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葉臻瑜 廈門報道)兩岸從隔絕走向交流,從敵對走向和解,從單向往來走向雙向往來,首次「汪辜會談」功不可沒。時任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的邱進益,作為「汪辜會談」的直接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之一,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還原了兩岸民間授權的領導人首度見面、握手言歡當的全過程。
首度進京氣氛緊繃
邱進益清楚的記得,自己出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是在1993年3月12日,而距離首次「汪辜會談」只剩一個半月。
抱著「談不成就回來了」的心態,1993年4月7日,邱進益與時任海協常務副會長的唐樹備,在北京先進行「汪辜會談」前的預備性磋商。「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邱進益回憶到,當時北京預備會的氣氛並不輕鬆,他所下榻北京飯店貴賓樓,單大陸安保人員就多達40人,「我們自己內部的會議的時候,都把水龍頭都開開,生怕大陸竊聽」。
邱進益表示,當時與唐樹備還是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雙贏」,「幸而我與唐先生有相同的外交官背景,很多想法都一致,溝通起來不太困難。」但他直言,即便如此,在例如投保協定等問題上,雙方還是產生了分歧。
「汪辜會」細節定成敗
「第一次「汪辜會談」前,我的壓力是很大的」,邱進益回憶道,作為40多年來,兩岸之間最高層次的談判,當時的島內輿論,又對會談中台灣是否會被矮化等問題上,對海基會此行施壓。而邱進益更坦言,台北方面對會談前所有的授權都已經擬好,海基會的空間並不多。「譬如三通問題,我們認為是政治問題,所以接到的指示是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回應。」
4月27日,儘管汪道涵和辜振甫二老曾在很多場合有過接觸,但正式以兩會領導人身份見面還是第一次。當日,新加坡方面為雙方在場外準備了休息室,於是邱進益和唐樹備商量是否為二老安排一個會前禮節性會面。「因為,汪先生比辜先生年長兩歲,但會談是汪發的邀請函,所以他是主人,借個客地,理應客人來拜會主人。但又不能是讓辜振甫敲門自報名諱」,最終只能派唐樹備作為代表,先行邀請辜振甫。
見面後,兩位老先生顯得十分相熟,話題從國粹京戲談起竟聊了十幾分鐘。此後,舉世矚目「汪辜會談」才正式開始。「包括此後簽署四項協議時,也是雙方互換座位,中國習俗是以右為尊,因此雙方也必須輪坐「主位」」,邱進益稱,這些汪辜會談中的小細節看似不緊要,但事關禮儀觀瞻。「在場有280個記者,我們稍微有細節安排不適當,就少不了被媒體責難」邱進益說。
遭民進黨兩度阻撓
然而,會場並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邱進益稱,記得當時雙方在開酒會,民進黨後來的主席施明德,帶著十幾人組成的所謂宣達團,到會場鬧事。每個人的T恤上寫著的一個字,連在一起是「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他們喊著口號就闖了進來,汪道涵先生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就避開了,最後鬧事者都被當地警方控制了」。
邱進益無奈表示,自己當時離開桃園機場到新加坡去的時候,時任桃園縣長的呂秀蓮也找了上百人前來示威遊行,企圖阻止其出境。「上飛機前我心裡確實有一點悲憤,但怕熱就不要進廚房,背了責任就要盡力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