們是少數能夠見到他的人,這就很了不得。我們還能去他的官邸,這確實非常了不得。這究竟是不是新聞?這得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新聞。」

沒品新聞?流行新聞!

丹·拉瑟說VICE的新聞「沒品」,這話倒是沒說錯,然而VICE也從來不走深度高端有品路線。

這家公司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蒙特利爾,他們的雜誌最早叫做《蒙特利爾之聲》,是個福利項目組創辦的免費雜誌,旨在全方位介紹蒙特利爾的所有文化活動。但他們所指的文化活動與常人理解的不太一樣:他們沒去報道那些街頭文化或節日匯演,而是著重描寫蒙特利爾的毒品交易、饒舌跟朋克搖滾場景。創始人蘇羅什·阿爾維表示他們想要寫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我們想要近距離觀察毒品交易的現場。還有,與其以旁觀者的角度寫一個妓女的故事,我們更希望找一個妓女來給我們寫故事。」

他們的工資由那個福利項目組來發,但雜誌需要通過廣告來維持運營。原本立志要當一名小說家的史密斯就在這個時候加入了團隊,事實證明,他是個銷售天才。「他能把水賣給挖井人。」阿爾維說,「我們當時直接找上了那些大唱片公司,而他就能說服那些大人物們來投廣告。」

他們很快獨立出來,改名成VICE,然後在1999年,他們搬到了紐約。征服美國的計劃很宏大,卻為時尚早,及至2002年時,他們發現自己欠下了300萬美元的債務,而當時他們的公司估值也還沒到400萬美元。

於是他們決定每一頁內容都要對應一頁廣告,而且在爭奪眼球上無所不用其極。雜誌呈現出一種極端的享樂主義作風,他們早期的封面通常與可卡因有關,還有文身等等。他們出了一系列的「VICE指南」,包括《VICE教你如何搞上一個穆斯林》跟《VICE懷孕的女同性戀大全》,他們的《VICE性、毒品跟搖滾指南》還被部分書店列為了禁書。

當時擔綱雜誌首席寫手的是他們另一位創始人加文·麥克因內斯,他介紹說,當時他的想法就是,希望人們用聰明辦法做蠢事,然後用蠢辦法干聰明的事情:「比如說,如果你要去巴勒斯坦,我就跟你說先去找個好的漢堡店。根本不討論什麼以色列啊邊境問題啊之類的問題——就去找一家好的漢堡店就行。反過來說,如果你要放屁或是大便,那我們就得去採訪消化科的專家,從科學的角度來研究什麼是屁,屁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它會是臭的,諸如此類,整得特別科學特別專業。」

憑藉著這樣的辦法,他們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償清所有負債然後扭虧為盈。

VICE並不滿足於只做雜誌。他們如今在18個國家擁有了35間辦公室,旗下有一家唱片公司,還有圖書跟電影分部,一系列網站,甚至還有一家廣告代理公司。他們希望成為一個全球文化產業巨擘,按照肖恩·史密斯的說法,「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成為專為年輕人設計的全球最大的文化網絡。」

到目前為止,VICE最成功的一步是從紙面走向了視頻。它的YouTube頻道已經擁有了超過百萬的訂閱者。他們有時候也會討論一些比較深刻的話題,最近就有一系列諸如《在薩達姆的陰影下:伊戰十年後的巴格達》之類的視頻被放上網,但與此同時,他們依然會將「巴西最大的屁股」或者「猴子性愛」放到焦點位置——這是他們公司基因的一部分。

有時候,VICE的高層會將他們公司稱為「街頭的時代華納」,這大抵說明了他們的野心。現在美國的金融報紙上偶爾也會討論VICE的估值。2011年,VICE的估值為2億美元,去年,《福布斯》則預測它將達到10億美元的高度。

在線視頻吸引青少年

對於傳統媒體而言,VICE最令他們詫異的不是這種胡說八道的新聞手法,而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賺錢的能力。據某位不知名人士透露,去年VICE的收入達到了1億7500萬美元,這實在是筆不小的數目。

VICE賺錢的法寶是在線視頻。比起文字材料來說,視頻材料有更高的廣告,而且也更符合年輕人的喜好:最近一項統計顯示,現在美國十幾歲的年輕人,花在YouTube上的時間要比Facebook、Twitter跟Instagram這些社交網站上的還多。而VICE希望,在線視頻的廣告市場最終會做大,逐漸吞食電視廣告市場的份額,那可是每年收入720億美元的大蛋糕。

2011年,YouTube開始給VICE跟其他公司付費創造內容以挑戰傳統電視。VICE目前擁有超過30個在線節目,積累了超過三億的點擊率。這並不算什麼,一個電子遊戲網站在YouTube放出來的遊戲視頻能夠得到每個月20億次的點擊,但VICE這樣已經算開了個好頭。

