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共同拯救我們的呼吸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12-09]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霧霾再次逼使我們正視現實:經歷數十年經濟高速增長,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無可迴避的煩惱與陣痛。全文如下:

人與霾之間,孰進孰退,由誰來決定?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選擇什麼樣的生活,就選擇了什麼樣的天空。

最近一周以來,一場罕見的大範圍霧霾籠罩我國,從華北到東南沿海,覆蓋了將近一半的國土。嚴重霧霾籠罩下的這段日子,不僅生出許多幽默段子,也引發深思。

不論是照吃照睡的,還是誠惶誠恐的,恐怕都已被這個剛認識不久的小小PM2.5顆粒物,攪得不能安寧。以PM2.5為禍首的霧霾天氣,初登場時似乎還只是個別城市的「獨家景觀」,最近一周的霾情卻讓我們充分認識了它是何等來勢洶洶:不僅有上海PM2.5指數直躥到「爆表」,更有20多個省份、上百座大中城市同時遭遇霧霾的大範圍來襲,京津冀、蘇浙皖等城市密集地帶重度污染警報連片,甚至連不少被稱為「好山好水好空氣」的城市也難以倖免。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之最。

「十面霾伏」,當城市變得晦暗不明、口罩再次脫銷,這樣的字眼開始在報刊網站間跳動。霧霾再次逼使我們正視現實:經歷數十年經濟高速增長,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無可迴避的煩惱與陣痛。

氣象預警、高速封路、機場停擺、工地停工、學校停課、部分公車停駛……面對霧霾侵襲,許多城市紛紛啟動應急響應。然而,「外因在天氣,內因在污染」,霧霾是由污染物排放和不利氣象條件疊加而造成的,再完善的應急預案、應對措施終歸有限。這一次的持續霧霾,或許會因為8日的新一波寒流而消散,但把好空氣寄望於大風刮出來,要麼是對環境病象把脈不准,要麼會好了傷疤忘了疼。

前幾天,在蘇北發生的一則新聞裡,一邊是霧霾濃到讓電視記者直播時「見霧不見人」,一邊是不遠處還有秸稈照燒。這頗具反諷意味的一幕,何嘗不是當下許多地方邊污染邊治理弊端的一個縮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霧霾天與工業污染、煤炭燃燒、汽車尾氣等干係甚大,但現實中,淘汰落後產能之難、改變能源結構之艱、綠色出行之不易,又何嘗不在一次次警示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選擇什麼樣的生活,就選擇了什麼樣的天空。

人與霾之間,孰進孰退,由誰來決定?這個週末,一個關於中國夢的國際研討會在濃霧重霾下的上海舉辦。來自倫敦經濟學院的馬丁·雅克先生告訴記者,倫敦也曾霧霾嚴重到讓赴劍橋讀書的他幾乎「伸手看不清五指」——那是上世紀60年代的事。今天的重見天日,在於英國人飽嘗霧霾之苦後,咬緊牙關付出了半個世紀的治理努力。這些努力,既包括對工業企業排污的嚴格控制,也包括對城市居民用灶、購買汽車等日常生活選擇的限制與引導。峻法厲策和新技術應用,加上政府、企業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合力支持,才贏得了治霾之役。類似的歷史劇情和經驗,同樣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等城市。這些都告訴我們,形成霧霾非一日之寒,清除霧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渾濁到清朗,需要一個社會的普遍覺醒,需要經歷一個長期而艱辛的歷史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個生命共同體的任何一部分生病,最終都會引發全身症狀。污染是會流動的,某一個部門機構、某一個城市或可做好短期被動應對,治理時卻很難單打獨鬥,也無法獨善其身。十八屆三中全會已將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具體化,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制度的生命在於落實,實現清新呼吸也在於行動。即便霧霾退去,環境保護的腳步一刻也不能停,合力治污的幹勁一點也不能松,人不進則霾逼進,我們面對的是一場事關未來的攻堅戰、持久戰。

      責任編輯:新道
內地一周內100多座城市重度霧霾      [2013-12-08]
珠三角霧霾遮住40年來最亮金星      [2013-12-08]
內地25個省份現霧霾 江蘇最嚴重      [2013-12-05]
曝鄧亞萍在人民日報社正常上班      [2013-12-02]
人民日報:改革不可能皆大歡喜      [2013-12-02]
栗戰書:不存在該改革的而沒有改      [2013-11-26]
黑龍江霧霾致航班延誤高速封閉      [2013-11-23]
人民日報:美還把中國當頭號對手      [2013-11-23]
張高麗在黨報撰文述經濟體制改革      [2013-11-20]
韓媒指首爾直升機墜毀因中國霧霾      [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