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作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史上最年輕的主任,張曉明自2012年末赴港任職後,對於制度的忠實闡釋與堅持,在基本法挑釁者面前的「亮劍」,或許是令陸港兩地最為驚喜的所在。
據《小康》雜誌報道,香港島上,從灣仔港灣道26號到干諾道西160號,驅車4.5公里,如果路況給力,8分鐘即可到達。地圖上這段從A到B的距離,張曉明走了22年,但這依然不妨礙他成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以下簡稱中聯辦)史上最年輕的主任。
地圖上的A點是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駐地,早在2000年1月1日結束其歷史使命,成為香港一份歷時14年7個月的珍貴記憶。B點則接下接力棒,為香港的現在與未來盡責,是中聯辦所在地。
2012年12月18日,張曉明從坐了8年的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以下簡稱港澳辦)副主任的位子卸任,赴港履新。他說,和香港終於不再「隔著一點」了。
然而,陸港兩地與之接觸過的人士認為張曉明此番表態明顯過謙。自張曉明研究生畢業即入職港澳辦,參與中央聯合聯絡小組工作,對於香港政改亦有心得,也因此,挑剔的港媒在迎接這位新大員時,再次使用了「香港通」一詞,而上次美詞加身的對象是原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
如果說2006年作為香港基本法委員會12人名單中的一員,張曉明相較於王鳳超還是剛剛嶄露頭角的「新香港通」,那麼在49歲被委以重任執掌「西環」這一年,張曉明應對乍暖乍寒的香港政局已游刃有餘。在個人角色隱退的時代,張曉明對於制度的忠實闡釋與堅持,在基本法挑釁者面前的「亮劍」,才是令陸港兩地最為驚喜的所在。
一場午宴
一位香港媒體記者曾多次參與張曉明上任後公開活動報道工作,「開宗明義」是這位新中聯辦主任給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張曉明赴任後首次公開接受傳媒採訪時即表現出直截了當的個人風格。言語不生硬,態度不軟弱。」
2013年7月16日,張曉明應邀出席香港立法會午宴。當日與次日香港各大報章對於這一頓飯的報道,形成了環繞各方觀點的輿論場。
張曉明提及,很多香港朋友對他參加立法會午宴表示擔心,「我對那些擔心的朋友說,這頓飯局不是鴻門宴,沒那麼可怕」,「我今天也不是單刀赴會」。與此同時,張曉明似乎在不經意間指出,赴宴的中聯辦9位同事「大家都是心平氣和」,而他也沒有舌戰群儒的口才,無意在宴席上搞大辯論。他還套用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的話,就是「食餐飯、傾嚇偈」。
儘管張曉明說了「我也可以在這裡告訴大家,北京方面沒有哪位領導主動來詢問這頓飯的情況,也許在他們看來,這件事本來就很正常」,但是香港回歸以來首次有中央人民政府官員踏足立法會進行交流,很難不引發各方關注。香港《大公報》刊文為張曉明作風開明點贊,作為其友報,《文匯報》援引香港城市大學專業持續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觀點,更贊張曉明此舉為「破冰之旅」。
席間曾鈺成自嘲午宴「酒微菜薄」,但他話鋒一轉,繼續說:「雖然餐酒不足以讓各人開懷暢飲,希望眾人可以開懷暢談,令聚會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曾鈺成提到的預期效果,恐怕更多是從中聯辦與泛民議員之間交流的角度出發。」前述記者提到,曾鈺成在宴會前幾周一個公開場合曾遇到張曉明,他留意到張在香港「希望廣交朋友」的意願,故向張曉明發出午宴邀請。「與建制派不同,泛民議員與中央人民政府一直缺乏有效溝通,但後者在立法會中的比例並不小,對於香港政局與社會穩定而言,泛民陣營的影響亦不可小覷。中聯辦與泛民議員的交流是遲早之事。」該記者表示。
建制派與泛民主派,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政黨派別,在香港,其法律地位相當於公司或社會團體。泛民主派包括多個政黨、政治組織及一些獨立人士。泛民有一些共同訴求,一般包括要求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盡快推行全面普選、注重監察政府運作等。2013年的「佔領中環」示威行動就是由部分泛民人士發起。香港歷史學會會員李美儀把「佔領中環」斥為「有如跌落地執一把沙」,是沒有理性和歷史根據的。
「沒有一個黨派能宣稱可以代表泛民陣營,而泛民陣營也沒有任何人願意走入中聯辦大樓。結果這一重任便落在了張曉明肩上,他要去立法會,坐下來同立法議員吃飯、聽取意見、談話或辯論。」香港《南華早報》署名譚衛兒評論文章稱。
張曉明在宴會上也表達了三點意願:願意和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在座的立法會議員真誠溝通;願意協助立法會組團到內地參觀、考察、訪問、研習;願意和香港社會各界人士一道為香港順利實現普選而竭誠努力。
故而,結交朋友成為中聯辦與香港各界溝通之始,「我們在立法會裡面有許多好朋友,但是還不夠,我們希望多一些新朋友」,張曉明的這一表態,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盧文端看來,是前者履新後務實開明包容作風的延續。自走馬上任中聯辦主任以來,張曉明以身作則,深入香港社會,廣交朋友,密切聯繫各界人士,深入瞭解香港社會。
「這次會面是全體立法會議員,中聯辦將來可陸續與不同派別尤其是反對派的政黨人士溝通交流。」除此之外,盧文端認為,希望反對派人士發揮聰明才智、集思廣益,設計出一套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具有香港特色的普選制度。
