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傅瑩回應中國是否會爭奪世界主導權


http://news.wenweipo.com   [2014-10-22]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觀察者網22日發表傅瑩10月14日在亞洲協會對話上的演講。傅瑩在演講中回應了中國是否會奪回世界主導權等問題。以下是演講全文:

「中國是否會爭奪世界主導權?」

大多數中國人都對這個問題不太感興趣,他們既不願看到中國與美國爭奪世界主導權,更不願看到中國成為另一個美國。

然而,在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許多人會問:我們怎麼能相信中國不會這樣呢?他們所擔心的,是中國可能會試圖建立新的地區秩序並將周邊地區納入其治下。

在不久前與亨利·基辛格博士的一次談話中,他告訴我,應該讓更多的美國人瞭解中國人的想法。因此,我選擇了以下幾個備受熱議的話題,與各位分享一些觀點。

傅瑩:回答關於中國崛起的四個問題

首先,中國是一個世界強國嗎?

對於美國和世界上大多數人而言,中國無疑已經是一個新興的世界強國。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美國,成為頭號經濟大國。然而,中國人並未因此而表現得特別激動,多數人認為這樣的頭銜名不符實。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往往是他們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看到的高樓大廈。但是,如果駕車從這些特大城市往外開出100公里,你會發現很多人生活在相當基礎的條件下。聯合國劃定的貧困線為每天1.25美元,至今仍有約2億、即約14%的中國人生活在這條貧困線以下。

在中國,城鎮化程度已達到51%。但如按人口計算,則生活水平達到城市標準的人數不超過人口的37%。也就是說,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質量還未達到城市標準,例如他們當前還未享受到潔淨的水和適當的醫療。

總體上說,中國是一個剛脫離全民貧困的國家。「80後」這一代人是第一批成長過程中吃得上飽飯的中國人,開始享受選擇的自由。

但在國家層面,還有更多挑戰亟待解決,中國需要更多的醫院、學校和更好的環境。中國正在一個陡坡上攀登,面臨的困難有時超乎外界的想像。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堅持改革開放、促進發展仍將是中國的主要任務。

我們有兩個「百年」目標,習近平主席稱之為中國夢, 人民對此充滿期待。首先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時,實現GDP以及城鄉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

第二個「一百年」是到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百年時,把國家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使人均收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第二,中國是否一定會爭奪世界主導權,以至於導致戰爭?

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家漢斯·摩根索認為,國家強大了就不可避免地要爭奪國際權力。根據冷戰後國際形勢提出「進攻性現實主義」的約翰·米爾斯海默也認為,大國間競爭的悲劇不可避免。

但是,希望世界能夠注意到,中國正在樹立大國崛起的新範式,走出一條和平發展的新路。

以人民幣計算,中國2013年外貿總額比1983年增長了300倍,但這並非是以「炮艦開路」的方式實現的,相反,這個成果是中國在以現有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自由貿易大環境中,通過互惠互利的平等合作取得的。

特別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中國的國際貿易總額以年均18.2%的速度增長。中國現在是全球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每年進口商品總值超過2萬億美元,在世界各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與投資機會。貿易因素成為中國與其合作夥伴發展關係的壓艙石。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中國的GDP提高了95倍,而其軍費開支增速為GDP增速的42%。在憲法規定下,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歷史上列強們依靠軍事力量搶奪資本、資源和市場的行徑,在當今世界上是不必要的,這種政策也是中國所不贊成的。

和平發展之所以適用於中國,其中有國內國際兩方面的因素。

從內因上看,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自古就有「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嘗盡被外強欺侮之痛,「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國內政策的核心所在是全體人民的利益,這決定了中國必須堅定奉行與所有國家和平合作的國際戰略。

從外因上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新外部條件為中國實現和平發展創造了條件。

冷戰結束後,因東西方集團對抗而形成的地域分割被打破。

經濟全球化帶來擴散的趨勢。過去由西方發達世界掌控的資源、資金、人才乃至專業經驗等各種要素,開始向更廣大的邊緣地區擴散。戰爭和地理擴張不再是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可行和必要方式。

中國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機會。通過持續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在吸引國際投資和技術方面走在了發展中國家前列。中國通過開發全球市場,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不是單方面的,與中國合作的國家和企業都從大規模增長中獲得了切實的利益。

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投身於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世界經濟擴張的新時期,他們帶來的活力是至關重要的。

未來,中國沒有理由不將和平發展這條成功的道路堅持下去。只有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才能實現其發展目標。

第三,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如何體現出對和平的承諾?

