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民晚報報道,10月17日,國家首個「扶貧日」。站在這一新的歷史節點回望,我國扶貧開發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開啟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扶貧開發偉大實踐,歷史罕有;
短短30餘年讓6.6億人快速擺脫貧困,被譽為「中國奇跡」;
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大部分來自中國,在世界減貧史上鑄刻「中國成就」。
扶貧攻堅路,悠悠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握全局、運籌帷幄,對扶貧開發事業做出了新的戰略部署,不斷推動扶貧事業向前發展。
打響扶貧攻堅戰
「總書記知道咱們這兒困難,來訪察訪察生活好不好,不叫咱受罪。他進來屋裡,和我拉家常,可是親切。」回想起2013年元旦前夕,總書記踏著殘雪登門看望的情景,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70歲的村民唐宗秀至今仍難以忘卻。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天寒地凍的隴原大地,到人跡罕至的塞外邊疆,從巍峨險峭的大山深處,到透風漏雨的棚戶陋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來到我國最貧困、最落後的地區,察真情、看真貧,為推進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指方向、想辦法,一場扶貧開發的攻堅戰在華夏大地打響。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作為改革開放事業的總設計師,同時也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開拓者,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始終積極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成立專門扶貧工作機構,安排專項資金,制定專門的優惠政策,確定國家重點扶持區域和人口,確定了開髮式扶貧方針。
「加快貧困地區的發展,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就是因為它直接關係國家的安定團結和長治久安。」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將扶貧開發事業提升至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高度,制定了兩個中長期減貧規劃,實施了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區域開發戰略,推動扶貧工作向前發展。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完善國家扶貧戰略政策體系,扶貧開發從專項扶貧為主轉向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從政府為主轉向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我國大扶貧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推進扶貧開發,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順利推進,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億萬貧困群眾「中國夢」的實現。
「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在當前扶貧攻堅的歷史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將扶貧開發提升到全新的戰略高度。
跟隨習近平總書記國內考察的腳步可以發現,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的20多次國內考察,7次涉及扶貧工作:阜平、定西、瓊海、湘西、臨沂、蘭考、喀什……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對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一系列戰略部署:制定今年減少1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宏偉目標;改革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管理體制;推進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改革考核機制,建立約束機制,完善退出機制;開啟科學扶貧、精準扶貧、內源扶貧等扶貧新思路。
中國模式創「奇跡」
1978年,我國貧困人口為2.5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30.7%。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78年到2010年,參考國際扶貧標準,近半數中國人擺脫貧困;在我國大幅度提高扶貧標準的背景下,到2013年,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到8.5%。
「65年來,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不僅使中國徹底拋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而且為人類戰勝貧困、為發展中國家尋找發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實例。」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5週年招待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豪邁地說。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在談及中國成功減貧給世界的啟示時說,中國的努力是使全球貧困和飢餓人口減少的最大因素。
短短30餘年,6億多人擺脫貧困,被世界銀行稱之為「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規模減貧」——這樣的「中國奇跡」何以發生,成為全球減貧事業的歷史之問。
「與國外民間的、小規模的生活救濟不同,中國是舉全國之力,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地進行扶貧。」在汪三貴看來,這種帶有強烈「政府主導」色彩的扶貧模式,是中國實現快速減貧的重要原因。
迎接歷史新挑戰
我國減貧成就世界矚目,但黨中央對我國貧困現狀的認識依然格外清醒:到2013年底,按照國家扶貧標準,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8249萬。
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扶貧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
——要緊緊扭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個基本保障、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這個治本之策;
——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
——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
今年起,一項舉世罕見、規模浩大的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在全國各地深入開展,近1億扶貧對像、12萬個貧困村將逐步建立起「專屬檔案」。
「情況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幫助困難鄉親脫貧致富要有針對性,要一家一戶摸情況,張家長、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在河北省阜平縣,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告誡當地幹部群眾,做好基礎工作,關鍵是要做到情況明。
通過對貧困的「精準制導、定點清除」,改「漫灌」為「滴灌」,可以把寶貴的扶貧力量用到最急需的地方。
「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像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
從「解決溫飽」到促進發展,縮小差距;從數次扶貧攻堅行動到「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的強音,中國人民與貧困的戰鬥逐步走向「決戰」之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洪流,以創新鼓起扶貧攻堅的風帆,就一定能打贏扶貧攻堅這場硬仗,譜寫我國扶貧開發的歷史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