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朱世強 蘭州報道)甘肅省隴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昉22日於新聞會表示,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乞巧文化,是起源並流傳於隴南市西和縣、禮縣一帶的秦人遺風,至今仍流傳盛行。未來,將通過專家挖掘整理文獻資料、建乞巧文化傳習所和博物館、以立體展示融入城鄉風貌和景點打造、開發推出文化旅遊產品等形式,全面打造乞巧女兒節,讓這一傳統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乞巧」是指古時穿著新衣的少女在庭院內向織女星乞求智慧與技巧的活動。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結束,隴南市西和縣的老百姓都會自發組織民間乞巧活動,時間長達七天八夜。今年7月27日至8月2日,西和縣將再次舉行民間乞巧,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和送巧七個固有程式,並將在多個鄉鎮設集中展演點,全面展示民間乞巧的全過程。
專家指出,西和縣的乞巧活動在全國絕無僅有,乞巧從上至老人、下至兒童的所有女性都可參加,但參與主體多為未婚女青年,她們以虔誠的態度、隆重的儀式,祈求「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祈願自己婚配如願、生活美滿,這一古老風俗展示了心靈手巧的女兒智慧,傳承了孝順賢淑的女兒美德,訴說著自由美好的女兒夢,是名副其實的「女兒節」。
張昉表示,近年來,隴南市將打造乞巧文化品牌作為推進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點工作,已成功舉辦五屆中國乞巧女兒節。今年舉行的乞巧女兒節,把乞巧文化與現代婦女事業的發展有機融合,賦予「乞巧」新的時代特徵,從而使乞巧文化更具廣泛的共識和新的價值體現。
據瞭解,今年8月1日,隴南市將聯合文化部非遺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北京舉辦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與婦女發展國際論壇。屆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婦女組織、聯合國兒基會、國際婦女組織的代表以及民俗文化專家、婦女事業發展研究專家將圍繞「乞巧文化和婦女事業發展」進行主旨演講和學術研討。
張昉表示,未來,隴南市將創新乞巧文化傳承載體,通過建設乞巧文化傳習所和博物館,實現這一民俗文化的動態傳承,相繼推出乞巧動漫、乞巧連環畫、微電影、民俗劇和歌舞劇等一批優秀乞巧文化文藝作品,拓展乞巧文化的表現形式;依托西和乞巧文化獨特的資源優勢,在乞巧盛行的西漢水流域創建乞巧文化傳承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示範帶建設,著力打造乞巧民俗風情線和文化產業聚集帶,力爭建設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範地。
隴南乞巧源於秦人古老遺風,歷經兩千多年傳承演變,盛行於西漢水上游西和縣與禮縣一帶,是集信仰崇拜、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歲時節令活動。2006年,西和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2008年,「西和乞巧節」(七夕節)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