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20個省市陸續公佈了地方的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其中,發展混合所有製成為所有方案的「標準配置」。就像一輛車,有了標配才能有基本的功能,混合所有制已成為此輪改革的基本經濟制度。
地方國資國企改革 混合所有製成「標配」
據央視新聞21日報道,幾天前,備受關注的廣東國企改革方案公佈,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通過大幅提升混合制企業的比重來激活國有企業的活力。其實廣東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早在今年2月份就已起步,一家國有企業發佈公告將集團不超過49%的股權通過公開掛牌轉讓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
企業自身在加快推行混合所有制,政府也不斷舉辦省屬企業與民營企業對接會,拿出大批項目在會上向民營資本推介,加速改革步伐。
與此同時,北京在8月初出台的改革方案中也提出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上實現突破,建立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去年在全國率先啟動國資國企改革的上海,今年7月又再次推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細化方案。據統計,在已出台改革方案的20多個省份中,有一半的省份都明確了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時間表和目標。專家指出,雖然呼聲一片,各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當前混改仍「在路上」,無論是國資還是民營資本仍處在摸索階段。
政府分類監管給國有企業鬆綁
「既當老闆又當婆婆」,管太多又管太細,這是一直以來大家對集出資人與監管者兩種角色於一身的國資委最常見的批評,在各地出台的這輪改革方案中,又是如何來界定這位管家的角色的呢?
剛剛公佈方案的山東省推出了國資管理的一個三層架構:「國資監管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國有出資企業 」,省國資監管機構主要管資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主要經營資本,國有出資企業則主要是經營國有資產。
記者注意到,在各省市公佈的改革方案中,大部分都對企業功能進行了劃分,政府實施分類監管,其中十幾個省級方案都按照公共服務類、功能類、競爭類三個標準劃分,對不同類型企業實施不同的監管。
國務院國資委專家組成員張春曉:各地在推出的國有企業改革方案中,共同的特點是,從三管到一管,所謂三管,就是從原來的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到現在的以管資本為主,強化了對國有資本的監督和管理,與此同時也放鬆了對國有企業的約束,給了國有企業充分的裁量權,給國有企業鬆了綁。
企業內部改革 完善結構增加活力
國資改革中企業內部究竟如何變,拋出這個問題也許得到的最多回答就是「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在此輪改革中各省也高舉這一大旗開始為企業變革攻堅。
這幾天在江蘇一家股權投資公司,七位「合夥人」正對一項方案做最後的討論。就在不久前他們還都是一家國企的骨幹員工,6個月前這家企業在股權改革上拋出重大決策:集團部分中層轉任兩家新成立子公司的股東,持股65%成為公司「合夥人」,此後3000萬以內的投資項目不再需要集團審批,可以自行決策。
以前受制於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不高,激勵機制始終難以「破冰」,員工只能在利潤中分得「一小杯羹」,骨幹人才流失嚴重。在這家公司改革前一年多的時間裡完成13項投資,總投資額還不到十億元。而股權改革後每個員工的收入都與項目業績直接掛鉤,僅五個月兩家管理公司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完成15項投資,投資金額近5億元。像江蘇一樣,今年以來,各地的國資改革方案中都出台了比較詳細的措施來推進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地方改革有限 呼喚“國家版”出台
雖然此輪地方版國資國企改革中有很多亮點,但一些專家指出,從整體上看進展仍然偏緩,多數方案僅勾勒了國資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尺度」上創新和突破有限,與外界的期待有所差距。很多人認為,地方國資改革低速、低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國資改革的總腳本遲遲沒有敲定。
張春曉:從國家層面上國資國企改革的方案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過程中,但是改革是一個細活,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國資國企的改革方案會適時推出。
專家表示,此次國家版改革方案要求不能僅靠發佈一些監管制度,制訂一批文件、召開幾次會議,而是必須拿出有效措施。政府的高要求加大了方案設計的難度,慢工出細活兒,各方工作都在加緊推進。
張春曉:改革的總的方向就是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資本在同一個平台上,互相競爭,互相融合,共同發展,但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必須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增強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