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什麼是幸福?」對於這個問題,可能100個人會有100種答案。「你比別人幸福嗎?」這個問題可能更難回答了。然而近日,某知名財經網站推出了《全國各地幸福指數》報告,除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區之外的30個城市做了排名。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結果顯示,江西、湖南、內蒙古幸福指數位列全國前三,廣東排在第14位,北京排名第23,而天津和上海排在倒數兩位。報告一出,便引起熱議,有人認同,有人質疑。原本感性的幸福如何被精準的數字取代?它能否真實地反映出人們內心的幸福感?
這份有關幸福感的排名由和訊網推出,一向以挖掘分析財經領域和資本市場數據見長的和訊網為什麼和幸福扯上了關係?和訊網數據中心總監陳健說,今年初開始他們注意到了一個社會熱詞——幸福感,於是希望用一系列客觀的指標來構建一個幸福指數的模型,通過客觀的數字來計量和描繪一個主觀的幸福感。
陳健:在我們所構建的計量模型裡面,主要包括五個大的指標。第一個是就業與物價指數,這其中包括各地的工資增長率、失業率、物價指數。第二個是房價承擔指數,包括的計量數據是各地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各地房價。第三個是稅收負擔指數,第四個是城鄉收入差距指數,最後一個是空氣質量指數。
其中每一項指數都按照一定的公式計算。比如,就業與價格指數是指工資增長率除以失業率和CPI增速相乘的結果,房價收入指數是居民分配收入除房價所得,空氣質量是一年內達二級標準的天數達標率。統計依據的數據來自於國家統計局和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五項指數相乘得出最終結果,指數越高,代表幸福感越強。由此算得,江西幸福指數達到0.44,排名第一,而上海這一指數僅為0.07,排名墊底。
然而,這樣的幸福指數真的能衡量出人們內心的幸福感嗎?以排名墊底的上海為例,上海市民反映不一。
市民一: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份報告還挺能反映實際情況的。現在上海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生活成本比較高,人也很多,還有就是上海的工作壓力比較大。
市民二:我覺得它(上海)的排名可能不是特別靠前,但是我覺得墊底還不至於,衣食住行各方面來講,它的環境、便利性都還是不錯的。
在網絡上,有不少人質疑排名的科學性、合理性。面對質疑,陳健分析說:
陳健:我們也分析了這樣的結果,因為我們採用的是各個地方公佈的數據,這個數據更多地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的整體情況或者是一個平均的數據,和每個人的切身感受這兩者確實會存在一些差異。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張翼認為,這種不做抽樣調研,只用客觀數據計算出的幸福指數,可以作為一個城市整體社會環境的參考,很但難與人們的內心感受真正對應。
張翼:官方的數據是一個脫離了社會個體感受的一種指標體系的建設,實際上與真正的幸福感還有很大的距離,因為幸福感是在個人的層面所做的感覺。這個研究機構力圖從客觀幸福感來做,客觀幸福感應該有更多的內容,除了社會表現之外,與個人生活的經歷是密切相關的,比如還有家庭生活、他的社交網絡、社會安定程度等。應該說它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
今年5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佈了其34個成員國的「幸福指數排名結果,該指數從11個方面綜合評定民眾的幸福感,包括住房、收入、工作、社區、教育、環境、政府管理、健康、生活滿意度、安全感、工作與生活平衡度等。
近年來不少機構都曾發佈過關於城市幸福感指數的排行榜,這些排行榜一經發佈,總會引來各種質疑。確實,不同的計量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排名結果,也許排名和比較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類榜單中,大城市的排名似乎都不如他們的GDP成績單那樣耀眼。
張翼:越是大的城市的居民生活狀況,環境污染、居住條件會較差,在大城市裡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壓力非常大,而且大城市經常性爆發的突發性事件通過媒體的渲染後對居民的影響也比較大。因此我們看到大城市的平安指數、幸福指數、滿意度都是比較低的。相反在那些中等城市,這些指數和滿意度相對較高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