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第14集團軍炮兵團 開訓像開戰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4-13]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和往常一樣,今年開訓前,陸軍第14集團軍某炮兵團的開訓方案送到團領導案頭。然而,讓擬制方案的作訓部門沒想到的是,盾棍術、太極拳等多個表演科目被「砍」得一個不剩。

據中新網報道,開訓當天,炮兵小場地擺練、單兵連貫演練等多個充滿「硝煙味」的科目輪番上陣。官兵們感歎:這樣的開訓像開戰!

1998年,這個素有「烏蒙鐵軍」之稱的炮兵團「全面搞建設、紮實打基礎、反覆抓落實」的基本經驗被中央軍委轉發,成為團隊基層建設的一面旗幟。15年來,該團堅持以戰鬥力為根本標準全面搞建設,著眼培育高素質官兵紮實打基礎,嚴格依據法規制度反覆抓落實,著力把官兵鍛造成精武善戰的「尖兵」、把營連打造成能打勝仗的「鋼刀」。

讓戰鬥力成為一切工作的「指揮棒」

去年8月,該團正進行實彈射擊,突然下起雨來。有人建議暫停射擊,並搬出相關訓練法規:雨中射擊乃炮兵之大忌。由於炮彈出膛瞬間飛行速度非常快,一旦雨點過大,撞擊引信,就如「鳥撞飛機」,極可能導致炮彈凌空爆炸。

「打仗可不分晴天雨天,沒有白天黑夜。要是上了戰場,能因為下雨就暫停嗎?」時任政委王波說。他帶領技術骨幹,對射擊條件進行綜合檢測後,毅然下令:「打!」

更驚險的還在後頭。一個霹雷,打中側方觀察所,打得電台直冒煙,幸好人員無恙。王波命令側方觀察所搬到安全地域,換用有線通信,繼續組織射擊。

事後,有人說:「你們膽子真大,敢拎著腦袋搞訓練!」

其實,團領導都很清楚,和平環境下練兵嚴也是練,松也是練,畢竟敵人沒在面前。但是,他們更清楚:今天不用戰鬥力標準來檢驗,明天就經不住戰場的檢驗!

想打仗的事,干打仗的活。該團把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標準,作為工作籌劃的唯一遵循,不管大事小事,先看是否有利於打勝仗。

去年11月,陳勇任該團團長。來到這個先進團隊,他問自己:能打仗的家底有多少?底數有多大?能完成什麼任務?

一番思索,陳勇提出:首先要樹立戰鬥力過硬的標準,而訓練的標準就是對待打仗的態度。沒有先進的裝備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打贏的信心。

強兵先強將,從體能開始,38歲的陳勇與20歲出頭的士兵一較高下,毫不遜色。野外拉練,他同樣走在隊伍的前頭。「常委的標準就是訓練的標準。」他說。

機關幹部體能耐力項目考核,《大綱》規定通用標準為3公里,陳勇要求和基層一樣考5公里。並且規定:背步槍、帶4枚手榴彈。

有人以「不按綱施訓」為由提出異議。陳勇說:「團一級機關,既是機關又是基層,上了戰場,如果跟不上戰士的腳步,何來一線指導?」就這樣,這一看似不合理的規定落地生根。

戰鬥力標準樹起來後,能打仗、打勝仗的步伐才能隨之跟上——

針對未來戰爭反應快、規模小的實際,他們抽組全團性能最好的武器裝備和訓練尖子組成應急混編營,使部隊緊急出動的時間減少了20%。

庫存多年的步槍白光瞄準鏡,被重新搬進訓練場,步槍手搖身一變「狙擊手」。

組織夜間訓練,作戰參謀微光條件下手工標圖、炊事員蒙眼砍瓜切菜等「稀奇古怪」的訓練科目被「創造」出來。

去年以來,他們還先後「砍」掉電視進班、營區美化等多個方案。

無益於戰鬥力建設的事接連「挨刀」,有益於戰鬥力建設的事卻倍受「青睞」:單兵專業訓練場建設、作戰指揮中心和網絡訓練室建設、配發集成戰備箱……每一項都是要錢給錢、要物給物。

把日常管理作為軍事訓練的延伸

坐落在雲南東部的某炮兵團遠離城市,是近幾年剛剛建成的新營區。記者3月底前往採訪時,正是春季大風天。讓記者驚訝的是,偌大的營區裡十分乾淨,沒有一隻垃圾筒,地面也沒有任何紙屑、落葉等雜物。

據說,每次雨天到營區外訓練,官兵都會帶上一雙備用鞋。返回營區時,把沾有泥土的鞋換掉,以免弄髒營區主幹道。有的戰士忘記帶了,就光腳走回宿舍。

「能有今天的局面,其實是走了彎路的。」團政委朱江說。

該團曾靠從嚴管理打了翻身仗,又以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而聞名全軍。為體現正規化,團裡將條令條例進一步細化,制定出相關規定。然而,機關一些部門在執行過程中卻走了樣。

