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5月初,持續20餘天的中印邊境「帳篷對峙」事件和平收場,邊界問題成為輿論關注的話題。作為世界上邊界情況最複雜的國家之一,陸地和海洋大國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後是如何確定陸地邊界的?是如何處理周邊海洋事務的?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司長鄧中華日前透露,中國與14個陸地鄰國中的12個劃定並勘定了邊界,解決了90%的定界問題。即使像中印(印度)邊界、中不(不丹)邊界還沒有劃定,但是總體形勢也是穩定的。
逐漸清晰的陸地輪廓
歷史上,中國與大多數周邊國家「有疆無界」。新中國成立初期,繼承的是一條與所有周邊國家都存在爭議的陸地邊界:有的是不平等條約規定的邊界,有的是多年形成的傳統習慣線,還有實際控制線。
今年1月初,中國地圖出版社公佈了最新的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首次全景展示中國陸海疆域。人們發現,過去認為中國版圖「東西長、南北短」是錯誤的。有網友感歎,看新地圖,「有雄雞站起來的感覺。」
中國是世界上邊界情況最複雜的國家之一。「雄雞」,實際上是新中國陸地國界線的形狀。中國陸地邊界線總長2.2萬多公里,與14個國家接壤,是世界上陸地邊界線最長和鄰國最多的國家。
從1960年中國和緬甸簽訂新中國首個邊境協議開始,「雄雞」的輪廓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裡,逐漸清晰起來。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簡稱邊海司)司長鄧中華4月初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透露,中國與14個陸地鄰國中的12個劃定並勘定了邊界,解決了90%的定界問題。「即使像中印(印度)邊界、中不(不丹)邊界還沒有劃定,但是總體形勢也是穩定的。」
歷史上,中國與大多數周邊國家「有疆無界」。新中國成立初期,繼承的是一條與所有周邊國家都存在爭議的陸地邊界:有的是不平等條約規定的邊界,有的是多年形成的傳統習慣線,還有實際控制線。
此後,中國經歷了兩次解決陸地邊界問題的高峰期。一次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和緬甸、尼泊爾、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簽訂了邊界條約或協定。另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的頭十年內,中國又解決了和俄羅斯、老撾、越南以及新獨立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的劃界和勘界工作。
2004年10月,在經歷了40餘年的艱苦談判後,中俄簽署了《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標誌兩國邊界線走向全部確定。2008年10月,黑瞎子島成為中俄4300多公里長的邊界上最後完成勘界立樁的地方,「雞冠上的明珠」部分回歸中國陸地版圖。
和平談判與軍事衝突
邊界問題涉及到歷史、法理、民族、國民感情、國際關係等諸多因素,解決起來並非易事。雖然中國一直堅持和平談判的原則,卻未能避免和周邊國家因邊界問題發生軍事衝突。
在武漢大學中國邊界研究院院長胡德坤教授看來,「和平協商」是理解新中國邊界政策的關鍵詞。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和緬甸開啟了首個和周邊國家關於邊境問題的談判。緬甸是非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但擔心中國有「大國沙文主義」傾向。緬甸首任總理吳努說:「中國好比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膽。」
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希望把中緬邊界問題作為突破口,為解決其他邊界問題開個好頭。周恩來親自抓中緬邊境談判問題,他三次穿緬甸民族服裝訪緬,為談判營造友好的環境。
中緬順利達成邊界協議起到了示範作用。此後短短四五年時間裡,中國和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其他五個國家通過平等協商解決了邊界問題。
邊界問題涉及到歷史、法理、民族、國民感情、國際關係等諸多因素,解決起來並非易事。雖然中國一直堅持和平談判的原則,卻未能避免和周邊國家因邊界問題發生軍事衝突。
中印邊界是歷史遺留問題,紛繁複雜。全長1700餘公里的中印邊界分東、中、西三段,最具爭議的是東段,也就是歷屆中國政府均不承認的「麥克馬洪線」。1953年,印度佔領了「麥線」以南大片中國領土。中國謀求和平解決,遭到了印方拒絕。1962年,印度推行「前進政策」,在邊境發動武裝進攻,中國被迫進行自衛還擊後,重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
