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訊 (記者 帥誠 廣州報道)為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廣州已於上個月底正式成立了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小組,年內還將對廣州六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史跡制定保護法規,並將與南京、泉州等九城市一起聯合申遺,力爭2015年申報成功。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西漢時就已經開始形成,不僅廣東湛江徐聞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廣東省境內更遺存了大量與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關的古建築。
自南海神廟、南越王墓、懷聖寺等6處歷史遺跡作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後,標誌著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將進入正式申報階段。據瞭解,廣州將在2015年與寧波、福州、揚州、蓬萊、北海、南京、漳州、泉州9座城市共同申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若申報成功,廣州將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香港學者饒宗頤教授與日本學者三杉隆敏通過調查研究確認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曾與91年來到中國尋找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由於當時廣州並未重視此事並協助考察,導致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被誤認為是福建泉州。經過反覆的考察研究,專家們在廣東徐聞港發現了大量漢代瓦當、水井,甚至漢墓和烽火台,並最終認定徐聞為西漢對外貿易的最早始發港,這一發現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又提早了1300年。
黃偉宗:三大申遺點性質各不相同 新海上絲綢之路將是全方位的
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的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認為,此次廣州提出申遺的三大景點南海神廟、南越王博物館、懷聖寺,對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各不相同。黃偉宗說,南海神廟是廣州出海祭拜海神之處,是代表民間祈福和百姓意願為主;南越王墓出土的眾多南越時期的珍寶,代表了海上絲綢之路發祥時的西漢文化,同時歷時九十餘年的南越王朝也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和開拓做出了不小貢獻;懷聖寺作為中國第一座伊斯蘭教寺廟,是證明海上絲綢之路具有傳教作用的重要依據,寺內的光塔除了作為傳教的代表性建築,也有為海上船隻導航的用途,是海船入廣州的重要標誌。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今年1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出席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第三輪戰略對話的海合會代表團時表示,中海自由貿易區談判已經持續10年,雙方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中方願同海方共同努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黃偉宗認為,此次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沿途景點申遺,是依靠原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基礎興建21世紀新型海上絲綢之路的明智舉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是一條全方位的路線,不僅將以全方位的交通方式開拓航路,更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正如過去鄭和下西洋七次經過廣東水域,與南洋諸島、馬來西亞等國和平貿易,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推向高潮,新海上絲綢之路也將成為中國與各國和平貿易的憑證。若此次申遺成功,將提高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知名度,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能提供很大推力。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古代帝王祭海的場所,創建於公元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之首,也是國內留存最大的一座海神廟。南海神廟佔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規模宏大,主體建築是一座五進的殿堂,左右對稱,是典型的明清中國傳統廟宇建築風格。
南海神廟處於古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位置上,出海航船或來自遠方的航船,都須經過廟前古碼頭,商船經過這裡均會停下來祭祀海神,祈求庇佑。南海神廟從此成為海上絲路上使節商旅朝拜的聖地,見證了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輝煌歷史。
南越王博物館
南越王墓鑿山而建,秘埋在象崗山頂之下20米的腹心深處,建墓所用750多塊石料為紅砂岩,采自距廣州20海裡的蓮花山,造墓工程浩大。墓葬形制結合了豎穴和掏洞兩種形制,整體平面為「士」字形,主體為豎穴式,墓的東、西耳室則是橫向掏洞而成。
南越王墓共出土印璽23枚,材質有金、銅、玉、水晶、瑪瑙、綠松石和象牙7種;出土各式玉器244件,包括絲縷玉衣、角形玉杯、71塊玉璧、11組套玉珮、58件玉劍飾等;另外還有鐵劍、錯金銘文虎節等兵器通信之物,都在漢代考古發現中佔有重要位置,現這些珍寶均藏與南越王博物館。南越王墓中的珍品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歷程的重要歷史物證。
懷聖寺
懷聖清真寺是唐初貞觀年間,伊斯蘭教傳教士薩阿德·艾比·宛葛素逢穆罕默德聖人之命,乘船從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廣州後,發動當時在「蕃坊」內的穆斯林「蕃客」所建的中國首座清真寺,成為我國伊斯蘭文化發源地。全寺坐北向南,佔地面積3200多平方米,寺內亭廊樓簷對稱佈局是唐代中國建築風貌,寺內光塔則是阿拉伯式建築。
屹立在珠江邊上已1350多年的光塔,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中阿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遺跡,既是國內至今唯一屹立不倒的唐代高層建築,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邦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