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央視17日《新聞1+1》批高校讓貧困生比窮爭助學金,貧窮並不是罪過。節目實錄如下:
學生A:
在全班同學面前講家裡有多困難,太傷自尊了。
學生B:
自從那次演講後,我跟同學在一起都抬不起頭來。
解說:
誰更貧困上台演講。
A:
為了認定貧困生的資格,瀋陽大學某學院就讓貧困學生當眾演講,並且接受,並且接受投票。
解說:
申請助學資助,必須參加徵文。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A:
每個人寫得不一定是自己,有的真實,有的可能會寫其他人。
解說:
國家沒年近千億資助貧困生,誰能得到真的要比誰講的好?誰寫的好嗎?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B:
有的家裡面貧困的學生,他沒有這方面的文采,他就得不到這筆助學金了。
解說:
《新聞1+1》今日關注"傷人"的助學金。
評論員董倩:
晚上好,歡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聽說過選美、選舉、選修,但是您聽說過"選窮"嗎?這樣的一幕最近就在瀋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一個班級內上演了,按照學校的要求,那麼一些家境貧寒的孩子,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來訴說自己的家到底窮成什麼樣,由同學來進行評選,按照評選得票的高低來決定同學們都能夠獲得什麼樣等級的助學金,那麼我們就在想不知道上了講台去做這個講演的同學們,他們心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滋味,今天我們的節目就來關注貧困大學生他們的權益這樣一個問題,首先還是來瞭解一下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解說:
貧困的學生就沒有自尊心嗎?就得在全班面前講述自己遭遇的不幸並公之於眾嗎?這樣合理嗎?一連串的提問發自一個大學生的微博,幾天前瀋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一名學生發微博稱,在他所在的學院要求貧困生在同學面前演講,然後由同學投票選出最貧困的學生,這將決定他們獲得助學金的等級。微博內容是否屬實,《瀋陽晚報》的記者做了採訪。
《瀋陽晚報》記者唐心萌:
她們班一共是提交申請(助學金)材料的一共是八個人,最終的結果應該是選了五個人,每個人都要上去講一講自己家裡面的家庭情況,然後由全班同學投票,投出來最後五個人是投票最高的。
解說:
雖然被稱為演講,但當事的學生表示,這個過程其實非常短暫。
唐心萌:
她是從外地來瀋陽上大學的,她家裡面的家庭情況就不是特別好,當時在台上講的時候,也就是講了幾句家裡面的收入情況,家裡面父母的情況,她當時就是想趕緊講完,就趕緊下來,不敢看全班同學的眼睛,就是低著頭講一講,然後就下台了。
解說:
面對全班同學當眾表達自己的家庭如何貧困,我們無法想像八名家庭貧困,並向學校提出申請,希望獲得幫助的學生是怎麼完成他們這場所謂的演講的。
唐心萌:
她跟我講她們班有的同學可能就是對這方面並不是很介意吧,講的時候也是聲情並茂的那種,底下的同學聽著也挺感動的,這樣的話他得票就很高。
解說:
因為性格和觀點上的差異,學生們演講的心態或許不盡相同,但是這種上台比窮,投票選舉的方式,對貧困家庭的學生意味著什麼呢?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演講,日後他們又該用什麼心態面對手握選票的同學呢?
