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當文學遇到書,這個標題,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一段浪漫的故事。但是王安憶在香港書展名家講座上談到這個話題時,表達了她的擔憂與困惑。
王安憶說,這個題目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今天的環境——我們處於一個書展之中。書展是一個書與文學發生強烈碰撞的點。講座主持人葛亮認為,書和文學是雙生之花,文學通過書這一載體得以傳承、昇華。
對傳播媒介的變化:困惑
王安憶說話語速很快,她回憶自己1988年第一次到德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的情景,感歎儘管當時的書沒有現在那麼多,但她當時已覺得那個書展非常突出。從當時到現在30多年間,全世界各個城市都已辦過大大小小的書展,書展已不再稀奇。隨著書籍市場的越來越發達,王安憶在驚訝之餘,也很困惑,這麼多的作家和書籍都湧入書展,這麼多人寫書,誰來買書呢?誰來讀書?誰來判斷書籍的價值?
知識的傳播載體的變化,從石頭到印刷品,再到電子產品,王安憶認為,文學變成了大眾的事情,人人都可以參與文學討論。不過,作為一個傳統的作家,王安憶說自己是一個幾乎不上網的人,因此對常常被問到對網絡作家怎麼看時,她表示好無奈。「電腦的背面是一份巨大的空洞,」王安憶這樣形容自己對電腦的感覺。「寫作不是追求速度的活兒」。因此,她雖然會用電腦打字,但她創作時還是習慣用手寫,寫完之後才會用電腦來錄入。
與讀者的關係:尷尬
作為一個已經擁有固定粉絲的成熟作家,王安憶卻坦言覺得自己和讀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尷尬。她說,讀者和作者本來應該類似知己的關係,這種關係需要慢慢形成。有品質的讀者應該是認真看過作品的內容之後再決定是否購買。然而,隨著賣書變得比寫書更重要的趨勢,以及傳媒對文學作品價值判定的介入,讀者很容易被各種營銷「故事」影響。
王安憶透露,自己在寫作的時候總需要有一個假想的讀者,不然就寫不下去。可見,作家與讀者的關係是很緊密的,但作家要不要和讀者過於親近呢?王安憶選擇了避開,她解釋,有時候讀者的意見會影響作家的創作。她舉例說自己曾經遇到一個有意思的讀者,他為自己創作《閣樓》提供了很好的寫作素材,但是當該讀者前來找她,希望再為她講述另一個故事時,她拒絕了。因為她害怕讀者對自己的期待,她怕自己如果不打算採用他的故事會令他失望。
對文學的新發展:尊重
王安憶表示,當寫小說成為一種流行現象,她很懷疑寫作的初衷是不是出於熱愛文學。不過,不管怎樣,作家之間都應該互相尊重。
主持王安憶講座的年輕作家葛亮總結道,文學與書的關係像一對夫妻,在剛開始相處的時候確實不乏浪漫的色彩,但隨著時間的增長,他們可能會產生矛盾,甚至爭吵。儘管文學與書的關係變得複雜化,王安憶相信自己不會被網絡改變,因為自己不喜歡機器。
當被問到對郭敬明的處女作《小時代》的看法時,她說自己雖然不熟悉,但是通過鋪天蓋地的資訊還是有所瞭解。王安憶稱,對這部作品應該給予耐心,看清楚了再評論。不過,她說,注意到了《小時代》背後的物質化現象。物質化生活、消費型性格往往是在文學中受到批判的。不僅是《小時代》,在其他的小說也經常會提到品牌,甚至以品牌來判定人的身份、職位。今後文學的發展趨勢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寫物質。但是,她堅持,自己對別人沒有要求,別人也改變不了她自己。(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 潘彥群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