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名照在央視節目中稱,政府新聞發佈不敢說不願說不會說。
《新聞1+1》2013年10月18日完成台本——新聞發佈制度 十年後的「升級版」!
(節目導視)
解說:
妥善回應公眾質疑,及時澄清不實傳言,權威發佈重大突發事件信息,國務院加強政府信息公開,提升政府公信力。
蔡名照:
概括的說就是兩句話,一句話是不敢說,不願說,一句話是不會說,說錯話。
解說:
新聞發佈制度已經建立十年,新聞發言人你記住了多少?
市民:
不認識。
市民:
華春瑩。
市民:
洪磊。
解說:
有的發消息,有的煲雞湯,還有的在賣萌。政務微博又該怎麼發?
市民:
濟南中院,就是看薄熙來的圖文直播。
市民:
需要大家相對來說比較對等的狀態進行溝通。
解說:
《新聞1+1》今日關注——新聞發佈制度,十年後的「升級版」。
主持人 白巖松: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首先要問您一個問題,教育部的發言人在王旭明之後是誰?公安部的發言人在武和平之後是誰?鐵道部在王勇平之後,它的新聞發言人,即便改成了現在的總公司,它的新聞發言人又是誰?我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是一頭霧水,根本記不住。提出這個問題有兩層含義,第一個,不管是王旭明還是武和平,還是衛生部比如毛群安、鄧海華以及王勇平,都是十年前,也就是2003年中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正式啟動的時候,頭幾年讓大家非常熟悉的新聞發言人。他們也完成了很重要的一些探索,當然,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這個世界繼續向前發展的教訓。但正是因為這一路走來並不平靜,伴隨著王旭明的調任,武和平的退休,以及王勇平的轉崗,還有很多新聞發言人現在不願意說,也不敢說。新聞發佈制度有的時候會讓人感覺就跟中國足球一樣,不進反而在退。這個時候很多人都在期待,十年後,中國的政府新聞發言人,也是伴隨著社會越來越應該透明和公開這樣一個陽光下的事業,能不能重新出發。本周,國務院的一個與此有關的意見,一下子讓行內的很多人覺得看到了一種新的動力,來,我們關注它。
解說:
今天是週五,限行尾號1和6。今天白天多雲轉陰,有輕度霾。最高氣溫18度。夜間北部有陣雨。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 盛來運:
三季度經濟出現一些積極的變化,實體經濟穩中有升。
解說:
微博、官方網站、新聞發佈會,今天,政府部門正在通過各種渠道向公眾發出聲音,這些聲音裡有對工作內容的通報,也不乏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回應。
主持人:
江蘇省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季建業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解說:
面對社會關切、政府部門究竟應該如何發出聲音,一直是政府部門面臨的一個課題。三天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發佈。意見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施行以來,政府信息公開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公眾期望相比,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然存在政府信息公開不主動、不及時。國辦意見發佈第二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名照就表示,自2003年開始推動新聞發佈制度建設以來,新聞發言人隊伍不斷壯大,但當前政府新聞發佈工作仍存在不少問題。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蔡名照:
概括的說就是兩句話,一句話是不敢說、不願說,一句話是不會說,說錯話。
解說:
統計數據顯示,新聞發佈制度建立十年來,有超過540人成為中央政府各部門和各省、區、市政府新聞發言人。2005年,中共中央和各省區、市舉行新聞發佈會1088場,到2012年,這一數字則翻了一倍多,達到2237場。而對於公眾來說,他們是否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能在他們腦海中留下印象的發言人又有多少呢?
