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國務院國資委日前宣佈,在中央企業啟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董事會授權試點、向央企派駐紀檢組試點共四項試點工作。其中,有三項工作,都與市場化改革相關。
據中新網報道,進行市場化改革,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這無疑是國企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思路。然而,在國企改革總方案出台前,不少企業已在逐步市場化過程中滋生了不少新矛盾。
壟斷領域國企:先「破壟」還是先「混合」?
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來,中石化常常成為這一話題的「主角」。
被稱為「打響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槍」的中石化,自2月宣佈重組銷售公司用於試「混」以來,動作頻頻。目前,大潤發超市、順豐速運均成其合作夥伴。
中石化在上市公告中披露,如此「混合」旨在學習發達國家「便利店+加油站」的運營模式,欲通過提高零售收入的占比而獲取更高收益。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
該部署被看作是「破壟」的前兆,中石化也被看做是市場化改革的先驅。而就在人們設想著未來中國3萬多個中石化加油站除了買快消品、收發快遞還有什麼新花樣的時候,業內也對此產生了一定質疑。
「企業想要通過混合所有制來破除壟斷,這是不現實的。」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如是說。
彭建國表示,一些國企依靠壟斷地位所獲得的壟斷利潤應為國家與民眾共同所有,若此時引入非公有制經濟,易造成對現有壟斷利益的瓜分,從而損害消費者利益並造成國有資本流失。
他認為,改革應該有先後順序,壟斷行業的國企在市場化改革中應先「破壟」再「混合」。
從目前狀況來看,除中石化外,中石油此前宣佈出售東部管線100%股權後再無下文,其他資源壟斷型國企也沒有在混合所有制上下文章。
被國資委列為混合所有制試點的兩家企業分別為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也均屬於完全競爭領域,矛盾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建立董事會制度:企業到底「聽誰的」?
董事會制度改革,被認為是國企改革的突破口,更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
6月23日,中石油宣佈集團公司董事會正式成立。董事會由8位董事組成,董事長周吉平和總經理廖永遠為內部董事,路耀華、金克寧等6人均為外部董事。
目前,已有50多個央企建立了董事會。如中石油一樣,央企大部分的外部董事都是由前國企、部委官員和業內專家學者構成,並多為兼職。
因此,外部董事能否避免被「內部化」、董事會與國資委的職責如何界定等問題成為了建設董事會以來的新癥結點。
「董事會試點搞了總比沒搞好,(還是)取得了一定效果。」彭建國表示,由於外部董事由國資委直接任命,話語權較大,且數量上一般超過內部董事,在民主化決策與科學化決策上與以往有所改變,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內部人控制問題。
即便如此,「進一步放權給董事會」的呼聲仍然更高,特別是任免和薪酬權力。
「下一步,國資委和有關部門還應將企業經營層高管選聘、考核和薪酬權力都交給董事會。當然,放權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企業董事會能規範有效運作,特別是外部董事能真正履行好職責。」彭建國認為,為了使外部董事能真正擔負起重要職責,未來外部董事的選聘也應像企業經營層高管一樣從市場化選聘,選擇標準應該是更高級的職業經理人。
記者瞭解到,作為本輪國資委董事會試點企業,中國建材集團現行的是「國資委—董事會—經理層」的委託—代理模式。該集團董事長宋志平表示,將穩步推進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試點工作,用來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權威性和有效性。
宋志平透露,中國建材集團正在按照國資委要求制定試點方案,待上報國資委審核批准後具體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