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台灣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印軍隊「帳篷對峙」十日仍不變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4-25]    我要評論
   

印度媒體發佈的「帳篷對峙」照片

【文匯網訊】4月24日,在印度指稱中國士兵「越過實際控制線入侵印度」的10天後,中印軍隊在拉達克代布桑山谷的「帳篷對峙」仍未好轉。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邊防部隊沒有越過實際控制線一步。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4月15日,印度方面宣稱,中國士兵「越過實際控制線入侵印度」並搭起帳篷,印度軍方隨即也在附近搭帳篷,雙方形成特有的「帳篷對峙」局面。

印度外交秘書蘭詹·馬塔伊日前召見了中國駐印度大使魏葦,魏葦被告知,印度希望立即解決問題,這意味著中國軍隊必須從當前的紮營點撤退。

昨日有媒體報道稱,印度軍方已從附近軍區調集一個步兵團到拉達克地區,向中國施壓。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董漫遠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印度此次所作所為或是受到了尼赫魯時期(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的歷史情結影響。」據董漫遠介紹,印度軍方一直要為1962年中印戰爭雪恥,多年來無論核武器還是海陸空的演練,都是以中國為假想敵。

邊境問題由來已久

由於歷史遺留的複雜敏感問題,中印邊界現在從未正式劃定。資料顯示,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歸屬之爭。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是傳統習慣線與麥克馬洪線之爭。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衝突也是在這兩段地區展開。

「中印邊境問題是西方殖民主義的歷史性產物,是西方列強對中國、印度剝削的產物,中印兩國都是受害者,矛盾是西方列強製造的。」董漫遠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近年來,中印兩國領導人都曾表達早日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願望。2006年11月,中印兩國發表《聯合宣言》,提出「十項戰略」,其中邊界問題的早日解決被認為符合兩國基本利益,而成為一項重要的戰略目標。雙方還一致同意,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要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事實上,中印兩國邊境多年來沒有發生大的摩擦或衝突。中印邊境地區總體保持了和平與安寧的局面。

印度欲「渾水摸魚」?

董漫遠稱,印方試圖從政治上炒熱這個話題,但其實並不能站住腳。「我們並未越線,也不會接受印方的言論。最終只會根據歷次達成的共識,以友好協商的方式來解決。我國主張雙邊和談,爭端的解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有耐心。建國60多年來,90%以上的爭端都是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的,這種方式是有效的。」

去年1月,中印兩國建立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根據該機制,兩國去年進行了兩次會晤。在此機制指導下,雙方當前正在通過電話會談防止這一事件升級為導致雙邊關係惡化的導火索。

消息人士說,雖然這不是雙方首次通話,但為這種入侵事件進行電話會談還是第一次。印度多家媒體報道稱,中印兩國邊界軍官當天上午舉行第二次「國旗會談」,「以解決中國士兵越界引發的雙方『帳篷對峙』」。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周邊國家菲律賓、日本、越南等近期頻繁生事,中國同其在領土邊界問題上的糾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中日釣魚島紛爭依舊處於膠著狀態。印度在這一時間點是試圖「入伙」還是只想「單干」?

董漫遠表示,如東盟個別國家就南海等領域挑事的事件與此次事件並無必然聯繫,分屬不同的個案。印度此次所為不會對中印兩國的關係有大的影響,更談不上對兩國關係的衝擊。「相信印度不會糊塗。印外交部雖然有一些言論,但不代表政府的決策。近年來雙方溝通順暢,也有一系列協議做保障。最近中國領導人要展開對印度的訪問,印度領導人也十分期待,相信爭端一定能得到妥善解決。總之,這些爭端只是發展大局、總方向中的小逆流、小漩渦,阻礙不了長久的合作發展。」

      責任編輯:吳小慧
印指中國軍隊「越線」 中方回應      [2013-04-24]
中印邊界對峙升級 印傳召中國大使      [2013-04-24]
中印力避「入侵」事件升級      [2013-04-23]
中印士兵「對峙」 印媒驚呼入侵      [2013-04-22]
印防長:中國在中印邊境咄咄逼人      [2013-04-15]
印媒:不要再臆想中國孤立印度      [2013-03-29]
中印領導人會晤身體語言解讀      [2013-03-29]
印:中印協議擬都不向對方開火      [2013-03-24]
印度將擴大中印邊境警察部隊      [2013-02-27]
印將100架運輸機部署中印邊境      [201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