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泥沙淤積情況怎樣?西南大旱和三峽工程真有關係嗎?……興建20年、樞紐成功運行10週年,暨連續4年成功實現175米蓄水之際,新華社記者試圖梳理解讀籠罩在「三峽工程」上的是是非非的焦點問題。
泥沙淤積埋大壩?
據新華社報道,泥沙淤積問題是三峽工程最主要的技術問題之一。近年研究表明,三峽水庫泥沙入庫量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階段性評估項目組組長、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院士表示:「今後,隨著三峽上游新建各大水庫的蓄水攔沙和上下游水庫的聯合調度,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總體會進一步緩解,三峽水庫可以在100年內維持200個億的庫容量。」
地質災害因水起?
三峽蓄水以後,庫區地質災害情況如何?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9月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至2012年8月31日,三峽工程庫區共發生新生地質災害災險情401起。在這401起地質災害險情中,絕大部分發生在試驗性蓄水第一年(2008年),占總數的83%。此後,隨著庫岸逐步趨於穩定,地質災害發生率銳減,並漸趨平緩。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陳厚群院士表示,鑒於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對地質災害防治仍需高度重視。
蓄水誘發大地震?
近年來,一旦我國西部地區發生強震,就有人把矛頭指向三峽工程。這種說法是否符合客觀事實?
監測數據表明,三峽工程蓄水期間水庫地震活動以微震和極微震為主。對於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等西南強震是否由三峽水庫誘發,專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高壩阻斷環流路?
三峽水庫蓄水以來,正好是庫區及其周邊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的時期,如2006年川渝大旱、2009至2010年西南地區乾旱以及2011年長江中下游冬春嚴重乾旱等。「三峽大壩阻斷大氣環流影響周邊氣候」的說法甚囂塵上。
「大氣環流的垂直高度為3000米,三峽大壩高度僅180多米,三峽大壩根本不可能阻擋或阻斷大氣環流。」中國三峽集團總經理陳飛說。中國氣象局專家表示,近年來三峽庫區及周邊地區的極端天氣氣候,與東亞大氣環流、海表溫度變化以及青藏高原熱力異常等因素的關係密切,但與水庫蓄水未發現直接聯繫。
兩湖喊渴伏危機?
近年來,洞庭湖、鄱陽湖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數次嚴重旱情,三峽蓄水到底對洞庭、鄱陽兩湖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中國工程院的評估報告對此做了詳細的分析:「三峽水庫調度對洞庭、鄱陽兩湖水資源利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汛後蓄水期間,長江干流水位下降,經荊南三口進入洞庭湖的水量減少,兩湖出湖水量增加,枯水期提前,枯水位降低,對灌溉、供水及生態環境用水產生一定影響。」
珍稀物種今安在?
從陸生生態系統來看,三峽庫區陸生脊椎動物不僅可以主動遷離庫區,而且在庫區以外有廣泛分佈,不存在滅絕的危險。從水生生物看,三峽工程影響區內共存在6種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包括白鰭豚、白鱘、中華鱘、達氏鱘、江豚和胭脂魚。為了保護這些珍稀物種,我國先後設立了河口中華鱘和白鱘幼魚保護區等,並實施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幼魚放流。中國工程院的試驗性蓄水階段性評估報告顯示,長江上游干流江段的特有魚類資源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種類減少、種群空間分佈改變、種群數量變動。
黃金水道攔腰斷?
近年來,三峽大壩船閘時常出現大批過壩船舶待閘的現象,不少人開始懷疑三峽工程對長江黃金水道的影響。三峽工程蓄水後,渠化了重慶以下航道,消除了壩址至重慶之間所有灘險、單行控制河段,川江全線實現全年晝夜通航。
統計數據顯示,三峽船閘通航使得長江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由一千萬噸提高到五千萬噸以上。近年來,過閘貨運量穩步增長,2011年通過船閘貨運總量達到10033萬噸,提前19年實現船閘年單向5000萬噸的設計通過能力指標。
壩下河勢會「巨變」?
由於近岸河床明顯沖深,護岸工程下部的岸坡變陡,故「崩岸」現象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發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險工段。三峽工程蓄水以來長江的中下游堤防未發生重大險情。今後通過加強河道監測,實施荊江河段河勢控制應急工程,可以保證堤防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