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美起訴中國軍人行為被指強權霸道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5-28]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美國司法部起訴中國軍人一事引發外界廣泛關注。中國外交部、國防部相繼對美方提出嚴正抗議和交涉,同時,中方也採取多種手段反擊美國行徑,專家指出,美國司法部起訴中國軍人一事引發外界廣泛關注。中國外交部、國防部相繼對美方提出嚴正抗議和交涉,同時,中方也採取多種手段反擊美國行徑,專家指出,美國起訴中國軍人「網絡竊密」,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絕對安全,在網絡領域不准其他國家採取合法手段保護本國的安全,這顯然是一種強權、霸道的做法。

美起訴中國軍人「網絡竊密」 中方採取多手段反擊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5月19日,美國司法部以所謂「網絡竊密」為由,起訴5名中國軍官。中國外交部、國防部19日至20日相繼回應稱,美方蓄意捏造事實,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已向美方提出嚴正抗議和交涉,敦促美方糾正錯誤、撤銷所謂起訴。

中方指出,美方長期以來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政府部門、機構、企業、大學甚至個人進行大規模、有組織的網絡竊密和監聽監控,迄今不但沒有向中方和國際社會作出清楚解釋,反而顛倒黑白、倒打一耙,進一步暴露了美方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的霸道和虛偽。

中國國防部表示,中國政府和軍隊從未從事或參與任何通過網絡竊取商業秘密的活動。美方所謂「網絡商業竊密」等說法無中生有,混淆視聽,是別有用心的。美方有關霸道行徑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詆毀中國軍隊形象。中方要求美方立即撤銷錯誤決定,切實維護兩軍關係發展大局。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秘書長陳凱認為,美方起訴中國軍人這一做法是荒謬的,其說法毫無根據,是不可思議的。他指出,美國才是世界頭號網絡竊密者。

在美方宣佈起訴中國軍人一事後,中方也採取多種手段對美展開反擊。

19日,中國外交部宣佈暫停中美網絡工作小組活動;20日,中國發佈《中央國家機關政府採購中心重要通知》,規定所有計算機類產品不允許安裝Windows 8操作系統;2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宣佈,中國即將推出網絡安全審查制度,並指出少數國家政府和企業利用產品「單邊壟斷」和技術「獨霸」優勢,大規模收集敏感數據,嚴重損害了廣大用戶的利益,對其他國家的網絡空間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此外,外媒還傳言「中國政府禁止國企使用美國咨詢公司服務」,26日中國外交部對此回應稱,中國要求外國企業在華遵守中國法律和規定,不得從事有損中國的安全和利益的事情。

外界對中國反擊美國舉動表現出較大關注,有媒體評論稱這是中國打響報復美國「連續三槍」。

26日,中國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發表了《美國全球監聽行動紀錄》,指出美國針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網絡進攻,並把中國領導人和華為公司列為目標,涉及到中國政府和領導人、中資企業、科研機構、普通網民、廣大手機用戶等等。中國有關部門經查證,發現斯諾登披露的美國「稜鏡」針對中國的竊密行為的內容基本屬實。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少將指出,中方僅僅被動地對美國表示抗議還遠遠不夠,必須增強主動性,應該對美方針對中國的網絡攻擊展開公開起訴。

美方行徑遭外界質疑 專家斥美「強權、霸道」

「美方起訴中國軍人」引發國內外媒體紛紛質疑,認為這體現出美國在網絡安全方面的偽善態度。

新華網評論稱,美國起訴中國軍人「網絡竊密」這一行徑顛倒黑白,荒唐之極。美國利用網絡安全問題「妖魔化」中國,將自己裝扮成受害者,無非是為了混淆視聽,減輕國內外輿論壓力,並為其擴編「網軍」尋找借口。

日本評論家籐田正美也指出,美方以所謂「網絡竊密」為由起訴5名中國軍官,理由「非常可笑」。冷戰結束後,美國情報機構開始刺探民間企業的情報,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才是當之無愧的「發達國家」。

澳大利亞媒體披露了美國起訴的「證據」,其中之一竟是被攻擊電腦與「黑客」相連的時間跟上海「朝九晚五」的作息一致,從而將指控建立在「中國軍官每天工作7小時」的基礎上。

澳媒認為,這似乎難以服人,美國政府正借起訴中國軍人,精心策劃一場瞄準美國公眾的公關活動,表明本國「擁有一台日益強大的監聽機器」的必要性,從而緩解斯諾登事件引發的公關災難。

英國《每日電 訊》更尖銳地指出,自從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稜鏡」等監控計劃後,美國已經喪失了道德高地,失去了就此指責別人的資格。

加拿大媒體進一步猜測了美國起訴中國軍人的目的,稱美方起訴時機引人生疑,因為正逢南海爭端升溫,中日釣魚島爭端也不時浮出水面,這些都難免被解讀為涉及美國在亞太佈局防堵中國,美國起訴或許是想「圍魏救趙」。

針對美方起訴目的,陳凱分析稱,美國此舉為其長期霸權主義戰略服務,企圖實現本國絕對安全,並為本國竊密尋找借口,分散斯諾登事件引發的外界壓力,這顯然是一種強權、霸道的做法。