一天午夜時分,朱江例行查哨,遠遠聽見一個連隊在喧鬧,走近一看才知道是軍務部門在點名。看著睡眼惺忪的戰士,朱江很生氣:「深更半夜還點名,純屬瞎胡鬧!」

那名軍務參謀有些委屈地解釋:這是團裡規定的「零點夜查」,我也是按章辦事。

「夜查幹嘛還點名?你讓戰士明天哪來精神搞訓練?」一連串責問讓那位參謀啞口無言。

事後,團黨委針對這一問題舉一反三,徹底清查並廢除了各級制定的13條「土政策」、「土規定」。「把兵都管成了『老綿羊』,誰去打勝仗?沒有帶不好的兵,只有不會帶兵的幹部。」朱江說。

2013年12月,朱江走馬上任該團政委後,「第一課,就是學習該團的傳統」。10天時間裡,他沒說一句話,沒出一次門。能到這個團隊任職,他感到幸運,同時,更感責任重大。「打仗用什麼部隊,很多時候要看它的傳統。」這位步兵出身的團政委,把「傳承與創新」,作為自己帶兵的首要標準。

朱江提出,要給大炮裝上刺刀。為讓官兵多些虎氣少些嬌氣,團裡專門請來教員,練刺殺操、擒敵拳、格鬥術。如今,該團營區內外,隨時都是喊殺聲震天。

每週五早上一個小時的「站相」訓練,團領導站前排。這個傳統,已保持了20多年。

同時,該團從單純抓生活管理轉向完成訓練任務上,把日常管理的每項活動都作為軍事訓練的延伸——

由過去以看宿舍檢查內務和飯堂衛生為主,轉向到訓練場看戰備秩序;

由過去以看登記本和兵器外觀保養為主,轉向看完好率和出動率;

由過去以看條令職責內容的背記為主,轉向看掌握手中武器的能力;

由過去以看儀容、著裝、舉止為主,轉向看執行命令指示、規章制度和部隊士氣……

想立功就得在訓練上下真功

去年8月,該團反坦克導彈連進行實彈射擊。時間到了,班長下達射擊口令,射手按下按鈕,導彈卻沒有動靜。

當時,集團軍首長在現場觀戰。關鍵時候掉鏈子,連長徐興念急得直跺腳。

這時,只見一名士官快速來到故障裝備旁,一番「望、聞、問、切」後,發現是擊發手柄的電路出現故障。他迅速打開擊發手柄外殼,很快排除故障。實彈射擊繼續進行,一枚枚導彈直撲「敵」裝甲目標……

這名士官,就是被官兵譽為「導彈神醫」的四級軍士長段福海。很少人知道,精通導彈維修技能的他,入伍前僅有初中文化。

段福海的「鯉魚跳龍門」,得益於該團有一方培育人才的沃土。團黨委認為,無論戰爭形態怎麼演變,不管武器裝備有多麼先進,人才始終是打贏戰爭的第一資源。

「戰場需要什麼,學什麼;打仗缺少啥,就補啥!」團黨委自有一套「育才良策」:官兵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他們開設「隨軍夜校」,定期講授信息化知識;設立獎學金,鼓勵官兵圍繞本職崗位能力升級;指導營連開展「軍旅人生成長規劃」;推開精準訓練新模式,將訓練內容分解為236個項目,組織官兵專攻精練……

這套「組合拳」一出手,便取得明顯的效果。拉巴頓珠、扎西平措和洛絨吞召3名藏族戰士入伍時,漢字不識幾個。如今,拉巴頓珠被保送入軍校,扎西平措成為連隊出黑板報的能手,洛絨吞召當上了訓練標兵。團裡組建女子導彈發射班,8名女兵從零起步,苦練8個月,首次參加實彈射擊就打了個「滿堂彩」。去年,該團有14名戰士圓了「軍官夢」。

「在我們團,想立功就得在訓練上下真功,要有位必須訓練先有為。」記者在該團採訪時,官兵們都這樣說。

此言不虛,在炮兵團,只要是打仗所需的人才,都可以得到發展的機會。「士官專家」陳林洪,精通多個專業,革新過多件訓練器材,攻克兩項專業難題,經團黨委推薦,他被四總部評為「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三等獎;原三營指揮連連長李鑫,在軍區比武中奪得4枚「金牌」,所帶連隊連續兩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被越級提升為營長。去年,該團提升使用的32名幹部,都是訓練標兵和業務能手;50餘名潛心抓訓練、綜合素質強的官兵受到表彰和獎勵。

得知該團培養人才的「秘訣」後,某兄弟單位領導評價:「炮兵團不簡單,不管是什麼樣的鐵,進來都能煉成鋼!」

      責任編輯:果果
第14集團軍炮兵團 開訓像開戰      [2014-04-13]
蘭州苯事故後水質抽檢首次全達標      [2014-04-13]
習近平會見澳總理:加快自貿協定談判      [2014-04-13]
中石油:148名紀委書記述職      [2014-04-13]
貴陽偵破地下兵工廠 繳上萬槍支      [2014-04-13]
明天起高鐵票價進入打折季      [2014-04-13]
媒體揭東莞酒店與色情媾和的秘密      [2014-04-13]
揭秘:上屆政治局常委都在忙什麼      [2014-04-13]
中石油對外合作部總經理被調查      [2014-04-13]
西安一工地發生衝突 6民工遭活埋      [201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