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由於許多發達國家對垃圾處理的要求非常嚴且費用相當高,大量電子垃圾被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處理。聯合國的數據顯示,發達國家75%的電子垃圾被非法出口到非洲和亞洲。
據人民日報報道,由於許多發達國家對垃圾處理的要求非常嚴且費用相當高,大量電子垃圾被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處理,嚴重損害了當地的環境和人的身體健康。在歐盟近日在布魯塞爾舉辦的名為「綠色周」的環境會議上,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與會專家透露,歐洲當前的電子垃圾回收率和再利用率都很低。聯合國的數據也顯示,發達國家75%的電子垃圾被非法出口到非洲和亞洲。發達國家需切實擔負起更大責任,在處理電子垃圾領域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歐洲的電子垃圾回收率和再利用率都很低
落日餘暉中,一名尼日利亞男青年坐在如山般的電子垃圾堆下面,揮起錘子砸向一台廢舊台式電腦。他沒有戴口罩,也沒有戴手套。如果不是揮舞錘子的動作,很難發現有一個人夾在一堆舊電器中間。這是會議主辦方播放的一部紀錄片中的場景。
歐洲電子產品再利用聯合會常務會長諾伯特·扎尼沃德是此次環境會議「電子垃圾管理」分論壇的發言嘉賓之一。他說,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由此產生的電子垃圾越來越多,但歐洲的電子垃圾回收率和再利用率都很低,其中很多電子垃圾被非法出口到發展中國家。本報記者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
記者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歐盟辦事處瞭解到,歐洲每年產生大約900萬噸電子垃圾,其中只有300萬噸通過合法渠道回收處理,其餘大都非法輸往發展中國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發達國家每年產生的電腦、電視、手機、家用電器等電子垃圾多達5000萬噸,其中75%的電子垃圾沒有經過正規回收處理,絕大部分被非法出口到非洲和亞洲。綠色和平組織提供的資料也顯示,西歐的電子垃圾大都被「扔」到東歐、非洲的塞內加爾、科特迪瓦、加納、貝寧、尼日利亞、埃及以及南亞的巴基斯坦、印度等國,而中國和越南的電子垃圾主要來自北美。
一位來自肯尼亞的學者在此次環境會議上介紹,距離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僅8千米的地方,就有一個方圓30英畝(1英畝等於4047平方米)的電子垃圾場。那裡每天都會運進2000噸電子垃圾,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廢舊電子產品上拆卸下來的重金屬,如鉛和汞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這個垃圾場所在區域實地調查後發現,受訪的300名學生有一半患有呼吸道疾病,1/3因重金屬中毒而出現血液異常。世界衛生組織發佈報告稱,全球每年有470萬5歲以下兒童死於環境污染引發的疾病。
西歐之「綠」是用非洲之「黑」換來的
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一直把發展中國家當作自己的廢品處理廠。為了改變這種不公正的局面,1989年3月22日,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瑞士巴塞爾召開的世界環境保護會議上,通過了《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簡稱《巴塞爾公約》),中國於1990年3月22日在該公約上簽字。公約於1992年5月正式生效。
《巴塞爾公約》旨在遏制越境轉移危險廢料,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料。公約要求各國把危險廢料數量減到最低限度,用最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方式盡可能就地儲存和處理。1995年,《巴塞爾公約》的修正案禁止發達國家以最終處置為目的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危險廢料,並規定發達國家在1997年年底以前停止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用於回收利用的危險廢料。
《巴塞爾公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越境轉移危險廢料的積極作用,但其規定發達國家「在1997年年底以前停止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用於回收利用的危險廢料」這一目標顯然還遠未實現。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僅2009年一年,從歐盟國家非法出口到西非國家的電子垃圾就高達22萬噸。
根據泛非新聞網報道,日前肯尼亞召開會議,商討如何解決日益氾濫的電子垃圾問題,很多國家在會上強烈譴責歐洲沒有遵守《巴塞爾公約》,源源不斷地把有毒電子垃圾運往非洲。有評論憤慨地指出,西歐之「綠」是用非洲之「黑」換來的。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兩個國家拒絕簽署《巴塞爾公約》,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海地。有分析認為,美國拒絕簽署,就是為了向國外傾倒電子垃圾預留方便之門,放任有毒垃圾流入他國,把青山綠水留給自己。
正規回收處理渠道根本敵不過非法貿易
其實,歐盟一直努力通過法律手段禁止電子垃圾非法出口。2003年,歐盟專門針對電子垃圾回收處理通過法令,2012年又對該法令進行修正,嚴防電子垃圾出口到非洲。根據該法令,歐盟要求電子產品生產者在2017年之前必須自行回收出售產品的45%,在2020年之前回收出售產品的65%。
實踐證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可以有效遏制電子垃圾外流成災。在這項制度下,生產者要在產品的生命週期內承擔環境責任,完成廢棄產品的回收、處置等一系列工作。它不僅有利於促進廢棄物的回收和循環使用,而且可激勵生產者使用更多易於循環利用的材料。但歐盟立法對各成員國的約束能力有限,由於回收處理成本高昂,各國基本上各行其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難以落到實處。
目前,歐洲每年花費1300億歐元進口戰略金屬,其實部分需求可通過回收電子垃圾得到滿足。歐盟環境專員詹尼茲·龐德尼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電子垃圾根本不是垃圾,而是一座富礦,但由於回收成本太高,處理技術要求也高,相關企業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撐。
有分析認為,非法的電子垃圾交易比毒品交易更賺錢。扎尼沃德對本報記者說,目前形勢下,歐洲的電子垃圾正規回收處理渠道根本敵不過非法貿易。他希望歐洲各國政府加大對電子垃圾回收處理企業的扶持力度。
本報記者瞭解到,歐洲的電子垃圾大都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港和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運往非洲西海岸。出口商通常會把廢舊電子產品藏在二手汽車裡,然後開進集裝箱。如果被發現,就會以「私人物品」「用於慈善」或者「二手貨」等名頭矇混過關。確實,在實際操作中,有時很難界定二手物品與電子垃圾的不同。另外,歐洲各個港口的管理鬆緊不同,如果一個港口查得嚴,出口商很快就會轉移到其他管理較松的港口。
有專家認為,發達國家需切實擔負起更大責任,在處理電子垃圾領域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