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2014年12月31日晚23時35分許,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生擁擠踩踏事故。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36人死亡,至少47人受傷,傷者多數是學生。面對市民的大型活動,如何建立完備可靠的公共安全保障機制、靈活高效的公共信息流通機制,這些課題已不容我們再迴避。京華時報刊文對此事作出評論,拷問公安安全制度。全文如下:
如果能夠回到過去,一定有人希望,能重回2014年12月31日的午夜。當新年倒計時還沒有開始,當外灘迎接新年的氣氛還沒那麼熱烈,人們或許不再盲目地渴望攀上一級級台階、站在最好的位置,在最好看的風景和心願裡,度過這一刻;如果有更多警力,如果年輕人能夠早早看到危險,離開那塊狹窄擁擠之地,躲開下一分鐘就要開始的危險。
這樣,這起令人心痛的上海外灘擁擠踩踏事件,就不會發生;36張面孔依舊鮮活生動,47位傷員,就不會在醫院病床上痛苦反側;更不會有家長、老師、城市管理者們的沮喪、焦慮和奔忙。
只可惜,沒有如果。新年第一天,就以如此陰鬱的事故提醒我們,意外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猝不及防,萬劫不復。如果,我們不能抓緊時間,做一些正確、有意義而扎扎實實的謀劃;如果,我們不能在過往的一次次事故中汲取教訓,新年就意味著新瓶裝舊酒,而不會給我們提供某些公共問題的解決方案。
擁擠踩踏事故出現在上海這樣一個一直善於規劃和管理的城市裡,在一個幾乎每逢新年等節日都有燈光秀一類的表演,已成為人們聚會、迎送新年首選地的外灘,多少讓人有些詫異。遺憾的是,這樣的悲劇的確發生了。它以36個生命的猝然離去為代價,提醒我們離科學管理、圓滿謀劃,距離有多遠。
以往,每逢外灘放燈、做活動,上海總會採取局部交通管制等措施,但這一次,卻沒有做這樣的設計。在主管者看來,大約是因為事先出於安全問題的考慮,取消了大規模的燈光秀,將其北移到了外灘源的小場地,憑票入場。可惜的是,人流數量並未跟著計劃走,而是仍舊擁擠在外灘最知名的路口,不廣不闊的陳毅廣場親水平台上。因為那裡有最好的視野,可以將浦東浦西盡收眼底;而浦東新起高樓在燈光變幻中展現的迷人倩景,也足夠吸引。這樣的意外,在某種意義上說,顯然是有慮事未周、信息溝通不暢的嫌疑。
然而,也不能同意某些網民網帖裡那樣的自我否定,發生了引人痛心的公共事故,就動輒與「中國人的素質」「政府」「體制」之類相勾連,或是揣測什麼蓄意、別有用心,實在毫無必要。生命之花凋謝固然可惜,尤其是那樣多的年輕生命消逝,在新年將至的時候,著實令人心疼。但在事實和真相未清之前,一味地指責和情緒偏激,實在也非明智之舉。
其實,在痛苦之外,也有不少人的努力和感動。仔細看看各個媒體採訪到的外灘踩踏事件親歷者們的講述和災禍現場的影像記錄,就會發現,災禍中間,其實有不少可圈可點、可見人性之善的亮色。比如,警察和市民用手拉手方式打造的救護通道,比如市民百姓開著自己的車幫助運送傷員,比如有懂得醫學知識的市民主動幫病人做心肺復甦和人工呼吸。
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以36個生命的離去再次給我們每一個人心頭敲響警鐘。面對市民的大型活動,如何建立完備可靠的公共安全保障機制、靈活高效的公共信息流通機制,遭遇危難的個體以及個體之間怎樣自救和施救,怎樣對造成公共安全事故的管理者問責,這些課題已不容我們再迴避。只有把這些問題落實了,只有在事故中學會成長,那些鮮活的生命,才不是白白逝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