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將在比利時歐洲學院發表演講,為歐洲之行畫上句號。11天近90場活動,世界力圖從中國如此密集的「魅力攻勢」中解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最大經濟組織碰出怎樣的火花。外界的突出感受是中歐關係熱絡:受訪國政府「傾其所有」,呼應習近平帶來多個「第一次」:擔任國家主席以來首次訪問歐盟國家、中荷建交後中國國家主席首次訪問荷蘭、中國國家主席首次訪問歐盟總部。普通歐洲人則從不久前剛租給布魯塞爾的一對大熊貓,找到「歐中合作令人信服的證據」。不過,歐洲政客自然不會放過「給中國上課」的機會:人權、貿易保護等敏感問題這幾天一個個被端上會議桌,儘管他們深知自己「大病初癒」仍迫切需要中國拉一把。中國的誠意能否打動歐洲?中國學者馮仲平表示,看重經貿關係的歐洲如今不再俯視中國,開始承認中國的成功,但還沒接受中國。在中國國際關係問題專家金燦榮看來,既有利益共同點,又有很多矛盾,這是以後中國所面臨的大國關係常態。
「看熊貓,看歐盟」
「史無前例的微笑和握手。」《今日俄羅斯》電視台3月31日報道說,歐盟領導人當天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歡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布魯塞爾接待習近平的熱情重演了幾天前在巴黎的一幕。歐盟領導人此舉是希望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在歐盟與俄關係惡化的背景下,歐洲擔心對俄制裁會影響自己的經濟發展,希望借此進一步拉近與中國的關係。法國《回聲報》稱,與上周奧巴馬訪問時歐盟總部周圍戒備森嚴如臨大敵相比,對習近平來訪的安保措施顯得親民。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分析說,習近平成為首位正式訪問歐盟總部的中國國家元首,凸顯中歐戰略合作關係確立10年之後,歐盟日益重視中國的外交份量。習近平與歐盟領導人舉行了總共近五小時的會晤。習近平在會談時表示,中國對歐洲政策是一貫的,不僅樂於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他還表示希望歐方擴大對華高技術貿易。
30日上午抵達比利時布魯塞爾訪問的習近平夫婦,下午就和比利時國王共同主持大熊貓園開園儀式。「習近平將熊貓外交帶到布魯塞爾」。香港《南華早報》3月31日以此為題報道說,兩隻名叫「好好」和「星徽」的熊貓於上月租借給比利時,此舉繼承了中國用熊貓在全球促進友好關係的傳統做法。習近平用「熊貓外交」實現破冰,軟化歐盟方面對中歐自貿的反對,也能幫助習近平解決從人權到烏克蘭危機等一系列問題。「德國之聲」以「看歐盟,看熊貓」為題稱,歐盟視中國為戰略合作夥伴,但雙方之間的關係並非一直和諧,尤其是在貿易以及地區熱點問題上存在分歧。
法新社認為,習近平此行旨在在政治和經濟層面發起「魅力攻勢」。法國歐洲新聞電視台報道稱,習近平此行的最大目的,是說服歐盟和中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和投資協定。此舉阻力很大,但一旦實現價值很高。歐洲是中國目前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認為,陪同習近平來訪的包括200多名中國企業界領導人,一些企業與歐洲企業簽下購買飛機、汽車的巨額協議。歐盟則希望說服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中歐首輪投資談判1月舉行,中方推進談判的熱情要大得多。文章援引英國學者切納德的話表示,中國改革目標包括擴大對境外投資開放的領域,外界預計中國2030年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投資者在此進程中會有很多收穫。
不少西方媒體在報道時都提到,習近平此訪是在中國深化政治經濟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評論稱,改革後市場經濟將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這將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創造有利條件,而中歐加強經濟合作是一種雙贏。路透社稱,在擔任國家主席後幾個月,中國啟動了近30年來最重要的改革。習近平對推進政治經濟改革的願望和親民的作風,讓歐盟進一步認為他是「可以打交道的人」。歐盟對中國改革期待很高,在烏克蘭問題上也需中國支持。
「中國也需要歐洲」。《柏林晨郵報》31日以此為題評論稱,歐洲經濟的成敗也會影響中國,而不僅僅是中國的繁榮帶動歐洲。中國不希望其崛起在西方被認為威脅,需要一個強大的歐洲作為合作夥伴。德國《波恩總匯報》31日稱,中國希望歐洲盡早走出歐債危機,這對中國也是一個福音。德國新聞電視台評論說,中國是世界聲音的傾聽者,同時也希望世界傾聽中國發出的聲音。歐洲也試著理解中國。