誠意最終也會收穫善意。
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在宴會上提出,若有機會,全體立法會議員下次可到中聯辦「做客」吃飯。
一部基本法
午宴上,張曉明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見面禮。
泛民人士民協馮檢基送給張曉明一艘用筲箕(即篩子)做的船,寓意「特首選舉無篩選」,意指特首應普選。對此,張曉明回應稱:「順便說一句,篩子何罪之有啊 我們祖先發明出篩子,那是一種智慧,不然,怎麼能從一大堆稻穀中挑選出優良品種,淘汰掉稗子呢 所以,不能簡單否定篩子的功能。」
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理性溝通,良性互動——張曉明當即送出十六個字,與立法會諸君共勉。
這並非現任中聯辦主任遇到的問題,實際上,自香港1997年7月1日回歸至今,爭取普選特首的聲音連綿不斷,更在2013年發生了「佔領中環」事件。一直被認作溫和的泛民主派學者戴耀廷於是年1月16日在香港媒體發文,公開鼓動市民實行「佔領中環」行動,意在倒逼中央人民政府在2017年香港特首選舉上實行普選。
2010年,中央人民政府明確指出,2017年可以首次普選行政長官。此次,張曉明再次申明「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實現普選的立場和誠意是不容懷疑的」,否則,就不會把在中英聯合聲明中根本沒有提及的「普選」概念寫入基本法,更不會在全國人大常委會2007年底的有關決定中明確普選時間表。
一直以「香港是法治社會」為傲的港人敏銳地發現,張曉明喜歡用法律做論據,尤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簡稱基本法)更是駕輕就熟。對於法律的忠實闡釋,之於張曉明並非「討巧」香港社會的「招數」,而是法學學者出身的慣性與自覺。
張曉明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其後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師從刑法名家高銘暄,同時他也是原基本法草委許崇德的弟子。他對於香港的關注早在學生時代便開始了,張曉明的碩士畢業論文題目即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內地間的刑事法律關係》。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董立坤教授曾指出,張曉明論文中提出的如何處理內地與香港法律關係的原則體現了「一國兩制」基本思想,與後來制定香港基本法的規定相符合。「像他這樣既研究過內地法律又研究香港法律的人不多見。」董立坤評價。
與個人魅力的感性號召力不同,法律具有理性的力量。9月12日,中聯辦網站貼出一封張曉明回復公民黨黨魁梁家傑的信函,理性的法治思維給了所謂的「公民提名」重重一擊。據有關人士介紹,在立法會午宴上,梁家傑坐席距離張曉明較遠,兩人較少傾談,但他已經有就普選行政長官「公民提名」建議,邀請張曉明參加論壇辯論的打算,至8月底才正式向中聯辦發出邀請函。
張曉明的復函中把基本法中的第45條擺到了桌面上,普選行政長官候選人提名辦法明確規定「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並無其他選項。「公民提名」漠視基本法明文規定,誠不攻自破之說。張曉明指出,有關討論行政長官普選辦法問題,正途是沿著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規定的軌道往前走,而不是脫離法律規定的軌道走彎路。
有港媒在報道張梁信函時,援引政界人士觀點,認為張曉明做法合適,若不能回歸到基本法的框架,討論就不可能達成共識。此外,「從事法律職業者,更應深諳法治要義,不可逾矩」也被港內解讀為,張曉明對身為資深大律師的梁家傑的不點名批評,梁身為法務人員卻公然偏離法治精神。
張曉明對基本法的忠實,不僅是責任之所在,或者還蘊含著一份久藏於心的情感。1988年到1990年間,也是中英就香港回歸談判的艱苦階段,張曉明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秘書處做三秘。之後,他參與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委員會秘書處工作,見證了香港從談判到回歸的歷史進程。
或許,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對於基本法的堅持早就為張曉明今日之魄力打足了底氣。1994年5月,末代港督彭定康想通過港英立法程序並設立終審庭,若如此,必然與平穩過渡衝突。中方據理力爭,終於在次年6月中英雙方達成共識,中英聯合聯絡處中方代表陳佐洱在《交接香港》一書中回憶,1990年2月16日,基本法草案通過,未來香港將享受終審權,是基本法作出的具有石破天驚意義的規定,「這是一個完全按照基本法規定建立的終審法院」。彼時,張曉明作為中方主要工作人員,見證了中方趙稷華大使與英方戴維斯大使簽署協議的歷史時刻。
今日,昨日的見證者張曉明成為維護基本法的一線鬥士,竭力將特首普選撥回基本法的正途。
一份職責
一位與張曉明交好的同學是在電視新聞中得知張就任中聯辦主任一職的,隨即,他給張曉明打電話表示祝賀。接到老同學的電話,張曉明依舊很謙遜,但也難掩赴港工作的激動。在張曉明履新後的一次公開露面時說:「過去20多年,我一直在北京工作,多多少少有一點隔了一層的感覺。現在來香港,可以更直接、更深入地瞭解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也算圓了我的一個夙願。」這番心聲似乎為其初接任命時激動的心情作出了最恰當的註腳。