當我們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周邊已出現了太多不安。沉寂已久的領土爭端和海洋管轄權糾紛不斷升溫。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2012年4月10日,菲律賓派出軍艦和武裝人員進入黃巖島瀉湖水域襲擾在那裡作業的中國漁民。該事件的照片激怒了中國公眾,引發輿論呼籲政府採取行動保護中國公民和領土。

同年9月,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對釣魚島實施所謂「國有化」,打破了擱置爭議的現狀。日本政府此舉在中國許多城市引發了大規模示威活動,並給兩國關係帶來了巨大壓力。

面對菲律賓和日本的挑釁,中國採取了有效的措施,堅決地維護了領土權益。與此同時,中國保持了克制,並沒有放棄通過對話解決爭端以及「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此外,我們必須對這些挑釁背後可能存在的真實意圖和其他複雜因素保持密切關注。

中國和東盟國家經過多輪協商,重申將尊重並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這是維持中國南海穩定的基石,關於「行為準則」的商談也已經開啟。

維護南中國海航道的自由通暢,對中國這個貿易大國是至關重要的。維護航行自由將一直是中國的重要關注點。

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亞洲在冷戰結束後整體上保持著和平與穩定,沒有爆發重大衝突,亞洲國家得以致力於經濟發展與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各國不僅加深了共同利益,也使亞洲成為全球經濟的引擎,在最近幾年,全球經濟增長約一半來自亞洲國家。

中國多年以來始終貫徹的睦鄰友好政策,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東盟方式

中國亞洲政策的重心之一,是支持和參加東盟開創的對話合作體系。這一體系奉行開放包容、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原則,也就是所謂的東盟方式。

東盟領導的這種看似鬆散的地區性架構,為冷戰後凝聚亞洲國家營造了重要融合性框架。

中國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主導地位,是東盟地區體系發展壯大的積極推動力量,這一體系已成為當前亞洲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平行於這個架構的,是冷戰遺留下來的美國軍事同盟體系,其如何更新和適應變化令人關注。

美國近年奉行的「再平衡戰略」主要聚焦於軍事層面,已引發了新的爭論。

軍事同盟帶來的問題

首先,軍事同盟是排他性的。在軍事同盟的安全願景中,非成員國被置於何處?軍事同盟成員國如何與非成員國平衡各自的安全利益和責任?

其次,軍事同盟應如何在原則問題上劃清界線?成員國是否可以不分是非曲直地支持盟友?

其三,結盟制度將如何與本地區其他多邊框架對接和相互包容?

以日本為例,其現任領導人拒絕承認侵略歷史。他不但參拜靖國神社;否認慰安婦的事實;還不斷製造「中國威脅論」來為修改和平憲法的企圖做辯護。

日本領導人如此做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讓國家擺脫戰後限制,成為能再次發動戰爭的國家。這是中國人民的關注所在。

作為日本最重要的盟友,美國將如何約束這個盟友,並將其保持在和平的軌道上?這將從根本上影響未來的地區秩序。

說到底,影響亞洲的決定性因素是中美兩個大國如何處理好相互關係,能否在地區合力協作。

兩國領導人已經同意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下一步是如何落實這一目標。

首先是中美兩國能否建立互信,減少誤解。無論在戰略層面上還是在媒體輿論中,中國和美國之間都缺乏信任,經常導致誤解誤讀,不但破壞氛圍,還給合作造成阻礙。

關鍵是美方需要放棄從意識形態視角看待中國,重新認識並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國。這個阻礙不移除,兩國關係就總難免不斷起伏。

再者是能否學會尊重彼此利益和關切。在中國人看來,似乎在涉及中國利益的任何問題上,美國都傾向於站在中國的對立面。

例如,當鄰國挑釁中國時,美國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中國,這樣一來,美國加深了自己在中國公眾心目中的負面形象。