市民:
不認識。
市民:
不知道。
市民:
華春瑩。
市民:
洪磊。
市民:
偶爾能在電視上看到,也沒太在意他們叫什麼。
市民:
看臉會認識,但是具體名字可能不是很清楚。
解說:
為了更好的向公眾傳達政府聲音,國辦意見還明確規定,與宏觀經濟和民生關係密切,以及社會關注事項較多的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原則上每年應出席一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新聞發言人或相關負責人至少每季度出席一次。國信辦主任蔡名照對此也表示,「這是政府新聞發佈制度向剛性約束邁進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白巖松:
其實剛才有很多接受採訪的觀眾朋友說到華春瑩、洪磊等等,在我們的嚴格意義來算,並沒有把他們算在十年新聞發言人成長的道路上,為什麼?因為中國外交部作為最早跟世界接軌的部門,中國最早的新聞發言人其實是在那誕生的,咱都不要往遠了說周恩來、龔鵬等等,改革開放之後,包括錢其琛等等都是這樣,但是因為他是跟世界接軌,因此,外事用了一種國際規則去辦。但是十年前的「非典」一下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如果信息不能夠公開,給整個民族和這個社會以及時代帶來的威脅簡直太大了。所以,正是從那年開始,國務院新聞辦在中央以及國務院的支持下,開始了中國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培訓,我們稱其為「黃埔」一期和二期,像王旭明等等這些人,包括武和平都是屬於「黃埔」一期、二期的。因此,剛一開始大家的幹勁都足,但是之後當然會遇到很多挑戰,而且其中也存在經驗不足等等。就像蔡名照剛才說的,很多的新聞發言人現在不敢說,不願說,它是兩個原因構成的,第一個原因,有相當多的政府發言人,他是有這個熱情的,想說,但是別人會覺得,喲,你出風頭吧,幹嗎呀,咱們這個部門憑什麼總說,其它部門不也不說嗎。另外有的時候是常在河邊走就會濕鞋,容易出錯誤,領導可能就會批評他,擔的責任太大。另外一種不願說、不敢說是看到王勇平不是在動車事故的時候出錯了,很多人指責。我們現在寧求無功,但求無過,因此,閉嘴最好。所以相當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你會發現後來就消失了一樣,蒸發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的公開和透明又需求他,因此,這一周出台的《意見》簡直像久旱逢甘霖一樣。
我們來看看這裡,這就跟很多人期待的,一定要用制度化的方式去推進它,讓不敢說、不願說的人必須去說,因為有制度在這。我們看這個制度,這次意見強調,「與宏觀經濟和民生關係密切,以及社會關注事項較多的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原則上每年應出席一次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佈會」。其實是說部長們,你應該一年有一次吧。「新聞發言人或者相關負責人至少每季度要出席一次」吧。雖然我覺得每季度並不解渴,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國務院各部委辦局以及各省、市、自治區的政府新聞發言人應該每個月開一次,並且向未來每半個月開一次去挺進。但是請注意,剛一開始每季度是針對從來不開新聞發佈會的,要用制度化去約束他們,這是下限。我想很多部門不能夠只遵循國務院這個意見的下限吧?好了,你既然說一個季度開一回,我就一個季度開一回。我覺得還是事業要進步的,要去追求一個月一次,才更加靠譜。但是這個意見非常重要的值得贊一下的原因就是,這個制度化規定了,將使每一個新聞發言人,不管你多麼不敢說,不願說,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今後起碼下限,你每季度得說一回了。
來,回頭我們就看看這十年不容易走過來的道路。
解說:
現任語文出版社社長的王旭明,在很多人的腦海裡,仍然對他在擔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期間的言行舉止印象深刻。從2003年到2008年,王旭明做了五年的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經歷了100多場新聞發佈會和上千次的記者採訪。作為當時國內比較有個性的發言人之一,他在任時的表現獲得過讚揚,也飽受過爭論。例如「中國教育成功論」、「教育滿意論」、「媒體無知論」,這些言論經常把他由新聞發言人變成新聞當事人。面對著各種非議,王旭明仍然在不斷的尋求發言人這個角色的創新,比如2007年,他在有關領導提議下,把新聞發佈會現場搬到了田間地頭,而除了最普通的新聞發佈會外,他還組織新聞採訪團到一線採訪,舉行新聞吹風會,做訪談節目,請網站直播新聞發佈會。
王旭明 時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