VICE的受眾群大多是青少年,這就足以讓VICE成為業界諸人艷羨的對象。這幾年,已經有不少大牌媒體——比如說赫斯特、時代華納、貝塔斯曼跟新聞集團——來布魯克林朝聖,學習如何製作出讓年輕人感興趣的話題。傳媒大亨默多克在他來VICE參觀後就發了一條這樣的推文:「誰聽說過VICE傳媒?出格又有趣的內容,吸引了一票從來不讀也不看傳統媒體的零零後。全球大成功。」

對於這些傳統媒體的人來說,來VICE「朝聖」無異於接受一場震撼教育。有一次,一幫HBO高管去VICE辦公室開會,他們戴著金絲眼鏡,西裝革履,結果一進門就被嚇到了:前台接待人員有一個鼻環跟若干耳環,他身後有一面電視牆,不間斷地放著VICE製作的各種視頻,那上面有人們圍著LED燈柱跳舞,有饒舌明星吐煙,有史密斯跟非洲軍閥歡快地聊天……總之,一派歡騰景象。

妮娜·羅森斯泰恩是HBO的資深製作人,她製作的節目包括相當受歡迎的新聞脫口秀《比爾·馬爾實時秀》,她說她第一次來VICE辦公室的時候,比爾·馬爾也在場,然後當時他們倆就震驚了。「等這些年輕的員工們老了怎麼辦?」她問,「等到他們三十歲的時候,他們會被炒掉嗎?」

這些疑問很快就被湮沒了。一個年輕的製作人上台,打開一個文件,這是要給HBO播放的視頻。那個文件的名字是「Iraq-Cock-Ass」。「Iraq」指代的是一段關於伊拉克戰後的視頻,史密斯到伊拉克進行了實地採訪與調查,追蹤這些年當地出生的嬰兒,看看當時美軍使用的毒氣武器究竟是否會給嬰兒造成先天缺陷。「Cock」則是一段搞笑視頻,有一個叫做托馬斯·默頓的VICE員工來到中國,給中國大街上約會的年輕人製造各種麻煩。

「什麼是『Ass』?」羅森斯泰恩問。

「Assassination(暗殺)。」史密斯回答說,那是一段關於菲律賓政治暴力的視頻。

旁白是史密斯錄的:「這周的『VICE』裡,萊恩去了菲律賓,在那裡,政治家們正在彼此屠殺。而我去了阿富汗,塔利班又有了新的恐怖計劃。」在菲律賓那一段裡,萊恩·達菲跟一名菲律賓政客一同起程,三年前,他的家人在同一條路上被暗殺身亡。他問那個政客:「你緊張嗎——每天這樣出門?」然後在阿富汗的那一段裡,所有人都看得見史密斯的情緒波動,他剛剛採訪完一個小孩,而那個小孩很可能要成為自殺炸彈的執行者。

當視頻播完的時候,整個房間裡都沉寂下來。

「哇喔。」一名HBO高管感歎說:「強大有力,正中紅心。」

下一個CNN

經常有人問史密斯,VICE最終要走向何處。如果賣給一家大公司——比如Facebook或者谷歌——那樣它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更大的觀眾群體。但史密斯堅稱他不會賣掉VICE:「兩年前,我還會說打算賣掉公司,」他最近在接受採訪時說,「但現在,VICE通過出售內容給其他公司就可以達到同樣的規模。」

他的觀念改變有一部分來自於在線視頻業的進化。誠然,YouTube還不會在短時間內取代傳統電視,但作為一個宏大的視頻平台,YouTube對於VICE的擴張能力來說至為關鍵。

史密斯的另外一個法寶則出人意料:新聞。史密斯認為,新聞能像體育跟娛樂一樣成為廣告商的寵兒,所以VICE打算建立「24小時新聞頻道」,將海外辦公室變成新聞局,然後實時報道當地發生的事件。是的,當傳統媒體都在紛紛關閉海外分局時,VICE正在打開新的大門。

史密斯說,市面上流行的那些什麼「年輕人不關心新聞」的觀念都是偽命題。「很明顯,年輕人還是關心新聞的,這就是我們成功的原因。」他說,「要知道,以前新聞節目是所有電視網絡裡最能賺錢的節目,海灣戰爭成就了CNN。我知道這聽上去有些瘋狂,但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你能夠成為YouTube上的默認新聞來源,你能得到數十億次的視頻點擊,然後,你就成為了下一個CNN。」

目前,VICE的盈利(去年據說是4000萬美元)看似都來自於少數幾個大合作夥伴的資助——YouTube,還有像HBO這樣的電視合作夥伴。但如果你花時間研究VICE帝國的內部結果,你就會發現它其中的那些「嘈雜」的部分,包括網站、廣告代理公司、國際辦公室,甚至是史密斯談論的那些全球化的野心,都像是一種進化的鋪墊。沒有人能質疑VICE的執行力,畢竟,它為了鞏固跟HBO的合作,不惜折騰出了一幕「籃球外交」的鬧劇。

