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匯網訊】據海外網俠客島專欄報道,「重要講話」,新聞報道裡司空見慣的四個字,8月20日鄧小平誕辰紀念座談會上習近平的講話,也確實稱得上「非常重要」。重要的原因,在於信息量。
判斷:細節裡的寓意
孟子講,知人論世。而即使是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敘述,往往也蘊含著評價與寓意在其中。
習近平的講話,就有許多耐人尋味的細節。
比如,同樣是回顧鄧小平的前半生,十年前的講稿,對革命戰爭年代的鄧小平的描述是簡短的「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建立了赫赫功勳」的句式,而此次講話稿則專門花了300多字,著墨於鄧小平在戰爭年代的經歷,履歷、細節都豐富得多——包括挺進大別山、劉鄧、幾大戰役、以及在戰爭年代「堅決執行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決策」,都在其中。
又比如,在描述「文革」後鄧小平解決毛澤東評價的問題時,此次講話也多添一句。
添加的地方在「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與「為黨和國家發展確定了正確方向」之間。加的內容是:「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
聯繫到去年1月5日和12月26日習近平的講話,不難看出,這些細節裡,貫穿的是習近平對「前後三十年」的一貫態度——前後三十年不可割裂,不能互相否定。
再比如,概括鄧小平的總體貢獻時,此次講稿多加的一個視角在於「世界性」。鄧小平不僅對中華民族作出了卓越貢獻,也「改變了世界的歷史進程」,使「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才能以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
這種把中國放入世界範圍和歷史進程、同時以獨特的文明體自任的態度,不僅在下文的對鄧的六點評價中再次出現,而且也符合習近平的戰略思想:在習近平設想的中國大國形象中,排在首要位置的就是「文明大國」的形象。
評價:每一句都對應當下
當習近平談論鄧小平的時候,究竟在談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他的談話習慣入手。
習近平是一個愛談「榜樣」與「模範」的人。無論是在福建、在浙江還是在中央,一直如此。談好幹部的標準,他引焦裕祿、孔繁森等人為榜樣;談核心價值觀,他同樣說要發揮榜樣和模範的作用。
而鄧小平,就是今天習近平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最佳「模範」。講話中5000多字的篇幅,對鄧小平的6個評價,實際上無一不是在談當下的問題。
其中的紅線,毫無疑問是「改革」。
比如,談理想信念。在廣東、在全國組工會議,在中央紀委全會、在河北參加民主生活會時、在北大與師生座談,他無不談理想信念。無論是對黨員幹部的要求,還是在改革中貫穿信念,或是塑造青年一代的價值觀,在習看來,都需要理想信念。這一切,最後都歸到「三個自信」上去。
又比如,談「人民情懷」。當然,他引用了那句著名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但這又不簡單是一個情懷的問題,而是三重含義在其中:一是立場,他引用鄧對於黨群關係的論述,直接指向當下的群眾路線;二是目標,「鄧小平同志孜孜以求的是增進人民福祉」,直接對應「人民群眾的期盼,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中國夢論述;三是方法,就是在改革中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你看,政治家談情懷,和文藝青年談情懷,總是不一樣的。
而「實事求是」與「開拓創新」的論述,更與改革直接相關。至於「戰略思維」和「坦蕩無私」,則一個對應中國的外交思維,一個對應對全黨的作風要求。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在這次的講稿中,習近平引用的鄧小平話語,大都顯得有點兒「非主流」——這些話在之前,並不常被引用。
比如談理想信念時的「堅決的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談人民情懷時引用的「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談實事求是時引用的「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鄧小平批判過的「書上沒有的,文件上沒有的,領導人沒有講過的,就不敢多說一句話,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轉」,以及對鄧小平個人的評價「鄧小平同志一貫反對特權、反對腐敗,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總是嚴格要求」。
每一句引用,都是「借他人之酒,澆胸中塊壘」,也稱得上是「向前人借智慧」。借古喻今,也是習近平講話中常用的修辭手段。
說到底,這次講話,還是強調「三個自信」,再一次為改革定調、為改革鋪路。在這條道路上,空談終將誤國,唯有實幹興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