1964年,中國和蘇聯啟動了首輪邊界談判,並未緩和從60年代以來邊境的緊張局勢。1969年3月,中蘇雙方在珍寶島地區爆發了邊境武裝衝突。中國前駐烏克蘭、波蘭、哈薩克斯坦大使周曉沛對媒體回憶,同年9月11日,周恩來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機場會晤,達成「不應為邊界問題打仗,應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的兩國總理諒解。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越南就陸地邊界展開談判,其後因為軍事衝突而中斷,直到90年代才重啟和平談判,並在1999年簽訂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
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在陸地邊界問題上中國和鄰國發生過衝突,但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協商的原則,最終解決問題都是通過外交談判實現的。
堅持原則與靈活創新
國際形勢在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或者地區格局產生深刻調整的時候,往往會給解決邊界問題帶來一些曙光和轉機。我們需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
邊界涉及到一國的核心利益。邊海司副司長歐陽玉靖2月初在國際在線和網友進行交流時說,為了促進邊界問題的盡早解決,中方將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開拓創新。
歐陽玉靖有著豐富的邊界談判經驗,參與過中(蘇)俄國界協定談判、中塔邊界劃界談判等。在談到中國在邊界問題上積累的經驗時,他認為解決邊界問題和國際形勢、地區格局密不可分。
「國際形勢在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或者地區格局產生深刻調整的時候,往往會給解決邊界問題帶來一些曙光和轉機。我們需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
蘇聯解體後,原來的各加盟共和國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長達7600多公里的中蘇邊界變成了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國的邊界,這意味著中國的邊界談判對像由一個變成了四個。中國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陸續完成了邊界的劃界和勘界工作。
邊界問題很多都是歷史遺留問題。中國在講歷史法理的同時尊重現實利益,努力尋求公平合理的解決辦法。
在和緬甸進行談判時,不平等條約規定的「1941年線」成為中緬談判中爭議最大的問題。「1941年線」是抗日戰爭時期英國逼迫當時中國政府劃定的中緬南段一條邊境線。周恩來總理認為,如果中國廢棄舊條約,會使人覺得歷史上所有劃界條約都可以改變,使得四鄰不安,但兩國可以在友好協商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以照顧到雙方利益。最終達成的協議是:緬甸把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在「1941年線」以西的轄區劃歸中國;中國政府把英國「永租」的猛卯三角地移交給緬甸。
胡德坤教授對記者說,新中國邊界政策是從在與鄰國談判解決爭端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體現了和平協商、互諒互讓、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中國在處理邊界事務上也在走向機制化。
5月初,持續20多天的中印軍隊邊境「帳篷對峙」在印度外長訪華前和平收場。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印度問題專家馬加力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印在解決邊界問題上建立了多種渠道和溝通機制,外交渠道和邊防會晤使得對峙事件趨於緩和。
胡德坤認為,中國對邊界問題的解決,為中國發展營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近年來,中國提出了「睦鄰、安鄰和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在和鄰國和睦相處的同時,加強與鄰國的互利合作。
捍衛「藍色國土」的挑戰
中國在陸海的邊界政策都是「平等協商,互諒互讓」,但貫徹效果有一定差異。目前,中國同日本、菲律賓等8個海岸相鄰和相向的國家都存在海上爭議。在2002年到2012年這11年間,中國有9年面臨島礁主權爭端。
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在大多數陸地邊境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之後,海洋劃界剛剛起步。除了已經劃定中越北部灣海上邊界之外,中國尚未劃定在黃海、東海和南海的與海上鄰國之間的絕大部分海上邊界。