我自己在自己的工作實踐當中,確確實實感受到我們黨和政府有許多好的政策,但是這些好的政策實實在在地說,還有相當一部分停留在文件中,停留在會議裡,停留在上下級的傳達程序上面。真正要進入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我覺得可能還要有相當的一批人專門來做這個工作。
解說:
把政府的政策切實的傳播出去,把政府的聲音及時的告知給公眾,這是一個政府部門的新聞發言人最根本的職責。1982年3月26號,沒有專門進行新聞發佈的場地,70、80位中外記者就圍著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進行了五分鐘的發佈,而這次被認為是新中國首次有新聞發言人主持的會議。一直到2003年,一場「非典」,使得政府信息的及時披露成了刻不容緩的需求,那一年也成了中國新聞發佈工作的轉折之年。
王國慶 時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
原來我們很難,要請一個部委的負責同志來開發佈會,打電話、去函,有的時候是求。但是「非典」完了以後逐漸發生了變化,不是我們去求,有很多情況是回過來了,要求我們開發佈會。
解說:
2004年12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首次對外公佈了62個部委,75名新聞發言人的聯繫方式,當時的輿論認為,這是我國政府新聞發佈制度邁上的新台階。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頒布,同時,教育部、公安部、衛生部率先進行新聞發言人定點、定時、自主發佈新聞,在過去十年裡,這個制度已經進入了很多部門的常態化運行體系。
白巖松:
接下來我要連線王旭明。不過在連線王旭明之前,我要先說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王勇平。其實透過王勇平在新聞發佈制度方面的一個探索,以及後來動車事故之後那個被飽受爭議的新聞發佈會,包括我在節目當中也是批評,比如說他說「不管你們信不信,我是信了,高鐵技術是先進的」等等,當時我們的節目都在批評他。可是我一再要去強調,他就是在一個不該去他開新聞發佈會的場所開了他的新聞發佈會,準備不足,也說明了我們整個新聞發佈的配套制度還並不成熟。當時這樣一個國人關注的災難性的事件,起碼應該是當時的鐵道部部長或者副部長去開這樣的新聞發佈會,但是躲了,然後把王勇平在幾乎沒太準備的情況下推到發佈會的現場,而他又不知道決策和背後很多道道,因此只能在那說、說、說。回頭一看,應該對王勇平那一瞬間的那種勇氣要讚歎,說的內容要堅決批評,一個事是要分成兩個層面的。但是他為新聞發佈的制度也是做出了相當多的貢獻。我想王旭明也會有這種感觸。開個玩笑,王旭明作為語文出版社社長,今天晚上其實應該看本台的節目漢語聽寫大會,但是我想他心裡更牽掛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前進。王旭明你好。看到了國務院出台的意見,我在想,你格外看重的是什麼?你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王旭明:
心情特別高興,特別看重的就是你剛才所說的話,十年以後的再出發,或者說十年以後再加油都可以吧。我覺得這個文件和過去我們所讀的文件,類似這樣的文件相比,還是很有新意的,比如說在微博上的發佈有要求,比如說有很多剛性的要求,要求部門的負責人一個月至少要一次發佈會,發言人一個季度至少要有一次等等,很剛性的要求。但是所有的要求我們注意到都沒有離開一個核心,就是新聞發言人為核心的新聞發佈制度。
白巖松:
旭明,肯定我們會覺得不過癮,我不知道你的感受,一個季度新聞發言人開一次,我認為可能是國務院各部委辦局和各省、市、自治區新聞發言人,應該一個月開一次,您怎麼看待起步可能離我們的期待還有距離?
王旭明:
應該說還是有相當的距離,離我的期待。因為我覺得新聞發言人應該隨時開,說起來,一個月開三次、五次也不多,但是現在這樣的剛性要求畢竟還是第一次提出來,所以我也覺得很欣慰,當然遠遠不夠,你說的很對。
白巖松:
旭明,你怎麼看待蔡名照特別談到的今後政府新聞發言人的發展要走入法制化的軌道?
王旭明:
這個說的是對的,發言人發不發言,怎麼發言,不是個人的愛好,不是部門願不願意,也不是政府的要求,而是法的要求,我覺得這是一個新的高度,所以我曾經在不同場合多次呼籲盡快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法,因為現在還是一個信息公開條例,是個規定。一旦法的出台,我覺得讓我們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成為法制化,成為了真正的可能。
白巖松:
旭明,最後一個問題,其實你相當有經驗,你也代表很多「黃埔一期」、「黃埔二期」的戰友,十年之後面對新的意見,可能有很多新聞發言人將來在制度化的時候,將來更加規範走上新聞發佈的台,但是他們內心依然很忐忑,也有不願說、不敢說的某種心態,你特別想囑咐他們,以你的經驗來說,特別想說什麼?
