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農民工在重慶城鎮的落戶,使得工業園區可以全年12個月開工,農民工成為城市工人階級,這形成了重慶非常有競爭力的撒手鑭。」5月11日,在第二屆中國國際農商高峰論壇上,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如是說。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黃奇帆說,每年春節是重慶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的好時機,沿海的老闆把訂單轉到重慶,這樣重慶吸納到的外地訂單、企業投入總能增長20%~30%。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鎮化也被決策層作為拉動內需增長的強大動力。
但30多年來,伴隨城市化、工業化所形成的2億多農民工,已經成為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獨有的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得不進行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在城市打工5年、10年、20年還不讓他成為城市居民,這是不對的。」黃奇帆說。
作為國家確定的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重慶進行了農民工戶籍制度的改革。只要是在重慶城鎮工作了3年以上,或者在重慶城鎮有已經落戶的親屬的農民工,都可以自願辦理重慶城鎮戶口。
黃奇帆說,辦理了城鎮戶口的農民工就能享受到五個「一步到位」,即跟城市居民享受同樣的養老、醫療、住房、教育、就業待遇。
這樣一來,就不得不面對兩個問題,一是,落戶農民原先的三塊地,承包地、林地和宅基地該如何解決;二是,農民工進城的社會綜合成本。
對於前者,黃奇帆表示,對三塊地的使用權也被視為財產權,政府建立流轉制度,由農民自行支配。
對於後者,黃奇帆認為,農民工本身貢獻的是人口紅利,幾十年來在城市工作的效益絕對可以將十多萬的社會綜合成本消化掉,並且這個成本只是其貢獻的幾分之一。
他進一步解釋,農民工進城的成本,不到40%由招聘企業承擔,1/3由政府承擔,餘下由農民工自身承擔。此外,這些成本不是在一年中支出的,而是在其長期務工的過程中分期支付的。
黃奇帆介紹,目前在重慶有800多萬農民工,其中400萬在沿海打工,400萬在重慶城裡打工。多年來,已有360萬人在城鎮落戶。其中,270多萬是工人,80萬~90萬是其家屬。總體而言,這些農民工是以工作為載體進城的。
黃奇帆認為,戶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可以使得留在農村的農民擁有更多的耕地,形成生產的規模效應;另一方面可以擺脫城市發展的瓶頸,企業也自然避免因為春節前後勞動力不足而停產所導致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