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艦強闖航母「內防區」險撞華艦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12-16]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中美兩國軍艦險些在南海相撞。」美國國防部官員上周末透露的這個消息令人吃驚。美方宣稱,美國導彈巡洋艦「考本斯」號近日「在南海的國際水域合法航行」時,被一艘中國兩棲登陸艦迎頭逼停,「考本斯」號緊急避讓,才避免相撞。據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美國官員及媒體借此渲染中國艦船的做法如何「危險」、「咄咄逼人」,卻對事件發生的背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考本斯」號當時正抵近偵察在南海訓練的中國遼寧艦航母編隊。一位熟悉內情的中方消息人士15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事發當天,美方軍艦已經闖入中國航母編隊的「內防區」,美國現在是「惡人先告狀」!「如果中國艦船跑到太平洋東海岸跟蹤美國航母,美國會作何感想?」中國海軍軍事專家李傑以此質問美國的「強盜邏輯」。

中美艦船相距不到500米

「一艘中國海軍艦船橫在美國巡洋艦船頭,雙方艦船險些相撞,這是美中兩國在公海日益緊張的一個跡象。」《紐約時報》15日這樣報道「中美軍艦南海對峙」事件。文章援引美國國防部一名高級官員的話說,正在「國際水域」航行的「考本斯」號緊急避讓,才避免了一場事故。當時中國新航母遼寧艦也在附近,美國軍艦正在對它進行觀察。中國軍艦的行動「特別有侵略性」,「無助於兩國海軍加強合作的努力」。報道稱,這起事件發生在12月5日,直到13日才曝光,這是新興海上大國中國與二戰後一直稱雄亞太的海上強國美國之間日益對立的又一起事件。

《華盛頓時報》更詳細地介紹了事件經過。「考本斯」號當時正在執行針對中國航母遼寧艦的偵察任務,遼寧艦日前從中國北部的青島港出發進入南海訓練。一艘中國海軍兩棲登陸艦發出警告信號,要求「考本斯」號停止前進,但「考本斯」號拒絕聽從並繼續航行,因為當時所在海域屬於國際水域。隨後中國登陸艦駛向「考本斯」號,並在其前方停下來,迫使「考本斯」號轉向。美方官員稱這是危險的行為。法新社說,這艘中國登陸艦距美國巡洋艦不足500米。美中軍艦對峙事件和平收場,但事件顯示了在北京剛宣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之後美中關係的緊張氣氛。

500米的距離對於兩艘軍艦而言是什麼概念?中國海軍軍事專家李傑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按照海上艦船通常一小時可以開50多公里的速度,兩艦相向而行,如果不規避的話,只要十幾秒鐘就可能發生誤撞。而且軍艦一般體積較大,500米距離有一定危險性。正如當年中美戰機相撞,兩軍艦船距離一近也容易發生事故。

西方媒體紛紛藉機渲染事件的危險性以及中國的「強硬」。路透社14日稱,中國軍方越來越強硬,導致緊張局勢上升,也引發南海、東海等爭議水域小事件可能快速升級的擔憂。澳大利亞國防學院安全專家卡爾·泰爾表示,這次中美兩艦險些相撞是2009年5艘中國船隻「騷擾」美國海洋監測船「無瑕」號以來雙方在南海最嚴重的海上事件。英國《金融時報》說,這起最新事件進一步加劇了西太地區的緊張局勢。雖然中美發生軍事對抗可能性很小,但美方官員擔心一次邊緣主義行為或誤判就可能造成危險事件。《紐約時報》稱,分析人士表示,這一緊張的邂逅凸顯了這一區域當前的危險局勢。「這反映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焦慮,非常令人不安」。美國海軍學院副教授格德斯坦說,「兩國國際政治的需要加劇了緊張,我沒有看到哪一方找到妥協辦法,雙方均不清楚對方的紅線」。

《華盛頓郵報》15日報道稱,美國國務院一名匿名發言人表示,美國已經向中國更高層提出這一問題。美國軍事官員對《星條旗報》說,中國軍艦試圖攔截「考本斯」號巡洋艦,「我不知道中國軍艦駕駛者的意圖,我只知道他在阻止和騷擾『考本斯』號」。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公開聲明相對謹慎一些。太平洋艦隊表示,各國海軍近距離航行「並不罕見」,這也是為什麼各國海軍航行都遵守海上「交通規則」的國際標準至關重要。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說,一名美國海軍官員表示,美國和中國海軍在太平洋多次發生這種事件,因此不必對此「過分渲染」。

      責任編輯:書亞
華盛頓官員密集訪華:求房產買家      [2013-12-15]
中國佛教界將首次在尼泊爾授法      [2013-12-15]
伊朗航天活猴太空一遊並安全返回      [2013-12-15]
泰國將用兩年完成政改路線圖建議      [2013-12-15]
曼德拉葬禮舉行 現場鳴槍21響      [2013-12-15]
俄院士:華再用30年可讓人上火星      [2013-12-15]
朝鮮特殊政治、軍事體制揭秘      [2013-12-15]
安倍拉攏東盟構築對華包圍圈落空      [2013-12-15]
韓國今正式擴大防空識別區並巡邏      [2013-12-15]
張成澤妻金敬姬復出 曾暫時隱退      [20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