為此,兩國要開展一些可視的合作,對外發出更多積極信息,例如,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打擊極端恐怖主義、抗擊傳染性疾病、維護網絡安全合作等。

中美兩國都需要一個繁榮和穩定的亞洲。兩國首先應「求同」,在能達成一致的領域深入合作;然後要「存異」,在雙方無法取得一致的地方,擱置分歧以待進一步討論。

我們都應該支持東盟主導的地區多邊合作機制,消除地區國家對中美交惡、被迫選邊站隊的擔憂。

從中國自身來說,我們的一舉一動也要考慮對周鄰的影響,尤其需要更加主動地對外說明自己,使中國的聲音更加通達,使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意圖和緣由有更加及時和客觀的瞭解。

第四,中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國際角色和責任?中國應該分擔美國的世界責任嗎?

當今世界亂紛紛,局部戰火不斷。烏克蘭問題仍然僵持,中東不斷爆發衝突。在這些問題上,有輿論認為中國缺乏作為甚至迴避責任。

在許多中國人看來,世界上一些矛盾最初的處理方式有問題,結果是越來越棘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停止衝突,達成妥協方案。

中國人普遍認同不干涉內政的理念,因此中國會盡力參與對國際熱點問題的協商,目的是尋求和平解決,但不能成為衝突的一方或者採取激化矛盾的行動。

中國肩負怎樣的全球責任?

首先,作為一個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繁榮增長和保持穩定本身就是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在世界安全問題上,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以及促進阿富汗穩定等方面發揮積極的斡旋作用,參與了許多關乎地區和世界安全的談判。然而,中國並不認為自己擁有凌駕於別國之上的權力。我們的看法是這樣的:如果事態關乎國際和地區安全、發展到需要國際參與的地步,必須首先考慮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意見,並堅持恪守聯合國授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闡述了亞洲安全觀:這是一種積極倡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安全觀。這是中國安全智慧的成果,它與亞洲人的安全理念也是高度契合的。

中國和全球公共產品

同樣重要的是,中國隨著能力的增長,也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產品。例如,自2008年以來,中國海軍先後向海盜肆虐的亞丁灣派出了45艘軍艦進行護航任務。中國海軍幫助的船隻中,有一半是外國船隻。

中國積極參與防災救災、打擊跨國犯罪、維護海上安全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在聯合國維和攤款中,中國目前排在發展中國家之首;在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中國派出的維和人員是最多的。

中國還努力將自身的扶貧經驗分享給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目前,中國醫務人員正在最前沿與致命的埃博拉病毒鬥爭。最近幾周,中國為疫情最嚴重的地區送去了更多的援助和資源。

亞洲是中國國際合作的重點區域。中方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拓展與周鄰國家互聯互通,帶動共同發展。這些倡議將中國的優勢和該地區的需求結合在了一起。

現代絲綢之路不是一種封閉性、排他性的安排。我們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參與進來。

當美國評判中國或其他國家扮演的國際角色時,往往本著一種「跟我來」、「為我做」的態度。這樣難以為中國人民所接受。

另一方面,中國人也需要充分瞭解和領會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新位置,並逐漸適應這個新角色。

中美兩國人民應試著去更好地瞭解和理解彼此的觀點和立場,只有這樣,兩國才能在世界戰略問題上更緊密而有效地協作。

(本評論節選自傅瑩2014年10月14日在亞洲協會對話上的演講。譯者:觀察者網,楊晗軼)

      責任編輯:新道
傅瑩:美挾別國跟他走 中國難接受      [2014-08-06]
傅瑩:中國願護亞洲和平安寧      [2014-06-02]
傅瑩:中越海上主權爭議沒有美國位置      [2014-06-01]
傅瑩痛批安倍 號召亞洲警惕      [2014-05-31]
傅瑩:盼香港實現普選      [2014-03-04]
傅瑩善反問 去年諷日今年駁美      [2014-03-04]
傅瑩:中國和平發展需實力來維護      [2014-03-04]
傅瑩:和平需要實力來維護      [2014-03-04]
傅瑩盼如期順利實現香港普選      [2014-03-04]
傅瑩:內地港人分歧可商量解決      [201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