王旭明:
話特別特別多,但是時間關係,我就說我們一定要堅定看到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佈制度的方向,我說公開是個大智慧,大策略,而其它所謂的傳播技巧都只能算是小智慧、小策略。因此,在大智慧、大技巧、大策略方面我們一定要堅持,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一直堅持的就是新聞發言人一定要走職業化的道路,由現在的職務化要變成職業化,這樣才能使新聞發言人更加長久,也更加立得住。
白巖松:
好,非常感謝旭明過去很多年的新聞發言人的探索,以及今天你的建議,謝謝。
其實最後王旭明所說的話,由職務變成職業,區別在哪兒呢?現在很多的政府發言人,比如毛群安,可能是衛計委,就是衛生部新聞司司長或者辦公室主任等等,兼著新聞發言人。今後我們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可不可以專職化,他就可以更全身心的投入。另外我還要強調一個概念,政府新聞發言人不是一個人的概念,圍繞著他要有一個班子和相關的配套機制,才能把新聞發佈的工作真正做好。
接下來我們要去說政府新聞發佈也要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像微博、互聯網等等都要去關照,在這點我們都能做的怎麼樣呢?
解說:
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定於2013年8月22日上午8時30分,在本院第五審判庭公開審理被告人薄熙來受賄、貪污、濫用職權一案,特此通告。今年8月18日下午16點整,一個官方微博的開通,引發了輿論關注。從庭審當天一早開始,濟南中院官方微博便開始運用文字、圖片,甚至音頻、視頻的方式,對薄熙來案進行一場詳盡的全景展示。而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數據,濟南中院官方微博8月22日直播薄熙來案當日,平均每十分鐘約增長7094個粉絲,38條微博中,平均每條微博發出後,約帶來3361個新粉絲的關注。而截止今天,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濟南中院在新浪官方微博的粉絲數已超過55萬,對此,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分析稱,這種情況足以說明,微博已成為當代熱點事件的聚焦平台,認為官方微博對社會生活中熱點事件合理介入,進行相應回應,是必要的。
作為北京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一個理念,只要是和公安相關的業務,市民只需要通過微博就能進行咨詢,做到件件有回復。
「平安北京」博主 趙峰:
「平安北京」是2010年8月1日正式開通。當時我們局也是想把這個作為一個群眾服務的窗口,當時我們局也在推行警察公共關係建設,想通過微博更多好的途徑跟市民溝通。
解說:
而在這一過程中,北京市公安局與普通民眾間的互動關係,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
趙峰:
更重要的是通過微博,我們能夠非常方便的得到市民的觀點,他們對我們公安局做一件事情是肯定,是否定,是有他們的意見、建議,在微博上我們能第一時間反饋到。
解說:
根據2012年底的數據,「平安北京」已發佈各類資訊兩萬四千餘件,回答網民咨詢四萬餘件,成為國內最活躍的公安微博。時至今日,「平安北京」已發佈微博超過一萬五千多條,粉絲近六百萬。
白巖松:
過去可能是博客,現在可能是微博,將來可能是微信,還會有更新的東西,但這一切都是手段,最重要的是政府信息的公開和透明。不過我們還是要關注當下的熱點,政務微博。要連線人民輿情監測室的秘書長祝華新。祝秘書長,您好。以您的觀測來看,怎麼看待政府新聞發佈當中的微博所扮演的角色和效果?
祝華新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
我覺得微博現在是政府發佈新的通道,和新聞發佈會在功能上有些差異,首先,政務微博的時效性更強,今天由於QQ群、人人網、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存在,幾個小時的信息,突發事件,甚至是一個謠言,就足以傳遍互聯網。我覺得通過政務微博,可以迅速的向公眾社會發佈信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政務微博的互動性比較強。新聞發佈會實際上是二級傳播,政府機關的新聞發佈,借助傳媒間接的影響公眾,但是我們的政務微博是點對面的傳播,針對全體老百姓,全體網民,針對社會各階層,迅速的公佈有關的政務信息。
白巖松:
政務微博是不是在突發事件和大家比較急的時候,這種速度以及它扮演的角色就會更強?
祝華新:
對,我覺得還有一點,新聞發佈更多的是針對媒體,針對專業人士,我們強調信息的精準,而政務微博實際上針對公眾的一些躁動不安的情緒,政務微博更多的講究是熨平社會的不安,是一種情緒的撫慰,這點我覺得甚至比信息的發佈更為重要。
白巖松:
非常感謝秘書長給我們帶來的分析。
還是強調那一點,也許今天我們會關注微博的作用,明天可能變成微信,將來可能變成什麼其它的技術手段,但這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這種清晰的目標就是打造一個更加透明和公開的社會,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信息公開就是其中重中之重。起碼在本周,大家又看到十年後新的出發的動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