當然,如果VICE成為了他們夢想中的全球新聞網絡,那麼他們可能會更慎重一點,不再那樣輕易嘗試惡作劇式的報道方式。早些時候,VICE還成為了另一場爭議的中心,當時他們在跟一條關於約翰·麥克阿菲的新聞。麥克阿菲是殺毒軟件「麥咖啡」的創始人,他靠那個軟件成了百萬富翁,去年因為謀殺了自己的鄰居而逃亡海外。VICE的編輯卡斯特羅跟另外一名寫手羅伯特·金加入了他的逃亡。沒過多久,他們發了一條博客,標題是《衰仔們,我們正跟約翰·麥克阿菲們在一塊兒呢》,看起來,VICE再一次讓那些強大的傳統媒體難堪了。

但問題來了。他們在博客裡貼了一張照片,而這張照片包含有地理信息,這就透露了麥克阿菲的所在地,也就是危地馬拉伊薩瓦爾的某家酒店。沒過多久,危地馬拉警察就逮捕了麥克阿菲。傳統媒體這下樂瘋了,原本的尷尬統統化作嘲弄。福布斯網站上甚至特地刊出這樣一篇文章,標題很長:「致VICE及其餘各地的親愛的記者朋友們,這裡有幾個簡單的辦法,能保證你們的線人不被逮捕」。

世界在沉沒,我們在享樂

不過,如果VICE真的成為了媒體的未來,就算它有再多的缺點,也不會比我們現在更差了。對於任何習慣了現在有線電視新聞的人來說,在那24小時無間斷沒個性無聊的重複播報對比下,很難不被VICE鮮活而且第一手的新聞所打動。

去年12月,正好是VICE倫敦分部開張十週年慶典,史密斯打算趁這個機會深入倫敦最混亂的地區,去給當地的毒梟做採訪,用來給HBO做節目。不過在採訪前一天,他看到了另外一個選題,那就是做一集關於氣候暖化的節目,主題是「世界在沉沒」。環境問題並不像毒梟採訪聽起來那麼性感迷人,但史密斯說,他有兩大主張,其中一個是戰爭邪惡論,而另外一條就是環境保護論。

在慶典派對結束後沒多久,史密斯得知,威尼斯市長同意接受他的採訪了,而且採訪的地點會在聖馬可廣場,就是那個距離水面只有不到半米,近年來屢次被湮沒的廣場。於是凌晨五點的時候,他搭乘一架小飛機飛到了威尼斯。「我昨天一整天都在開會,然後是晚宴,派對玩到凌晨2點半。」史密斯說,「但待會兒我們下午三點就要採訪市長,我都沒睡,但我能撐住的。」

他們搭乘水上的士在河道中穿行,沿途經過殘破的建築和水浸腐蝕的磚牆,當他們到達聖馬可的時候,剛好來得及看到洪水漲起來的模樣。這地方滿是遊客,當水漲起來的時候,遊客們就踩在木頭架起來的狹窄小道上橫過廣場,就像動物在諾亞方舟的船面上穿行。

「這太迷人了。」史密斯看著那些遊客說。他開始討論氣候變暖的問題:「除非火燒眉毛了,否則人類都不會有任何動作。不過我想就是這樣的。我們就是得有槍指著自己的腦袋,才說,好吧,讓我們來修好它吧。」

史密斯跟他的攝影師站在齊膝深的水裡,水很髒,偶爾還有一隻死鴿子漂在上頭。史密斯雙手一隻插在口袋裡,突然,他聽見廣場邊上一家咖啡店裡傳來了鋼琴聲。史密斯開始在水中小小的轉了個圈,像是華爾茲的舞步,他高興起來:「這簡直不太真實。」

走到一半,史密斯停了下來。他看見不遠處有一家美國酒吧,裡面的積水大概有一英尺深,但照樣開門營業。史密斯頓時有了個新主意:「你知道做一個好的VICE式報道需要什麼嗎?」他回頭說,「我們現在要進去喝一杯!」這個主意包含著VICE報道的精髓:關於悲劇、享樂主義和改變世界的事件碰撞在一起。史密斯愉悅地說,你看,世界在沉沒,而我們還在享樂。

他走進那家酒吧,身後跟著攝影師。遠處有遊客看過來,高聲喊著:CNN!

      責任編輯:Rosemary
金正恩淩晨現身 破軍事政變傳言      [2013-04-15]
金正恩久未露面 傳言朝軍事政變      [2013-04-15]
金正恩「消失」兩周引發政變傳言      [2013-04-14]
女兵高跟鞋巡邏 金正恩:勝核彈      [2013-04-13]
克里:韓美願對話 等金正恩點頭      [2013-04-13]
金正恩盛讚朝鮮女炮兵勝核彈      [2013-04-13]
韓專家列朝鮮不會對韓開戰四理由      [2013-04-12]
美情報總監:金正恩冀固權      [2013-04-12]
專家:化朝危機只需奧巴馬1個電話      [2013-04-11]
金正恩:朝鮮不先開第一槍      [201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