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引述台灣《經濟日報》13日社論文章稱,若說比特幣是近年來市場瘋狂程度最高的「商品」,毫不為過。這樣的異象如何解讀?兩個角度,一經濟,二政治。文章稱,一場未見硝煙的貨幣戰爭已然在加速醞釀之中了。
文章摘編如下:
12月初,中國人民銀行終於出手了,人行聯手銀監、保監、證監及工信部發出聯合通知,否定比特幣(Bitcoin)為真正意義貨幣,金融和交付機構不得開展比特幣業務,比特幣網站需實名制。
前此,比特幣在短短兩個月,從一枚250美元飆升到超過1,000美元,一度比金價更高。更早,2009年比特幣剛推出時,1美元能買1,300比特幣。
若說比特幣是近年來市場瘋狂程度最高的「商品」,毫不為過。這樣的異象如何解讀?兩個角度,一經濟,二政治。
先談經濟。誰創造了比特幣,嚴格說,無人確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最早透過網絡論壇和夥伴共同開發比特幣軟件,但彼此並未謀面,他最後一次對外聯繫是2011年。
比特幣最有趣的,一是它的產生(製造)過程,二是它的理論架構。比特幣的產生不靠央行,而是由全球成千上萬台計算機共同處理。計算機猶如礦工,比特幣產生的過程猶如挖礦。挖礦需讓計算機透過特定算法大量計算,由於非常困難,平均每十分鐘才有一名礦工通過演算勝出,可獲25比特幣。而此一「獎賞」,每隔四年即自動減半。
2009到2012年是50比特幣,現在2013到2016是25比特幣,2016之後再減為12.5比特幣。目前全球已有1,200萬比特幣流通,以此機制,流通的比特幣總數「永遠」不會高於2,100萬枚,時間估計是在2140年。
由於比特幣的產生,不受任何政府也不受任何人的控制,而是由全球計算機網絡共同參與並通過演算機制而產生,所以,它有極高的「公信力」。其次,它的最終額度「固定」(也就是2,100萬枚),絕無超發或濫發之虞。憑此兩點,就讓人們很容易將它與當下由各中央銀行發行的國際貨幣比較。
此所以比特幣自2009年正式推出後,一直默默無聞。但自全球金融危機從美國延燒到歐洲又引爆歐債危機之後,才開始嶄露頭角並迅速揚名立萬,因為全球發行國際貨幣的幾個主要央行,都開始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一輪又一輪的量寬,肆無忌憚地大印特印鈔票,使美元、歐元、日圓均大告貶值,而且還將持續貶值,這就讓部分投資者為尋找安全出路下,開始留意並投向供應有限度的比特幣。
比特幣作為一種虛擬貨幣的異軍突起,正好反映了正規貨幣的地位並非不會受到衝擊,發達國家政府與央行的權力並非不會受到衝擊。傳統經濟學及貨幣學有所謂的「葛萊欣法則」,即「劣幣驅逐良幣」之說,但必須指出,那是在金本位、銀本位的金屬本位時代,鑄幣成色不足的劣幣往往會讓成色足的良幣在市場中消失。今昔不同之處,是貨幣已演進為紙幣或信用貨幣,貨幣需有信用才能流通,「信用」才是「成色」,「葛萊欣法則」因而必須與時俱進,改為「良幣驅逐劣幣」了。世界主要央行如不思反省,繼續量寬成癮,終將面對一個又一個虛擬貨幣的興起與挑戰。
有趣而又弔詭的是,西方世界迄今除了美國前聯準會主席格林斯潘嚴辭批評比特幣,並直言其升勢只是泡沫外,多數央行態度曖昧含糊。美國聯準會說比特幣有條件可成另類貨幣;德國亦承認比特幣是認可帳戶單位;加拿大有ATM提供比特幣提取服務。
歐美政府與央行態度之所以曖昧猶疑,或與當今全球正在快速變化中的貨幣金融形勢有關。與美元、歐元、日圓的持續且大幅貶值不同,人民幣不但持續穩定升值,且流通範圍與認受性亦與時俱增。西方面對冒起的比特幣,愕然之餘,卻令人聯想到日後的人民幣。一場未見硝煙的貨幣戰爭已然在加速醞釀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