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魯甸地震「頭七」 遇難人數增至617人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8-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8月8日,雲南魯甸一村民家中正在為去世的老人誦經超度,家人情緒穩定,生活逐漸恢復。圖為身著孝服的孩子在樹蔭下吃野果。

【文匯網訊】8月9日是雲南魯甸6.5級地震發生後的第七天,也是許多人因地震離世的第七天。這個國家,又一次因為大地震,哀思罹難同胞。悲傷之後,震區的魯甸,需要在廢墟上重建家園;震後的中國,需要在災難中砥礪前行。

據中國新聞網8月9日報道,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這是截至8月8日15時的震後傷亡數字。地震後的一周,與這組數字競賽的,是一場以「搶救生命」為主題的舉國救災。

搶救生命,從一周之前的那場地動山搖開始。

地震發生後,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做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指示,親赴災區一線坐鎮指揮救援。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部門到社會組織,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在餘震和暴雨中向災區挺進,打通條條生命線。

地震發生後10分鐘,解放軍的首批救援力量就緊急馳援災區;震後不久,地震、減災、民政等多個部門就迅速啟動應急響應;震後十餘小時,官方的首場救災新聞發佈會就在餘震中召開;震後24小時,中國紅十字會就已募集到社會捐贈款物3000餘萬元;震後72小時,震區救援力量達到數萬人……

災難面前,當億萬中國人再度詮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時,官方救災響應更加及時高效,社會愛心馳援更加科學有序。不可否認,在大災的悲痛中,這個國家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在不斷進步。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回顧「搶救生命」這一周,廢墟中傳來太多的「人物表情」,觸動著國人的心。

他們中,有廢墟下大喊先救妹妹的11歲小學生,有希望把救治機會留給年輕人的七旬老人,有趕製萬斤切糕送到地震災區的維族老闆,有為了營救群眾在堰塞湖激流中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在生命救援的過程中,有反映生命奇跡的救援事跡,也有彰顯人性光輝的溫情故事。

此外,諸如「汶川地震倖存孤兒暑期打零工為雲南災區捐款」,「北川9名愛心人士赴魯甸災區開免費餐廳」,這些從魯甸震區傳出的新聞又折射出,這個社會曾經輸送給一方的溫暖,正在換來感恩之心的傳遞。

一個6.5級的地震,傷亡為何會如此慘重?這是魯甸震後一周,持續困擾外界的疑問。

「魯甸六成農民日生活費不足7元」,「震區多為無抗震設計的土坯房」……在媒體報道中,人口稠密、經濟落後,是這個中國西南小城面對地震時如此脆弱的重要原因。

有評論稱,在地震高發區普及更加堅固的抗震房屋,需要資金投入,而這些地區又多為地質地貌複雜且經濟欠發達。這看似矛盾,但是在生命面前,一切人為可以做到的保障,似乎都不應成為問題。

地震過去一周之後,如今的魯甸災區,雖然還滿是殘垣斷壁,但是排排的臨時帳篷中,民眾的生活正漸漸恢復。

突如其來的災難,會激發一時的熱情;漫長的家園重建,則需要堅毅和堅持。在哀思中反思,在災難中砥礪前行。人們期待一個重生的魯甸,更希冀一個均衡發展的中國。

雲南魯甸地震
      責任編輯:李可為
魯甸地震「頭七」祭 震區高溫防疫難度大增      [2014-08-09]
災區入殮師50小時不眠送亡者      [2014-08-08]
災區志願者:守望相助 傳遞溫情      [2014-08-08]
魯甸地震災區部分水源可直接飲用      [2014-08-08]
魯甸地震6億救災款分配方案公佈      [2014-08-08]
被激流捲走失蹤的戰士遺體找到      [2014-08-08]
「切糕王子」震中親自發萬斤切糕      [2014-08-08]
魯甸地震造成5名醫生遇難      [2014-08-07]
災區男孩用石塊堆「SOS」求救      [2014-08-07]
雲南魯甸地震已致615人遇難 仍有114人失蹤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