韓國《亞洲經濟》3月31日報道說,此次習近平主席歐洲之行,所到之處都受到各國熱烈歡迎。比利時採用最高國賓禮遇,首相迪呂波還親自到機場迎接,菲利普國王則陪同習近平出席所有公開活動。此前在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自己的官邸招待習近平夫婦,這也是她再次擔任總理以來首次在私宅招待外賓。法國為了招待習近平,在凡爾賽宮上演古典歌劇,連8條車道的香榭麗捨大街也一整天封閉。歐洲之所以如此重視習近平此次訪問,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擴大與中國經貿合作和吸引中國資本投資以解決各國面臨的財政危機。
「只言商,莫談政」
韓國《文化日報》3月31日用「一路順風」來總結習近平此次歐洲之行。文章說,從22日開始的習近平歐洲之旅,自開始就非常順暢。中法簽署180億歐元的經貿大單,而法國也竭盡所能盡力款待。在德國,習近平公開談及侵華日軍殺害30萬中國軍民的罪行,直接批評日本的歷史認識問題。此次習近平歐洲之行,中國無論是在經濟合作還是中日相爭中都大致確保了歐洲國家對本國的支持,中國元首此行總體上達到預期目的。
此次出訪歐洲的第一夫人彭麗媛,其舉動也備受矚目。韓國《亞細亞經濟》報道稱。就連彭麗媛29日在德國進行拍照的手機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不少中國網民對第一夫人使用國產品牌好評如潮。引發網民熱議的還有默克爾贈送給中國領導人的一幅地圖。香港大公網31日一篇署名文章稱,按照默克爾的說法,「這是一張中國地圖。是1735年德國繪製的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文章認為,這幅地圖所描繪的中國局部地形和行政區劃分應該是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主要地區,當時中國實力逐步壯大、影響力也日益國際化。這也是法國、德國等當時歐洲大陸主要國家紛紛將目光瞄準東方,描繪中國地圖的重要背景,更是理解這幅「地圖禮物」的重要依據。
「現在到了將中歐關係提升到全新高度的時候了」。比利時「歐盟觀察」網站3月31日以此為題強調近300年後中歐合作的迫切性。文章說,中歐雙邊投資情況落在了後面,中歐雙方在投資談判中都面臨難題。中歐投資談判不是短跑衝刺,而是一場馬拉松,目前雙方走上了正軌,但仍面臨挑戰性問題。
在西方媒體看來,中歐交往的障礙並不只存在於經濟層面。德國《圖片報》警告說,事實似乎勢不可擋:我們的經濟越來越多地依賴中國投資和市場。這也是事實。但我們不得不害怕中國嗎?不!我們應該從中國那兒學習自信,因為我們也有很多東西,中國也需要我們的市場、知識和穩定的歐元。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在中國面前「彎腰」。德國《威斯特法倫郵報》稱,歐洲對華關係不要忘了價值觀,經濟關係僅是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中歐要百分百的友誼,歐洲必須在人權和法制等主題上向中國施壓。
美國CNBC網站文章稱,「只言商,莫談政」是習近平對歐洲發出的消息。文章說,在涉及商業和金融事務上,習近平的注意力明顯加強,討論的問題也非常具體。顯然,習近平是在努力告訴他們:「我是來購物的,我要買中國推進經濟改革、促進產業現代化所需的東西。」德國希望將雙邊關係的重點放在政治事務上,而中國領導人卻「在安全距離以外報以微笑」。法國《新觀察家報》認為,在國際爭端方面,中國同歐盟利益對立,每次都強調「不干涉原則」以及對領土完整的尊重。文章稱,雙方在許多議題上的緊張關係反覆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人民幣升值、人權問題、西藏問題、歐盟實施的武器禁售政策。文章稱,中國從未真正將歐盟視為主要政治夥伴,中國將繼續用經濟實力說話,儘管有對立,但他們認為華盛頓才是中國唯一真正的對話者和對手。
「北京很遠,但又如此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1月31日對《環球時報》表示,未來幾年,中國力量會繼續增強,而歐洲則是大病康復的狀態,中國能夠為歐洲提供幫助的力度越來越大,這決定了中歐關係會越來越緊密。對於有西方輿論抱怨歐盟被中國視做次要外交角色,金燦榮認為這也是真實情況的反映。對中國來說,首先是要把同兩個大國(美俄)的關係處理好,然後是周邊,之後才排上其他國家和地區。西班牙《國家報》報道稱,一年前習近平剛剛當選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出訪選擇的是俄羅斯和非洲國家,顯示了中國對中俄關係和對能源提供地的重視。而一年後,習近平選擇訪問歐盟國家。中國正尋求在亞洲這一傳統勢力範圍外擴大影響力,中國認為歐洲沒有像美國那樣值得懷疑。
「北京很遠,但又如此近」,德國《斯圖加特日報》如此感歎中國領導人此次「歐洲之旅」。文章說,歐洲的外交政策目前顯而易見,俄羅斯因為克里米亞危機,已經被疏遠;中國雖然遙遠,但關係卻越來越近。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31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歐洲近年來的變化體現在,一個是更加積極地同中國進行經貿合作,一個是不再俯視中國,開始承認中國的成功,並越來越平等地看中國,但還沒有接受我們。整體上說,中歐經貿發展潛力巨大,但價值觀衝突也不小,雙方關係是在分歧中前進。金燦榮表示,應該看到,中美、中俄、中歐關係都比以前更成熟了,矛盾很多,合作點也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