美起訴中國軍人「網絡竊密」 中方採取多手段反擊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5月19日,美國司法部以所謂「網絡竊密」為由,起訴5名中國軍官。中國外交部、國防部19日至20日相繼回應稱,美方蓄意捏造事實,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已向美方提出嚴正抗議和交涉,敦促美方糾正錯誤、撤銷所謂起訴。

中方指出,美方長期以來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政府部門、機構、企業、大學甚至個人進行大規模、有組織的網絡竊密和監聽監控,迄今不但沒有向中方和國際社會作出清楚解釋,反而顛倒黑白、倒打一耙,進一步暴露了美方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的霸道和虛偽。

中國國防部表示,中國政府和軍隊從未從事或參與任何通過網絡竊取商業秘密的活動。美方所謂「網絡商業竊密」等說法無中生有,混淆視聽,是別有用心的。美方有關霸道行徑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詆毀中國軍隊形象。中方要求美方立即撤銷錯誤決定,切實維護兩軍關係發展大局。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秘書長陳凱認為,美方起訴中國軍人這一做法是荒謬的,其說法毫無根據,是不可思議的。他指出,美國才是世界頭號網絡竊密者。

在美方宣佈起訴中國軍人一事後,中方也採取多種手段對美展開反擊。

19日,中國外交部宣佈暫停中美網絡工作小組活動;20日,中國發佈《中央國家機關政府採購中心重要通知》,規定所有計算機類產品不允許安裝Windows 8操作系統;2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宣佈,中國即將推出網絡安全審查制度,並指出少數國家政府和企業利用產品「單邊壟斷」和技術「獨霸」優勢,大規模收集敏感數據,嚴重損害了廣大用戶的利益,對其他國家的網絡空間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此外,外媒還傳言「中國政府禁止國企使用美國咨詢公司服務」,26日中國外交部對此回應稱,中國要求外國企業在華遵守中國法律和規定,不得從事有損中國的安全和利益的事情。

外界對中國反擊美國舉動表現出較大關注,有媒體評論稱這是中國打響報復美國「連續三槍」。

26日,中國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發表了《美國全球監聽行動紀錄》,指出美國針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網絡進攻,並把中國領導人和華為公司列為目標,涉及到中國政府和領導人、中資企業、科研機構、普通網民、廣大手機用戶等等。中國有關部門經查證,發現斯諾登披露的美國「稜鏡」針對中國的竊密行為的內容基本屬實。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少將指出,中方僅僅被動地對美國表示抗議還遠遠不夠,必須增強主動性,應該對美方針對中國的網絡攻擊展開公開起訴。

美方行徑遭外界質疑 專家斥美「強權、霸道」

「美方起訴中國軍人」引發國內外媒體紛紛質疑,認為這體現出美國在網絡安全方面的偽善態度。

新華網評論稱,美國起訴中國軍人「網絡竊密」這一行徑顛倒黑白,荒唐之極。美國利用網絡安全問題「妖魔化」中國,將自己裝扮成受害者,無非是為了混淆視聽,減輕國內外輿論壓力,並為其擴編「網軍」尋找借口。

日本評論家籐田正美也指出,美方以所謂「網絡竊密」為由起訴5名中國軍官,理由「非常可笑」。冷戰結束後,美國情報機構開始刺探民間企業的情報,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才是當之無愧的「發達國家」。

澳大利亞媒體披露了美國起訴的「證據」,其中之一竟是被攻擊電腦與「黑客」相連的時間跟上海「朝九晚五」的作息一致,從而將指控建立在「中國軍官每天工作7小時」的基礎上。

澳媒認為,這似乎難以服人,美國政府正借起訴中國軍人,精心策劃一場瞄準美國公眾的公關活動,表明本國「擁有一台日益強大的監聽機器」的必要性,從而緩解斯諾登事件引發的公關災難。

英國《每日電 訊》更尖銳地指出,自從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稜鏡」等監控計劃後,美國已經喪失了道德高地,失去了就此指責別人的資格。

加拿大媒體進一步猜測了美國起訴中國軍人的目的,稱美方起訴時機引人生疑,因為正逢南海爭端升溫,中日釣魚島爭端也不時浮出水面,這些都難免被解讀為涉及美國在亞太佈局防堵中國,美國起訴或許是想「圍魏救趙」。

針對美方起訴目的,陳凱分析稱,美國此舉為其長期霸權主義戰略服務,企圖實現本國絕對安全,並為本國竊密尋找借口,分散斯諾登事件引發的外界壓力,這顯然是一種強權、霸道的做法。

      責任編輯:朱畢業
中國上將:美國應受絕大多數國家起訴      [2014-05-27]
李嘉誠基金會與中殘聯再度合作      [2014-05-27]
中國學者訪日失聯12天 曾致電求救      [2014-05-27]
「中國銀行棄IBM服務器」報告上交國安委      [2014-05-27]
韓客運站火災7人亡 含1名中國人      [2014-05-27]
一艘越南漁船衝撞中國漁船時傾覆      [2014-05-27]
中國西沙鑽探作業完成第一階段工作      [2014-05-27]
美國監視中國民眾的QQ和網游      [2014-05-27]
越媒:中國漁船撞沉越南漁船      [2014-05-27]
安倍指示防衛省繼續對中國警戒監視      [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