唐心萌:
她就是覺得這件事兒其實挺傷害到她自尊心的,就怕大家認為她家貧困,然後會同情她,或者是會笑話她,所以她心理負擔很重,講過這件事情以後,她就覺得可能有點抬不起頭來,然後有時候不太敢看同學的眼睛。
解說:
其實除開今年,在已經讀大二的工商管理學院的學生中,不少人去年也有過上台演講的經歷。
(電話採訪)
瀋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學生:
我上去就是具體介紹一下我們家父母職業,介紹一下家庭情況,家庭的收入情況,當時說完之後也沒什麼,下來之後感覺到不好,畢竟那屬於極度隱私的事,出書面申請,那樣會更好一點。
解說:
在瀋陽大學的採訪中,記者也找到了工商管理學院的相關負責人,負責人表示這個環節是對貧困生的認定,因為認定需要分三個等級,而且有一定的名額限制,為公平減少造假,他們就採取了這種演講的方式。實際上面對這樣一種形式負責相關工作的同學,心情也是十分難受,他們甚至想辦法來干擾這樣一種做法。
瀋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學生:
我們作為投票的這些人覺得這件事情特別殘忍,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這幾千塊錢,來完成自己的學業。但是要選出那麼幾個來,才拿到這些錢,我就告訴大家把票都寫成一樣的,能夠把票數拉的近一點,就近一點,我們私底下是有這種方式反抗的。
董倩:
為了拿到助學金就要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演講,要自證貧窮,雖然說學校方面也一再說我們進行的不能說是演講,應該說是在班集體內部進行摸情況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都說將將心比心,如果換了您對這樣的一種方式,站在講台上跟同學們訴說自己的家庭貧困情況,您又會怎麼想呢?我們也做了一個調查,這是來自央視新聞和搜狐一起進行的調查,那麼好,我們可以看一下結果是什麼?有人,有67.5%認為,這樣的一種方式是當眾揭傷疤,傷害了學生的隱私和自尊,但是也注意到也有26%的人認為,比窮並沒有傷害到自尊,為了獲得幫助就應該有面對的勇氣,應該說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一種看法,其實接下來我們想關注這樣三個關鍵詞,一個是年齡,一個是個性,一個是背景。首先來說年齡,這個歲數的大學生20歲左右,應該說是自尊心最強的時候,他們一方面需要這筆錢,我說的是貧困大學生。另外一方面他們也需要保護自己這種來自貧困家庭這樣的一種自尊心,他們想保護自己的這點隱私,但是在這樣的一種評選的措施底下,他們只能做出二選一,對他們來說實在是有點不公平。
再來說個性,坦率的說,來自貧困家庭的大學生都有著比較倔強的性格,那麼這種性格的大學生都是不服輸,他們並不願意過多在同學面前去提及自己這樣的一個貧困的家世,這一點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
再來看第三個就是背景,應該說貧困並不是罪過,它可以去砥礪人的成長,但是貧困也不應該成為一個標籤,在整個大學的過程中始終去伴隨著他們。好了,如果我們結合這三方面來看用演講的方式去獲得助學金的話,應該說這並不是一種雪中送炭的方式,而確切的說是給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傷口上撒了一把鹽。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這是院方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相關負責人,他們有這樣的一個解釋,他們說貧困生的認定工作一直是學院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力爭要做到三公,公平、公正、公開,認定標準是申請學生提交貧困認定材料,然後貧困生分為特殊貧困,特殊困難,困難,還有一般困難三個等級,每個等級的人數都是有定額的,所以學院才想出一個公平的方式進行認定。通過這樣的一種演講的方式,我們看公開是真做到了,因為讓每個學生都在說自己的家庭到底有多貧困,但是公正和公平是不是真能做到呢?因為演講這種方式主要的是用說這種表現形式來進行的,而說那麼窮,家境貧寒的學生不一定會講,而會講的學生又不見得是貧困,因此這種方式應該說也不是特別科學的一種方式。
那好了,現在學校認識到這樣的一個問題,馬上著手就要進行修改,在這裡我們要稍稍進行一點點的提醒,希望這種修改不包括修理,因為向媒體反應這樣的一件事的那名學生,現在已經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他最需要的是來自學校的理解還有關心。
好了,瀋陽大學用評比的方式來決定誰來接受資助,以及資助的多少,這的確是有些不妥,但這是孤立嗎?當我們回顧過去幾年的時候,發現這樣的一種情況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學校,以不同的方式在上演著,我們繼續關注。
解說:
看到瀋陽大學演講比窮的新聞,也讓一些網友想到了自己的經歷,想起大一的時候,我們班同學在工字樓那個教室輪流上講台上去哭窮,太傷自尊了。我們班也是這樣的,非得讓同學邊哭邊講,為什麼班主任不自己去家訪呢?
