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6日,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在北京舉行的「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2013年會」上表示,中國智庫發展面臨難得機遇,她期待並相信中國智庫能有大發展。
據中新網報道,談及智庫提供的產品定位,傅瑩認為,在外交方面,好的智庫產品應該緊跟當時國家發展需要,能服務於相應的對外政策的需要,應該是現實的和具體的,說白了就是能「解渴」。
傅瑩強調,當今世界最突出是一個「變」字。首先是國際格局的轉換,國際權力不再集中於傳統的西方大國,而是正向更廣泛的領域和方向擴散,並推動新興大國力量和一些非傳統力量上升。但與此同時,世界仍然處於和平發展的時代,和平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而中國,則處在變化的中心。」
傅瑩指出,中國智庫在政府決策和社會思潮引領上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智庫的國際評估難免受到語言和渠道的限制。因此,在中國智庫的國際化上,仍有提高的空間。
「現在是中國智庫成長的難得機會,中國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政策需求大,需要研究的課題豐富。同時中國智庫是在一個成熟的國際環境中成長,可以學習和汲取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傅瑩說。
針對加強智庫與決策的關係,傅瑩提出三點意見:
——智庫要應與決策機構建立良性互動關係,研究的國際課題需貼近中國外交現實和需求。
——智庫要聚焦中國在國際問題上面臨的重大課題。
——智庫要堅持公共屬性和社會責任,增強向中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意識和能力。
傅瑩指出,中國智庫可以多向外界介紹中國的行為模式和原則,這既有利於中國更好地發揮國際責任,也有利於中國智庫樹立自己獨特的國際地位和形象。
「智庫不可能走商業化的道路,智庫裡面有好書萬冊,卻不可能有銀山萬座。」傅瑩認為,目前中國智庫的實力和人才隊伍都在成長過程中,社會要多幾分寬容,對智庫的思想產品要給予尊重和價值上的認可。
傅瑩強調,做智庫是寂寞的,若無心靜如水,恐怕很難深做學問。智庫以中國自身歷史文化和政治思想為基礎,在國際關係研究中獨樹一幟,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學,建立中國的大國外交理論,需要相當的耐心、耐性和耐力。「我真心期待,也相信,中國的智庫能有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