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表面風光,內心彷徨;容顏未老,心已滄桑。」大學生本應朝氣蓬勃,然而最近這條流行於網上的「段子」,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掛在嘴邊。
據新華網報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調查顯示,全國約有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就業、考研和人際關係,是困擾大學生的重要「心病」。
就業:貫穿大學生涯的「主題」
「我差不多從進大學校門的第一天就開始焦慮就業,現在還差一個月就畢業了,工作還沒著落。」面對記者,就讀於青海大學的小伙子黃強一臉無奈。
2012年9月,黃強和同級學生一道,將生活調整到了「求職模式」。「求職的這大半年,每個月開銷都在1500元以上,之前的積蓄都快花光了。」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小黃的期望值一天一天降低:去年10月,留西寧,每月2000元;今年1月,留西寧,每月1500元;4月,去哪都行,每月1500元;5月,有個工作就行……
黃強的經歷絕非個案,據報道,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了空前的699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19萬人,比整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人口還要多,因此2013年被眾多大學生戲稱為「最難就業年」,其中外語、法律、經濟、計算機、漢語言文學等專業就業尤其困難。
「高校很多專業設置和招生都帶有盲目性,沒有根據社會需求變化做出調整。另外高校現有培養模式滯後,培養的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需求不對接。」供職於北京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多年的王老師說。
考研:提升自我還是逃避現實
每天清晨不到7點,就讀於青海民族大學的大三學生李莉準時起床,背起書包向自習室走去。「從大二下學期開始,我就準備考研,已經堅持快一年了。」李莉說。
李莉自小性格活潑,愛好廣泛,大一時曾參加多個社團。「在考研複習的時間裡,基本就沒怎麼玩了,畢竟興趣不能當飯吃。現在就業沒優勢,還是想考重點大學研究生。」
和李莉有同樣想法的大學生不在少數,在今年年初落幕的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報考人數超過180萬,創歷年之最。
教育研究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本科畢業生讀研的首要原因是「就業前景好」,占34%,而「想做學術研究」的比例僅佔9%。
在不久前共青團廣州市委、中山大學政務學院所做的一項抽樣調查中,有13.4%的碩士研究生認為自己「長期有較大壓力,至今感到焦慮等不良情緒,不能排解」。而在同一調查中,只有4.9%的大專生、6.2%的本科生和6.9%的博士生持類似觀點。
除就業等壓力外,研究生在校期間,基本都已接近婚育年齡,是否選擇在校期間結婚生子,成為了一個難題。「現在求職,已育比已婚有優勢,已婚比單身有優勢,可是讀研期間的經濟狀況和心理狀況,生個孩子確實太倉促。」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楊英說。
人際關係:同窗間無法承受之輕
今年以來,在多所高校相繼爆出同學間因瑣事不和,最終導致極端行為的惡性事件,被網友怒斥「同窗共讀,相煎何急」。更有畢業多年的網友戲言「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多謝當年不殺之恩。」
據上海師範大學心理咨詢與發展中心的調查顯示,對目前的在校大學生而言,除學業和就業外,人際關係已成為其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在該中心進行咨詢的學生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因為與室友、同學之間的關係有問題,個別甚至由於壓力過大出現了心理扭曲。
今年年初,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僅43%的學生認為室友關係「基本正常」,有36%的受訪者認為,成功標準單一化、拜金化是導致在校學生人際關係壓力增大的主因。
據北京某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員廖女士介紹,家庭經濟狀況差異,已愈發成為在校大學生的「心病」。「最近兩三年,找我心理咨詢的學生中,抱怨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導致在同學中抬不起頭的、抱怨沒錢給女朋友買禮物的、抱怨沒錢和同學出去吃喝的至少佔四分之一。有的甚至因為害怕被人看不起,不讓身在農村的父母來學校探望。」廖女士說。
廖女士認為,近年來學生人際關係、心理調控能力培養,一直是校園管理中的短板,導致學生心理抗壓能力普遍較弱,且虛榮心較重。最近幾年高校生源的逐年減少,已經開始「倒逼」高校建設將重點從規模轉移到質量。「這是危機更是契機,是高校下大力氣抓學生心理建設,從而真正實現其育人目標的契機。」廖女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