徐州某高校學生小高:
當時在我們班開個班會,說誰家裡有比較困難的到前面講一下,氣氛比較尷尬,有的同學覺得,現在的90後都要面子,有點不自在,有一個講了一半都不願意講了。
解說:
今天華西都市報城市讀本也報道了一則助學金評選的新聞,報道稱在四川廣安的一家技術學院,家庭困難的學生如果想申請助學金,就必須要參加一個主題徵文活動,並以此作為評選助學金的前提條件,這就是10月14日,這家技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系官方網站發出的通知,徵文活動的主題是"助學、築夢、鑄人"。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小張:
把徵文和貧困助學金混合在一起的話,這就是一個弊端了。有的家裡面貧困的學生,但是因為各方面的條件限制,他沒有這方面的文采,如果這個活動沒有參加成功的話,那麼他就得不到這筆助學金了。
解說:
今天在被媒體報道之後,該學院的一名負責人又表示說,這個通知是表述失誤,他們並不是強迫徵文,還是本著自願的原則。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系吳主任:
管理人員的過失,我們已經要求把它糾正過來了,不要這種方式,只有參加(徵文)才可以得(助學金),不是這樣的。我們就是鼓勵學生,把自己奮鬥的青春張揚一下,其實我們就相當於佈置了一個作業。
解說:
雖然該系主任說不強迫徵文,但是對於申請助學金的學生來說,不寫的話還是擔心喪失資格。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小李:
這些徵文寫得還是挺積極的,還是挺好的。個人覺得其實沒必要,因為畢竟想寫就寫,怎麼能有規定每個人必須要寫,每個人寫的不一定是自己,有的真實,有可能會寫其他的。
解說:
小李說,徵文展現自家的貧困他還是覺得不好意思,我們瞭解到"助學、築夢,造人"主題徵文活動已經在全國高校中開展了幾屆,評選出的優秀文章都要公開,很多徵文中都不把作者對自家困境的細節展示。吳主任進一步解釋說,該校的助學金評選徵文只是輔助條件,他們還是有程序的。
吳主任:
要根據貧困生的檔案裡面,表現出來他的這個情況,要評定學生是否是真的貧困,評定了之後根據他的家庭情況來進行檔次的劃分的。
解說:
這位學院負責人還透露了一個信息,助學金的評選競爭還是比較激烈的,國家規定的名額是20%,而他們學院有1500人,現在接到的助學金申請書就有700、800份,佔到了一半。按照通知明天是交徵文的最後期限,截至今天下午,他們已經收到了100多份徵文。
董倩:
同學們的疑問是非常合理的,為什麼我申請一個助學金還要寫篇徵文?為什麼要設置這麼一個全體?儘管兩個學校都在紛紛的作出解釋,比如前一個學校說了,我這個講演是一個內部情況的說明,那麼第二個學校也說,我這個徵文並不是強制性的,但是坦率的說,兩個學校這樣的一種方式都是讓助學金從一種叫做單純的基本權利,變成了一個揭傷疤的競爭,也許有人會說,並不是所有的貧困的學生都認為這種方式不好,也許有的學生認為這樣一種方式就是來激勵自己面對困難的一種選擇,那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一種觀點,是在中國青年報,它在2006年時候的一篇文章就有這樣的一種描述。你看演講前一夜,許多貧困生輾轉難眠。一位貧困生說,想到父母為供我讀書放下尊嚴,到處借錢的淒涼,我這點面子算什麼。第二天演講完以後,他們中的一些人說感覺輕鬆多了。其中一位還說,我現在是大學生了,心態應該成熟,應該坦然面對困難,並且自己去克服。那麼主任、教授說,當他們走上講台,開口說話的時候,就是他們克服自卑,正視困難,邁出的第一步。儘管報道中在描述學生說,這是戰爭自己自卑的一種方式,但是這個檻還是要邁的,為什麼非要邁這個檻呢?接下來我們來連線一下一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員的副院長熊丙奇,熊院長您曾經做過關於貧困大學生的這種調研,您感覺來自貧寒家庭的這些大學生,到了學校之後,願意被貼上貧困生這樣的一種標籤嗎?
21世紀教育研究員副院長熊丙奇:
應該這樣講,雖然不是說所有的學生都反對這種貼標籤的做法,但是研究發現,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是反對這種做法的,而且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這個貧困家庭的學生,他的內向、自卑、還有比較敏感的情況是更加嚴重一些,因此我們幫困的時候不是幫困部分的學生,而是要注意所有的貧困學生。如果我們幫困的過程中傷害到了貧困學生,然後導致他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他沒有邁過這個檻,反而出現了更嚴重問題的話,那實際上就把一個有愛心的行為變成是適得其反了,本身來講這個貧困確實是一個學生的隱私,那如果說我們把它揭開了,這也是造成了學生的尊嚴的傷害。
董倩:
另外,熊院長請您簡短的給我們說一下,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比如說剛才短片裡也呈現了1500名學生的一個學院,有一半的學生都申請了助學金的申請書,那真正要區分開誰真正需要幫助的話,可能就是需要一種把隱私給交露出去的一種方式,您認同嗎?
