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訊 (實習記者 郭燕 21日內蒙古電)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11月確立該日,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今年是第15個年頭。
昨天由中國蒙古學學會、內蒙古民族事務委員會、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了活動慶祝該日,主題為「母語,讓我們生活更精彩」。
此次活動分專題報告、交流發言、文藝演出。專家學者作了有關少數民族語言發展方面的專題報告。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委員、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主任蘇遠方作了題為《加強法制建設 推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文化教育的發展繁榮》報告,自治區民委主任特古斯作了題為《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 積極促進蒙古語文事業繁榮發展》報告。
據統計,全世界約7000種語言中,97%語言的使用者只佔世界人口的4%,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語言在學校和互聯網上使用。數以千計的語言基本進入不了教育體系、新聞媒體、出版物和公共場合。如果不能採取有效的挽救措施,全世界超過50%的語種將瀕臨消亡。
在中國,除漢族外,已確定民族成分的有55個少數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5%,分佈在佔全國總面積約55%的土地上。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已全部使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正在面臨消亡的危險。儘管中國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其語言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民族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孫宏開教授曾經公開表示,有幾種少數民族語言已經處於完全失去交際功能的狀態,如滿語、畬語、赫哲語、塔塔爾語等;有20%的語言已經瀕危,如怒語、仡佬語、普米語、基諾語等;40%的語言已經顯露瀕危跡象或正在走向瀕危。
對此,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指出: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保護弱勢的民族語言和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這樣既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又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