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國超70個縣市取消GDP考核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08-25]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告別「唯GDP論」動真格了。據國際金融報25日報道,截至目前,中國超過70個縣市告別「唯GDP論」的時代,取消GDP考核,以環境和民生的考核導向取而代之。應景的是,第一季度全國31個省GDP總和僅比全國第一季度GDP總量高出3.64%,較2013年高出11%大幅下降。

但這注定是一場艱難的告別。

1985年,改革開放的第七個年頭,中國開始核算GDP,如今已過29年,可以說,GDP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騰飛。在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看來,「傳統的GDP核算已經是一二百年的產品,肯定有它自己的科學性,全部否定不合適。」餘下的一千多個縣市何時放棄GDP政績考核?

另一個問題是,用什麼考核標準替代GDP?取消GDP考核,只是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並非一勞永逸,需要進一步完善考核體系。如果一些地方缺乏科學的新考核體系,就很難防止「GDP考核」換個馬甲捲土重來。

70個縣市不考核GDP

近日,福建取消34個縣市的GDP考核。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過70個縣市明確取消了GDP考核。一位宏觀政策研究員告訴記者,中國正在告別「唯GDP論」時代,「淡化GDP,重視民生」成為政績考核的新導向。

已經取消GDP考核的70多個縣市,在數量上只佔全國2000多個縣市很小的比例。這些縣市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經濟貧困縣,比如山西的36個縣。二是在生態環境或者農業方面具有特殊價值,比如福建省的34個縣。三是屬於生態脆弱區域,需要限制開發,比如貴州省的一些縣市。

除了這些具有特殊性質的縣市之外,對其他絕大多數常規縣市而言,GDP考核仍然是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這些都充分說明,告別「唯GDP」,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事實上,「唯GDP論」長時間以來都是經濟建設的主題,當政績考核依賴於這單一的經濟學指標,就有了經濟提速增長的「應考」需要。

「不唯GDP論英雄,都知道這個理,但在基層執行起來也不容易。習慣了長期的追趕型經濟,瞄著鄰縣進行GDP錦標賽,如今改變比賽規則,也需要點兒適應的時間。」一位基層領導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感歎,尤其是西部一些地區因為欠發達,發展衝動更強,對GDP的渴望更濃。「經濟轉型的壓力是雙重的。不轉型,跟不上大勢;轉型,門路在哪裡?停在原地,也要承受經濟下行壓力。既要趕路,還得轉身,我們的壓力也不輕。」

缺替代性考核辦法

「不唯GDP論英雄」喊了多年,一些地方仍停留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缺乏可操作的替代性考核辦法。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政績考核是政府部門工作的「指揮棒」,對幹部的政績觀和施政行為具有重要而現實的影響。

上述宏觀政策研究員告訴記者,在現實中,除了上述70多個縣市明確取消GDP考核之外,對於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應該說主要還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在各地開展的探索中,普遍降低了GDP考核的權重,增加環境保護的權重,比如陝西省、瀋陽市等。

在記者走訪調研過程中看到多地新建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從產業到規劃,和其他不少地方的園區如出一轍。上述地方發改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些地區在追求經濟增速的過程中,缺少創新性,認為能帶來GDP,項目就可以上。實際上,帶來的可能是產能過剩、重複建設、惡性競爭等問題。」

在上述宏觀政策研究員看來,不同地區的政府經濟工作考核,不應使用完全一樣的指標。有的地區可能小商業發達、有的是高端製造業集中、有的則是旅遊服務業聚集,更個性的政績考核體系能引導當地特色經濟更好地發展。

「生態GDP」的可行性

2013年12月9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向全國發出重要通知,《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8個要點,有6點提到了生態或環境問題。

事實上,近10年,在環保部、國家林業局等與環境生態相關的政府部門下設研究機構中,早有學者研究新指標。有的想取代GDP,有的欲與GDP共存,還有的想作為政府決策參考。

「我們希望『生態GDP』指標取代GDP指標。」中國林科院研究員王兵團隊牽頭研究的生態GDP指標,正是在國家林業局的支持下進行的。2012年底王兵提出生態GDP概念,即在現行GDP的基礎上減去環境退化價值(如草地退化等),減去資源消耗價值(如木材的消耗等),再加上生態效益(如涵養水源等),最後得出的值。

行動更早的是從2004年起,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及其團隊,開始核算一項名為「綠色GDP」的指標。就是從傳統GDP中減掉資源消耗成本和環境損失成本之後的剩餘GDP。不過王金南表示,他們一直未核算資源部分,故是不完全的核算,還有待改進。

另一個最新指標是GEP,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這一指標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駐華代表朱春全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歐陽志雲共同研究,於2012年被提出。GEP包括生態系統產品價值(如木材)、生態調節服務功能(如大氣淨化)和生態文化服務價值(如休閒旅遊)。

顯然,生態GDP、GEP和綠色GDP三個新指標的共同點,均是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代價相關聯。據悉,三個指標均得到了中國部分地方政府的支持。

據記者瞭解,目前黑龍江和吉林等東北地區都在做生態GDP的核算;GEP的概念受到廣東歡迎,且貴州被GEP選為論文的研究省份。

世界都想拋棄GDP

不僅中國,西方國家也開始「排斥」GDP。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2008年提出應用新的社會發展衡量指標取代GDP,以更廣泛地反映社會和環境改善情況。

英國首相卡梅倫在2010年一次會議上表示,「我們不能只盯著GDP,而不顧國民是否幸福。」他甚至責令國家統計局局長制定一套衡量「國民總幸福」的方法,以瞭解國民的心理狀況和對生活環境的滿意程度。

在美國,2012年,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提出,GDP等一些政府經濟數據並不能完整地反映許多民眾正面臨的艱難時刻,「我們應尋找更好和更直接的指標來衡量民眾的幸福度」。

在經濟理論界,1972年,威廉·諾德豪斯和詹姆斯·托賓發明了「經濟福利尺度」;1989年赫爾曼·達利和小約翰·柯布、克利福德·柯布父子又研究出「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後來1995年,克利福德·柯布研究出「真實發展指數」。

這些新型指數的特點包括:扣除國防開支因素、把對環境的破壞因素考慮進來,有的還增加了志願者服務、犯罪率、休閒時間、公共設施年限等,有的在政府和行業統計數據中加入了社會調查。這些新的社會發展衡量指標在部分國家的地方政府得到小範圍應用,也有的國家政府參照這些指標體系研究制定自己的新的社會發展指標。但目前還沒有一套能被世界各地廣為接受和普遍應用的指標體系。

      責任編輯:連檣
上合反恐軍演 中國最先進坦克亮相      [2014-08-25]
英刊預測中國經濟2021年超美      [2014-08-25]
中國規劃沿海高鐵 貫穿11省市      [2014-08-25]
中國軍艦進入南海保護油井      [2014-08-25]
中美建反腐合作網 秘書處在中國      [2014-08-25]
中國結算發佈賬戶整合配套制度      [2014-08-24]
「和平使命」中國軍機規模空前      [2014-08-24]
俄駐聯合國大使稱車隊入烏獲中國支持      [2014-08-24]
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今起訪問中國      [2014-08-24]
李克強:推銷中國高鐵我特別有底氣      [201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