熊丙奇:
當然這種事情是不認同的,應該講教育部和財政部曾經發過有關的文件,要求學校組織貧困生的評議活動,主導公平、公正,但實際上這個要求私下學校是可以採取既保護學生隱私,又做到公平的一個做法。一方面可以提起這個評議活動,但是我是在小範圍內的,然後有關評議的過程是不向外公開的,但是內部是透明的,比如說老師、學生來共同參與評議這是一方面,第二個方面就是需要學校做大量的很細緻的工作,比如說去調查,他當時讀書的中學的情況,然後再去瞭解他家庭的信息,這個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董倩:
好的,其實剛才熊院長也在說,其實在大學這樣充滿智慧的空間裡面,是也辦法想出一種非常聰明的方式,去解決,又能夠滿足大學生的自尊心,又能夠解決他們實際問題的這種辦法的,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解說:
同學你好,發現你上個月餐飲消費較少,不知是否有經濟困難,如有困難,可電話、短信或郵件我,若無困難也請回復一下,以便下月不再重複問詢。這是今年6月華東師範大學一名女生收到的,由校方發出的短信。原來這個女生因為節食減肥,5月份飯卡消費較少,沒想到學校竟然注意到了這個電話,並發送系統短信詢問情況,感動之餘女生將短信發在了自己的微博上,短短一個週末微博就被轉發了5000多次,眾多網友留言讚許,有些正在上大學的大學生,甚至圈出自己母校,希望能予以借鑒。
華東師範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王志:
學生在學校裡的餐飲消費,主要是通過校園卡進行的,能夠及時發現一些可能存在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有助於學校及時伸出援手。
解說:
短信就來自華東師範大學自主開發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預警系統,這個系統會對全校本科生,週一到週四的中餐和晚餐消費值進行統計,一旦出現過低消費,系統就會預警,學校進而就向學生發出詢問短信,瞭解情況後針對性採取資助措施。從去年9月啟動至今,已經有20多名學生接受了資助。
電話採訪
華東師範大學受助學生:
剛開始沒看後面那些名字的時候,還以為是詐騙短信,後來看到勤助那些就感覺很驚訝,後來通過郵箱回復他們,後來就通知我去拿錢。
解說:
通過一套系統瞭解學生是否需要幫忙,所有數據、名單都不會對外公佈,只用作勤工助學,而且反饋都是一對一,不會洩漏學生個人隱私,那些家庭貧困的學子應該歡迎這樣靜悄悄的幫助。
王志:
這個數據只有我們負責資助工作的個別老師,管理這個信息系統的老師,能夠看到這個數據,其他的人是無法看到的。
華東師範大學受助學生A:
我跟我們班同學問的時候,他們說沒收到,也不知道這個事情,其他學生啥都不知道,完全是老師在私底下跟我聊的,所以隱私方面也不擔心。
解說:
對此不少人感歎,學校對於數據的挖掘應用,讓冰冷的數據有了人性美,這是大數據時代的小感動。
華東師範大學學生:
挺人性化的,考慮挺周到的。
華東師範大學學生A:
確實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溫暖。
解說:
從被動評審到主動服務,一個困難生預警系統很好的保護了寒門學子的自尊心和隱私。據瞭解,目前華師大正在開發綜合預警和學習預警系統,以更好的將數據用於人文關懷。
董倩:
好,我們繼續聯繫熊丙奇院長,熊院長因為時間很短暫,還有一分鐘左右,請您簡短的告訴我們,您看完這個華東師大的例子以後,您覺得要是推廣它的話,推廣的價值和意義體現在什麼地方?
熊丙奇:
我覺得就是要鑄造幫困的人文化,一定要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困,要從我們有形的幫困,變成無形的幫困,從公益的幫困變為有愛心的幫困。
董倩:
好,非常感謝熊院長,熊院長剛才說到了一句話,就是當提供幫助給這些貧困孩子的時候,要提供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幫助,這非常重要。因為對於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們,這些大學生來說,他們既不想去失去自己那顆敏感的自尊心,同時他們也真的是需要那幾千塊錢的助學的金額。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老師能夠想出更聰明,更智慧的方式,去讓他們兩者都滿足,讓他們更有尊嚴的去接受幫助,而不見得非像我們今天節目中所展示的那樣,一定要做出一個非此即彼的二選呢?好,這就是今天的節目。歡迎您的收看,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