中國海洋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楠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周邊海洋爭議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島礁主權爭議,比如東海的釣魚島問題和南海的南沙群島問題;另一種是海洋劃界爭議,即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問題。根據1982年通過、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可以主張200海里寬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使得許多海上鄰國的海洋主張出現重疊。
在處理海洋爭議上,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提出了「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戰略思想。2009年3月,外交部成立了邊界與海洋事務司,整合了亞洲司、歐亞司以及條法司負責的部分職能,不僅包括擬定陸地、海洋邊界外交政策,也包括指導、協調海洋對外工作。外界認為,這是中國海洋發展的一大標誌性事件,有望打破中國海上劃界僵局。
有學者認為,中國在陸海的邊界政策都是「平等協商,互諒互讓」,但貫徹效果有一定差異。目前,中國同日本、菲律賓等8個海岸相鄰和相向的國家都存在海上爭議。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本月8日發佈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3)》稱,對中國2002-2012年面臨的主要海洋安全問題的統計顯示,在這11年間,中國有9年面臨島礁主權爭端。「2012年來,中國面臨的最直接的海上安全問題是島礁主權爭議引發的安全威脅。」
李國強認為,海上爭議和劃界問題本身就十分複雜,一方面有關國家在不斷擴大自己的訴求,力圖使得自身既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有區外國家進行干預和介入,解決海上爭議和劃界是長期問題,需要耐心。
「海上劃界要依據國際法,本著互諒互讓原則,通過外交談判來解決。在最終劃界問題得到解決之前,應該探討臨時安排和過渡性辦法,建立管控海上衝突機制,盡量維護海上穩定。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雙方建立互信基礎。僅有中國做出努力是不夠的,各相關國家都要做出努力。」李國強說。
邊界線是如何確定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邊界工作十分神秘。外交部邊海司司長鄧中華和副司長歐陽玉靖分別在4月及2月和網友進行交流時,對此進行了「揭秘」。
定界的第一步是劃界,就是中國與鄰國通過外交談判就兩國的邊界位置達成一致,並簽訂邊界條約或者協定予以法律確認。談判過程中,雙方為維護各自的領土主權經常「寸土必爭」,常常耗時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比如中蘇(中俄)邊界談判歷時40餘年,中越陸地邊界談判歷時20餘年。
劃界協議生效,就要進入第二步勘定邊界。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通過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航空技術也包括測繪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等,把條約裡規定的界線走向和敘述在實地找到,確定界線走向,再實地豎立界樁。
中國邊界地區地形複雜,北部有冰河沼澤,大漠戈壁,西部有雪山高原、湍流深谷,南部有崇山峻嶺、熱帶雨林,很多邊境地區人跡罕至。有時勘界要先坐汽車,沒有路後開始換上馬匹甚至犛牛,有些陡峭的地方只能靠人爬。勘界工作不僅艱苦,還有危險。例如在中越邊境地區,有以前遺留下來的地雷,有一位勘界工作人員踩到地雷上,一直站了幾個小時等待排險。
界線勘定之後,就要對邊界進行管理。第一類是維護好邊界,保持邊界線的清晰和穩定。例如陸地邊界經過原始森林的地方有林間通視道,經過兩三年樹長高了,需要復打使得界線清晰。中國有很長的界線是沿著界河走的。由於自然原因河道會改變,改道需要維護界河和界線的穩定。
第二類就是管理好邊界,加強邊界管理的法制化、機制化、制度化、信息化。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同鄰國之間已簽署了邊界管理雙邊協定達240餘個,包括邊界管理的內容、邊界口岸開放的內容、邊境地區環保的內容等。同時,中國和鄰國也建立了很多雙邊合作的機制,如邊界聯合委員會、跨界河流聯合委員會等。
中國陸地邊界線長度2.2萬公里
中國已劃定並勘定了2.2萬公里邊界線中的2萬公里,解決了90%的陸地定界問題
中國和14個國家陸地接壤,按逆時針順序分別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
中國與8個國家海上相鄰或相向。海岸相鄰的是朝鮮和越南,海岸相向的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及印度尼西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