通話中,張曉明提到「不容易」這個詞,讓同學印象深刻。似乎早有預料,也似乎早已做好充分準備,因為,作為中聯辦主任甫一亮相,擺在他面前的工作的確「不容易」。
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工作主要由港澳辦和中聯辦處理,前者在北京,後者居香港。據瞭解,港澳辦負責協助制定中央對港政策,中聯辦則主要扮演對港政策執行機構的角色。因中聯辦位於香港島西環區,因此港內媒體多以「西環」呼之。張曉明的特別之處,在港內觀察人士看來,他在港澳辦工作二十餘年,接任中聯辦主任,將有助於兩個機構更好地發揮合力。對此香港《經濟日報》撰文稱,兩大機構已有默契,中聯辦以後會多走在前線,抓對外工作,港澳辦則主力幕後和支援。
上任僅三周,張曉明已經「坐了一下久違的地鐵」,已經在深水探訪了基層家庭。而後,在政商人士社交圈開始流行起相互打問「張主任有否到你家探訪呢」。據瞭解,張曉明在履新一個多月內,低調親自登門造訪香港約20個家族。前港區全國人大常委、著名愛國實業家曾憲梓博士的宅邸被最先造訪,張曉明與曾憲梓博士聊了半個小時左右。在與政商家族人士會面當中,張曉明多聽少說,甚至只聽不說,還不時將各方人士的意見記錄下來。
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對媒體表示,張曉明願意親自走入香港各階層聽取意見,做法相當好。與劉皇發一樣,許多港內人士對張曉明的印象,都是隨和健談,聽得進各方意見。張曉明此舉讓諸多港人頗感親近。
好口碑背後,張曉明面臨的現實依舊嚴峻。港人越來越擔憂香港有兩支管治隊伍,尤其在中聯辦官員積極介入香港事務後,「西環治港」的責難之聲不絕於耳。此時另一個敢於站在風口浪尖的張曉明分化出來,對種種誤讀逐一反駁。
「西環不治港」這是張曉明首次公開面對香港傳媒時說出的重量級承諾,「但是西環要盡職」。2013年1月10日,張曉明出席「新年新希望——青年人的發展與承擔」論壇前,主動向傳媒談及中聯辦未來工作,強調會「做應該做的事」。同時,張曉明亦表示:「我還有這麼一個想法,我想也是全體中聯辦同仁的願望,就是要服務好香港,服務香港市民。」
不少反對派認為,張曉明強硬大過隨和,而使其坐實「強硬派」印象的理由,緣於2012年的一篇文章,題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張曉明在文中寫道: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也不是香港、澳門固有的,而是來源於中央的授權。他還提到,要完善特首向中央述職和報告重要情況和事項的制度,完善對特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報備審查制度以及落實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特區立法的監督權。此外,張曉明表示,基本法23條已規定特區應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國家安全行為,香港特區要在適當的時候立法。也因此,張曉明「空降」中聯辦,在反對派看來似是中央收緊對港政策的前奏。
對此,張曉明回應,「我不認為中央對香港的政策存在收緊不收緊的問題」,繼而引述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特首梁振英時的講話,十八大提出對港的大政方針和中央政府長期以來政策一脈相承,關鍵是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執行「一國兩制」的方針,尊重和維護基本法的權威。
「從我的一篇文章裡面得出一個結論,說我這個人比較強硬,我也不能說他說得不對,但我覺得起碼不夠全面,我是一個講原則的人,但也是一個與人為善、易於溝通的人,以後我們相處的時間長了就知道了。」張曉明說。
張曉明,男,漢族,1963年9月生,江蘇泰興人。1986年7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刑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現任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
1980年~1984年 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法律專業學生
1984年~1986年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刑法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6年~1988年 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科員
1988年~1990年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三秘
1990年~1992年 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
1992年~1994年 國務院港澳辦二司副處長
1994年~1997年 國務院港澳辦香港政務司處長
1997年~1998年 國務院港澳辦黨組秘書
1998年~2001年 國務院港澳辦秘書行政司副司長、辦黨組秘書
2001年~2004年 國務院港澳辦政研司副司長、辦黨組秘書,政研司司長,綜合司司長
2004年~2012年 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黨組成員
2012年至今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