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作為當代國產武器中的頭號「大眾情人」,殲-20戰鬥機的每一絲一毫變臉,都能在軍迷中間掀起暴風驟雨。
據錢江晚報報道,1月18日,一架編號為2011的全新殲-20在網上曝光。首飛時隔三年,從2001和2002直接跳躍到2011,或許意味著殲-20的研發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幾張不甚清晰的照片顯示,2011號機一改「黑絲帶」墨綠色塗裝,採取了類似美國F-22的灰色隱身塗料。
綜合坊間多位分析人士的意見,2011號機在外觀上,至少有10處與殲-20前兩架驗證機不同。其中尤為引人矚目的有三點——一是整體式座艙蓋內加裝加強框,二是機頭下方安裝有黃色EOTS傳感器(可能為預留位置),三是進氣口結構出現了明顯變化。
記者邀請著名航空專家宋心之,以及超級大本營軍事網站主編李小健,對被網友喚作「董瑤瑤」的2011號機換上的「新行頭」,一一加以解讀。
專家們認為,2011號機的這些改進,對於殲-20而言,少數是對前兩架驗證機不成熟設計的調整,但是總體而言,隱身性、機動性、發動機效率和航空電子系統,均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完善。
座艙蓋加框走回頭路?
穿蓋彈射、隱身、減重三不誤
當三年前2001號殲-20橫空出世時,它那科幻拉風的一體化座艙蓋,與F-22的座艙蓋如出一轍,引發大面積的「點贊」潮。
不過,2011號機的座艙蓋,又出現了一個加強框。此舉貌似「倒退」,不少人將其理解為「走回頭路」,並且表達了失望的情緒。
「其實,你只要仔細看看美國F-35戰機的座艙蓋,會發現與2011號的如出一轍。」在宋心之的提醒下,記者仔細觀察了2011與F-35的座艙蓋照片,發現兩者的加強框,都是埋在座艙蓋玻璃裡面,而它們的座艙蓋玻璃,其實和F-22與2001號機一樣,都是一整塊的。
2011採用的,其實是穿蓋彈射整體變厚度座艙蓋,這實則是當下最先進的戰機座艙蓋了。
「這種整體式座艙蓋,前面的風擋部位加厚,而艙蓋部分減薄,兩者的厚度不同。」宋心之告訴記者,這麼做,除了減輕重量以外,主要是為了實現穿蓋彈射。
與傳統的拋蓋彈射不同,穿蓋彈射以座椅頂端尖錐直接穿透座艙蓋,讓飛行員逃生。穿蓋彈射的最大優點是一個「快」字,據悉,在低空複雜姿態下,穿蓋彈射從飛行員啟動彈射手柄到救生傘張滿的時間不大於3秒。「從飛機上跳傘逃生是十萬火急,每0.1秒都非常寶貴。」宋心之說。
「沒有加強框的一體式座艙蓋太厚了,沒法穿透,所以F-22才用拋蓋彈射。而且它的重量太大,殲20付不起這個代價。」宋心之又補充道,「而且無框一體式座艙蓋的壽命太短,據說F-22每隔18個月就得換個座艙蓋,實在太難養了。」
記者注意到,2011號機與F-22一樣,座艙蓋表面鍍了層金黃色的膜,雷達波難以穿透座艙蓋。這樣一來,那個加強框就不會影響隱身性能。
「下巴」處為何掛著黃色物體?
EOTS賦予殲-20一雙「紅外千里眼」
在2011號機機頭的「下巴」部位,相對於2001和2002號機,出現一個惹眼的黃色物體。這很快讓人聯想到F-35「下巴」掛著的光電瞄準系統(EOTS——Electro-Optical Targeting System)。
李小健告訴記者,F-35的EOTS窗口,由7塊表面鍍膜的藍寶石晶片組成,可提供360度全向視野。EOTS擁有前視紅外搜索與跟蹤功能,能夠強化飛行員的遠距離態勢感知能力。「不僅可以用來探測空中目標,還能『抓住』地面目標。它對地面目標的紅外成像可放大4 倍,還能引導激光制導武器,打擊地面目標。」
在李小健看來,殲-20裝備了EOTS,或許說明它不僅能爭奪制空權,也是對地打擊的個中好手。
「EOTS光學窗口的共形光學組件,加工難度極高,需要用到超精密磨床,目前只有極少數國家徹底解決了加工問題,而且技術對中國嚴格保密。」因此,殲-20身上出現EOTS的蹤影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
不過《解放軍報》曾報道,去年1月,國防科大創新團隊自主研製的磁流變和離子束兩種超精拋光裝備,創造了光學零件加工的亞納米精度,通過國家權威部門驗收。「這一成果,使我國成為繼美、德之後第三個掌握高精度光學零件製造加工技術的國家。」
在亞納米精度加工技術的幫助下,殲-20完全可能長出一雙「紅外千里眼」。
標配的渦扇-15依舊無蹤影?
依靠新款俄制心臟,或能進行有限超音速巡航
在國內多家軍事論壇中,熱心軍迷製作出照片對照圖,顯示了2011號機的其它改進,包括——主翼動作筒縮小、垂直尾翼切尖、背部傘艙改進,而且腹鰭向後延伸,同時發動機尾噴管縮短,幾乎完全被腹鰭遮擋。
其中腹鰭與尾噴管的改進,顯然能增強後機身的雷達與紅外隱身性能。
而進氣道的改變則更為突出。「進氣道上唇口內切角增大,前緣下傾。而原有的上下唇口平行,導致上唇口內切較少的設計,有利於附面層的溢出排除,增強進氣效率。」李小健認為,這樣的修改,能夠提高進氣效率。
至於令萬千軍迷牽腸掛肚的發動機方面,李小健根據圖片猜測認為,2011號機很可能採取了與殲-10B一樣的俄羅斯AL-31FN-M1渦扇發動機。
「與殲-10、殲-11系列上的AL-31F相比,該新型發動機的低壓壓氣機用三級軸流取代了以前的四級,加力推力由原來的12.7噸,提高到13.5噸級。」
倘若猜測屬實,雖然與正在緊張研製中、加力推力指標18噸的渦扇-15相去甚遠,但分析者傾向認為,依靠AL-31FN-M1,殲-20還是能獲得有限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