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評論:從反內地生廣告看香港危機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8-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的反內地生廣告。

【文匯網訊】據中評社發表評論,原文標題是:從反內地生廣告看香港危機!

無視基本常識的「社運」是禍害社會的行為;而對辛苦到港留學的內地學生的長期打壓,是香港產業改革的其中一道死門。早陣子,竟然有人將大學民主牆的大字報搬到報紙上去,刊登頭版廣告要求驅逐內地研究生。如果「上帝要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則香港今日面對的恐怕是一場科研界的滅亡「瘋暴」。

香港文化本來就不重視科研發展,要他們參與其中,更是浪費了他們珍貴的從政及賺錢時間。香港人對理工科研的冷漠,從一個例子即可盡顯:香港大學曾經成功邀請一些美國頂尖科研機關的專家作講座與招生,但這些講座往往無人問津,出席的數名教授竟然比出席學生的數目還要多。是故,無論是大學研究生還是理工學系的教員體系,從來就高度依賴內地教員和研究生--以港大物理系為例,僅26人的常規教員中,達11人擁有內地學位,這還沒計算出身內地而從沒入讀內地大學的人--而理工科研究生的內地生比例,恐怕是十之八九。

香港學生無心科研,絕非無因,自從香港回歸之前資助教會學校氾濫、教育界由教協與教會掌握之後,學校就已經出現泛意識形態灌輸--每隔幾天的早會,就是講科學家自大狂妄,害人害己,所以最重要的,是皈依宗教。在回歸之後,就更加變本加厲:學校往往教導學生,香港所有的經濟問題要麼源於他人搶奪,要麼就是分配不均,所以只要驅逐「搶奪者」,或者從他們手上奪取資源,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實際上,早在校本條例商議之時,當時的天主教教區主教即揚言,擔心校本條例實行之後「電腦比宗教課還重要」,可見他毫不掩飾,絕不放開洗腦特權,不惜打壓科技知識以鞏固權力。

普遍港人承受這種意識形態洗禮後,最重視的是政治或宗教信仰,至於對信仰的理性審視、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以至如何改變求職前途的根本格局,對他們而言毫不重要。在這種中心思想之下,即使部份學生自小有科研理想,也必然逐漸在教育體系中磨滅,而當他們投身社會、擁有投票、參政及社會輿論的發言權時,他們在中小學教育中養成的本能反應就是在制度上盲目保護、維持反對派現有的特權機制和社會格局;而社會因這個格局無法有效發展而造成的共貧問題,則政治化地要求政府直接派發福利。是故每一次政府推行科研發展或者是產業改革時,市民不是反應冷淡,就是被政客帶動群起攻之。因為對他們而言,擴大生產、增加總體利益是不重要的,反之,產業和知識體系的改變會導致新生階層的崛起,威脅反對派的支配力量。

而由於長期被訓練以政治和信仰的方式審視和處理各種問題,香港人已形成思想惰性,普遍對於極需要以科學方式嚴格觀察的科研工作,實在是興趣平平。加上在政治限制產業改革的現實下,科研工種極度有限,更加令謀求高就的港人毫無入行動機。

相反,由於內地始終更有系統地維持一種將科學家視為國家英雄的文化傳統,內地學生對科研的嚮往,往往比香港學生要多。這種嚮往加上人口的根本差異,令內地產出了更多堪用科研的人材,於是香港亦自然得依靠內地的人口輸入,填補人材流失。

從大學的利益角度而言,研究生就像是一種半訓練、半工作的職員,雖然行政、教學和學術上不可缺少的指導須由教授負責,但實際的科研勞動及細部技術工作,卻是研究生自己來。是故,研究生實質上對於大學的貢獻不可磨滅,是不能單純視為吃政府資源的。而所謂高薪禮騁的內地教授,更年年大量出版研究結果,以維持大學的整體排名,絕非白吃薪酬之輩。他們與僅有的香港科學家,一同苦苦支撐著這個「缺水缺人」的科研體系,換來的卻是大學民主牆的文字批鬥,到報紙上驅逐他們的呼喝。所謂的普世價值,難道就是把他人的勞動力搾乾耗盡之後,不喜歡就將他們驅逐出境,排諸門外?

實際上,由於有限的學額和根本的人口差異,內地生來港就讀的競爭遠比港生升學嚴峻,而維持這些競爭的公開試、僱主或教授推薦、科研發表和校內成績審查選生機制,本來就是維持學生質素的一種根本辦法。如今該廣告竟要大學繞過這些基本門檻,完全優待港生,這在科研上不單有害於研究團隊的素質,更難以把真正希望進行科研的人,和以考入科研學系為名、馬虎畢業冒充學者當政客的投機學生分辨開來。畢竟,進入大學後以讀書為名、以動員學生搞政治運動為實、結果七年十年沒有畢業的學生,香港早有前科。

筆者無意深究圍牆主義的「普世價值」或者其根本的正當性,更無意談論借科研搞政治的道德誠信,只說鐵一般的現實,乃現今香港學生普遍既缺乏能力,更毫無熱誠投入科研,是故大學才苦苦外求人材,填補大學科研體系。一旦像這張廣告的族群主義手法得逞,把內地教員和學生驅逐,結果將是人員體系的大量失血,大學科研體系將土崩瓦解,以後香港學術界不單在國際上無以立足,香港將失去發展金融及政治以外的優勢產業的機會,可謂永不超生。

香港得益於制度上的得天獨厚的商貿壟斷,在可見將來經濟必能維持,但受害於產業狹窄,高價值工種必然受限,壟斷商貿的真正紅利不大,結果使繁榮不能惠及大眾。而產業的狹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無論大眾的總體意志還是學生個人,都缺乏對科研與高技術工業的興趣和投身其中的意志與實力,而這一點,只有從教育的泛政治及宗教化的根本問題上洗心革面,才有希望在遙遠的將來解決。如果香港人面對這個泛政治化問題,仍然只能以更大的泛政治化甚至狹隘的族群主義來應對的話,則香港發展的前途無望矣。

(中評社特約評論員雷諾,留美物理學博士生)

      責任編輯:吳眼圈
香港兩架飛機參與西沙遇險漁船救援      [2013-09-30]
香港窮人標準:全家月入11500以下      [2013-09-30]
香港一私人飛機降落時側翻 2人傷      [2013-09-28]
外交部駐港公署:反對美國總領事對香港政制說三道四      [2013-09-27]
梁振英:港人要對滬自貿區有信心      [2013-09-27]
香港重視與內地更高層面合作潛力      [2013-09-27]
梁振英重申政改不需外國援助      [2013-09-27]
香港政改不關外國的事      [2013-09-26]
梁敬國出任香港商經局副局長      [2013-09-25]
外交部:中國堅決反對外國干預香港內部事務      [20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