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三卷本、260萬餘字的《英國文學通史》最近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常耀信、索金梅等「坐冷板凳」5年之後的心血之作。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全國英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一凡介紹,它是我國英美文學領域規模最大的史學作品,在非英語國家亦屬罕見。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更具吸引力的可能是「哈利·波特」、「007」等通俗作品首次登堂入室,進入了英國文學「正史」。
現年48歲的英國女作家J·K·羅琳和她的霍格沃茲魔法學校在書中佔據了將近6頁的篇幅。她創作的7部全球暢銷的《哈利·波特》小說被編者評價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可以在人類感情趨於程序化的今天,幫助人們獲得本能的想像力」。
J·K·羅琳是列入《英國文學通史》中最年輕的作家。作為入選的二戰後12位英國通俗小說家之一,她還是得到筆墨最多的一位。此外還包括塑造了詹姆斯·邦德(特工「007」)形象的伊恩·弗萊明,以及《霍比特人》和《魔戒》的作者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與他們的前輩相比,這些作家只佔了「一席之地」。著墨在萬字以上篇幅的重點作家在150位左右。至於大文豪喬叟、莎士比亞、彌爾頓、狄更斯、哈代、葉芝、艾略特等的篇幅更長。
編者希望,「凡可駐足英國文學史的作家,都盡力給予適當的篇幅加以論述」。常耀信說,近些年來西方文壇正在重新界定經典。通俗文學作品包括電影劇本正在走進大學課堂,進入理論研究的視野。因此,他們注意收入傳統經典之外不少值得評論的通俗作品。如《吸血鬼》等恐怖小說、科幻作品、偵探作品,以及文學史上曾處邊緣的《阿拉伯的勞倫斯》、《蝴蝶夢》、《豺狼的日子》、《尼羅河上的慘案》等。
復旦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張沖表示,通俗文學入「正史」,是值得稱道的學術實踐。經典和通俗之間是否存在鴻溝?如果存在,是否有溝通的可能和必要?文學研究者無法迴避這樣的問題。他指出,任何一部文學史都是一種經典建構。什麼樣的作者能夠進入文學史、分配多少行字,體現著編者、作者對於經典的認識、對於經典範圍的學術思考。英美文學研究者也是每隔多少年就要重寫文學史。經典在不斷變化,有些作家進來,有些作家出去。
在張沖看來,我國1949年以來曾多次出版英國文學史。南開大學版《英國文學通史》無疑是一部「里程碑」式作品,達到了五六十年以來我國對英國文學史撰述和研究的新高度。
他說,對一部文學史來說,那些被列入的作家名字及其作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撰史者的學術觀點。這部作品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並不完全附和或重述國內外既有的觀點和論述。但一部認真的學術作品,往往體現了作者的獨立思考,這樣的思考未必與傳統觀點完全相符,反倒更能引發學術討論和爭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宏注意到,該書開篇即指出,英國文學有三支伏流:希臘神話、作為希伯來文明結晶的《聖經》和亞瑟王傳奇。其中「二希」在傳統文學史中已被公認,而亞瑟王傳奇對英國文學的浸淫和影響,之前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另外,這部通史對一些有爭議的觀點和諸多敏感話題並未刻意迴避,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作者究竟是誰?雪萊的真正死因是什麼?凡此種種迄今尚無定論的疑案,該書對其來龍去脈均有涉獵。又如,書中評價培根「為文高山仰止,為人毀譽參半」,並未因其在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而對其道德名聲予以粉飾。
常耀信表示,理論應該是嚮導,而不是主導。「輕視理論是錯誤的,但是把理論作為我們的主人、祖宗供奉起來,是不對的。」對理論的態度應該是:消化它,同時「踐踏」它。
孫宏印象頗深的另一點是,《英國文學通史》一改學術著作素來的嚴肅面目,語言詼諧優美,頗能吸引學術界以外的普通讀者。如,在回顧18世紀後期,科學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中引起的變革時,書中寫道:「過去宇宙顯得很小,年齡也不過六千年,地球是它的中心,上面掛著個太陽。現在不同了。17世紀的望遠鏡、18世紀的顯微鏡,使時空頓時出現爆炸性擴張,世界在不知不覺間從一元變為多元,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已經無法解釋伽利略在天上、理查德·胡克在一隻蒼蠅眼裡所發現的東西。」用張沖的話說,這部英國文學史「有學術性但無學究氣」,語言有時甚至不乏調皮。
對於眾所周知的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該書這樣描述:「哈姆雷特是一個矛盾體。對他的界定可由一系列的方程式來完成。他是最好的人,也是最壞的;是最心善的人,也是最殘酷的;是最崇高的人,也是最卑鄙的;是最聰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是朋友,也是敵人;是甜蜜的鴆毒、勇敢的膽小鬼。他太敏感,因而最容易受到傷害。他想得過多,因而受命運的驚嚇最嚴重。他對生活的本質看得太清、太遠,反倒沒有注意到眼前、沒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他是一個起點高、終點低,雷聲大、雨點小,最孚眾望但也最讓人失望的人。他不是合格的情人,不是合格的兒子,不是合格的王子,他讓丹麥落入敵人的手中。所有和他親近的人都不免一死——霍拉肖除外。」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程朝翔評價說,讀這部《英國文學通史》,好像在讀文學作品本身。既能欣賞語言,又能欣賞故事,同時又能獲取知識,它值得推薦給英國文學研究者和學習者,也值得推薦給一般讀者。
常耀信說,他們寫作中倣傚的一個標桿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評論熱時的一批「重新發現」美國文學的評論家的作品。這些評論家擁有令人拍案稱奇的新思想,而且「語不驚人死不休」,讀者也是「不讀完不罷休」,很多讀者當時對文學評論的興趣超過對文學作品本身的興趣。他坦言,他們力求做到有新意,「大多數頁數上有讓人感到啟發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