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12日下午閉幕,本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引發多家外媒關注。外媒認為,公報勾勒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未來幾年的改革藍圖。外界輿論均預測,這是中國新領導班子銳意改革的首次嘗試,將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勾勒中國未來10年改革藍圖
據中新網報道,多家外媒均在第一時間關注中國官方媒體的相關報道。美聯社報道稱,在為期四天的會議目的在於確定中國未來10年的改革藍圖。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共在公佈的一份旨在推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宣稱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並明確了各級黨委在推進改革過程中的「領導責任」。這份外界密切關注的文件勾勒出中國最高領導層對未來的改革構想。
路透社稱,從歷史上看,三中全會往往具有深遠意義,是中國實現經濟改革的「跳板」。而本屆三中全會可以看做是中國新領導班子銳意改革的第一次嘗試。
針對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美聯社報道稱,許多觀察人士預計,中共領導人同意逐步並無爭議地推進解決爆炸性議題,而這些議題很可能引發各方矛盾衝突。
路透社還表示,三中全會提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態、民生、法律等,是全面改革,而且會議強調是若干重大問題,全面卻不是事無鉅細,實際上是對當前面臨的重要核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報道稱,可以看出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是龍頭,說明發展才是核心問題。其核心思想是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提法是跟過去不同,原來市場是基礎性作用,是鋪墊,現在是決定性作用,是市場說了算,政府職能作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守夜人,是更符合市場關係。
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表示,會議公報包括了許多國家及地方政府官員、學者以及其他人士的討論結果,在這其中達成的共識要遠遠超過美國的國情咨文或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
西方主流媒體現在對習李政權推進改革的決心更多幾分期盼,同時提出「關鍵要看實施」。 不過,已經有不少觀察人士表示,三中全會確定政策方向,其歷史意義或許要到幾個月、幾年之後才開始顯現。
市場化改革將進一步深入
此外,多家外媒還聚焦「中國將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以往的政策聲明中,中國官方言論一直是呼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但這一次的措辭變成了發揮「決定性作用」。路透社據此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市場的地位在中國高層領導人的理念中有所上升。
觀察人士認為,中國正在尋找由市場帶頭、擺脫政府控制的途徑。在過去,中國市場的物品價格和投資決策主要由政府作出。「在中國國內,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理論」。
《聯合早報》則認為,關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報的提法是「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大報告的提法是「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提法是「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比過去進了一步,顯示市場化改革將進一步深入。
美聯社表示,中共給予該國民營企業強烈的支持,稱他們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領導人承諾令市場經濟發揮更大作用,並試圖優化舊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在中國30年的快速經濟增長後,將讓本國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日本經濟新聞》此前曾指出,貫穿本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推進「市場化」。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前反覆強調的那樣,「轉變政府職能」這一多年來的課題成為本屆會議的重要課題。雖然目前已開始致力於取消和減少行政審批,但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重視市場作用、提高經濟效率是實現穩定增長不可或缺的。
改革不止要說更要做
「三中全會將給中國的未來勾勒藍圖,中國目前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包括環境問題和中等收入陷阱。」法新社稱,中國仍然致力於經濟改革,儘管目前步伐有所放緩。
美聯社則援引經濟學家的話說,在經過30年的快速增長後,中國的中期經濟前景取決於政府能否做到開拓道路。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要施行必要的改革,就要挑戰既得利益。最好的選擇是,部分國企應該私有化。至少,這些國企應當被迫提高效率,參與競爭。此外,還需要實施相關的銀行業改革。
路透社則稱,強調「反腐改革」的習李新政上位伊始就拉開機構改革序幕。面對今年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把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作為開門的第一件大事,既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馬前卒』,又作為宏觀調控的『當頭炮』。」李克強稱,半年多中央政府分四批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文章指出,中國發展到今天,一次會議創造奇跡的可能已越來越小,但這絕不意味著領導人沒有發揮空間。恰恰相反,社會的強烈要求與外界的善意期待,是領導層能在幾件具體而民眾有需求的問題上,展現「闖關」的勇氣,改革貴不在項目多而在精,需要設計還更需要執行,不止要說,更要做。
文章進一步強調,改革除了要思路,還要具體的操作要求。只要抓得准,哪怕只是一項改革都可能讓全局改觀;只要領導人有決心,改革從不缺路徑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