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7月4日在韓國首爾大學發表演講時引用的古詩詞,比喻中韓關係發展會有新機遇、新境界。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前,2011年12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中美「乒乓外交」四十週年紀念活動上,習近平同志在致辭時也用了這首詩。
據人民網報道,盤點一下媒體的公開報道,習近平同志(包括他任總書記、國家主席之前)引用過的古體詩詞還真不少。學習習近平同志念過的詩詞(本文收集得未必完全),有三點粗淺的感受。
第一,習近平同志引用的詩詞通俗易懂。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有些可能就是口語,就是民歌,甚至沒有作者。不管是名句,還是民歌,都用得很自然,不生澀。
2013年3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坦桑尼亞演講時說,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人生樂在相知心」,這話極其通俗易懂,出自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明妃曲》(其二),確實是一首名詩。
2013年4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博鰲年會上做主旨演講時,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很好地解釋了世界各國為什麼要共同發展、共同進步。這話出自明清兩代文人合編的《古今賢文》。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跟青年代表座談。他說,展望未來,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前面一句「長江後浪推前浪」出自宋代劉斧《青瑣高議》:「我聞古人之詩曰:長江後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後面一句「一代更比一代強」估計就是口語。也是這次座談會,他還引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勉勵廣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艱苦奮鬥。這兩句詩出自《警世賢文》,明代人彙編的名言名句,也沒有留下作者。
第二,習近平同志引用的詩詞既緊貼現實,又跨度很大,上到《詩經》,下到現當代。向習近平同志學習詩詞,現實感要強,知識面要廣。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當選總書記,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用了「夙夜在公」,就是日夜都為國家謀利益的意思,出自《詩經·召南·采蘩》。夙,早的意思。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再次用了這句詩。這是我發現的他引用過的時代最早的詩歌之一。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時說,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這句詩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把自己的信心滿滿,說得淋漓盡致。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再次引用了這句詩。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紀委全會上,連用了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四句詩,「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來比喻腐敗懶政;「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來形容天下大亂,終於打破歌舞昇平。他又引用了唐代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唐代詩人劉禹錫《金陵五題·台城》:「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說明腐敗就會亡國。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講話時,說只有加強學習,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否則,「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雖勇氣可嘉,卻是魯莽和不可取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出自南北朝時期的《世說新語》。又用了宋代陸游《病起書懷》中的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
第三,向習近平同志學習詩詞,要特別吸取習近平同志對戰略眼光的重視,對歷史縱深感的把握。
習近平同志引用了不少傑出政治家的詩詞。2012年2月14日,他和美國副總統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業家座談會,希望企業家們「不畏浮雲遮望眼」,不要因為一時一事的干擾因素而裹足不前,而應著眼長遠。這出自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再次引用了這句詩。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講話時引用了宋代政治家文天祥《過零丁洋》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引用清代政治家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政治家之中,習近平同志多次引用毛澤東同志寫的詩詞。2012年2月14日,與中美企業家座談,引用了「風物長宜放眼量。」這句出自毛澤東《七律·和柳亞子先生》:「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意思是要把眼光放遠。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時,他引用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中的詞,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又引用毛澤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說歷史的規律「人間正道是滄桑」。
總之,學習習近平同志引用過的古體詩詞,愛國、忠誠、清廉、奉獻、民生關懷、戰略眼光是最感動人的地方。這些詩詞時間跨度很大,範圍很廣,有詩人寫的,有政治家寫的,有民間流傳的。絕大部分都耳熟能詳,至少不生疏。所以顯得自然,貼切。這需要對古詩詞嫻熟的掌握,以及登高望遠的博大胸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