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雲陽縣雙井寨實驗區種植的竹柳 (本報重慶傳真) 【文匯網訊】(記者 袁巧 重慶報道)記者從重慶市林業局獲悉,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由重慶實施的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三峽庫區流域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已篩選出17種木本和草本類植物,可分別在水下10米和30米種植,即使水淹半年仍可存活,這一科技成果將在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中逐步推廣。
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西南大學教授李昌曉介紹,目前篩選出來的植物主要包括池杉、落葉杉、立柳、南川柳、濕地松、楓楊6種喬木,中華蚊母、秋華柳、小棶木3種灌木,卡開蘆、小巴茅、蘆竹、香根草4種高草,以及扁穗牛鞭草、狗牙根、香附子、塊莖苔草4種低草。目前,這一科研成果已通過國家林業局專家組的驗收,明年項目組將擴大試驗範圍。
重慶市林業局科技處處長李輝乾介紹,三峽庫區145至175米水位的漲跌,導致庫岸形成30米左右的消落帶,由於長期的沖刷和水淹,消落帶區域原本的植物逐漸死亡消失,造成大量泥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為保護庫區生態環境,重慶加大對庫區消落帶的治理,開展了10余個科研項目,集中對庫岸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退化林業生態系統修復等進行攻關。
在三峽庫區雲陽段長江與澎溪河交匯水域消落帶一線,當地還將消落帶治理與農民土地利用結合起來,在162-172米的10米落差內試種了100畝具有經濟價值的速生美國竹柳,竹柳深加工後可以變成建築板材、工業造紙、生物顆粒、生物化工、生物活性炭等高端產品。經過一年多的淹沒試驗,竹柳全淹沒在水下四個月仍能生長,造林存活率達到95%,成功將公司化模式引入消落帶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