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于敏因保密隱姓埋名30年 曾與鄧稼先對暗號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1-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資料圖

【文匯網訊】「一個現代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於敏

據法制晚報報道,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在《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中提到,「研製氫彈工作主要是於敏做的,方案是於敏提的」。

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於敏」的條目下赫然寫著:「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愛好中國歷史和古典文學

1988年,62歲的於敏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的崗位上正式退了下來。

退休後,他每天早上7點鐘起床,洗漱完畢,先打一打太極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後吃飯。他說,他做的健身操、太極拳,都是野路子,不規範,鍛煉身體活動筋骨罷了。飯畢,看一些科技資料、電視新聞,然後上網看看評論和消息。一上午的時間就這樣打發了。午飯後還要睡一會兒。然後,起來看看報紙和專業的書籍。剩下的時間大多消耗在讀史上了。

於敏雖然是一位大物理學家,但他最大的愛好,竟然是中國歷史、古典文學和京劇。他從小就會背不少古詩詞。退休後,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個小時的時間來讀他喜歡的書。這些書包括《資治通鑒》、《史記》、《漢書》、《三國誌》、《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隔三岔五地,他還會去看上一次打小就愛看的京劇。他說,年輕時最愛看《三國》,年老了最愛看《紅樓》。

由於學習和工作的繁忙,多年來於敏一天只休息6個小時左右。數十年來,於敏是靠古詩詞的安眠來完成這6個小時的睡眠的。

年輕時關心國事參加遊行

少時,於敏家境貧寒,受同窗父親的資助才得以繼續攻讀大學。到了北京大學,於敏如饑似渴地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在學校,他很少參加娛樂活動。夏天的傍晚,同學們在外乘涼,他則在樹蔭下讀書不輟;冬天,同學們在宿舍裡打牌、聊天,他披件舊大衣依然在旁邊安靜地看書。於是,同學們送給他一個雅號——「老夫子」。

但是,於敏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酸腐「夫子」,而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進步青年。當時國民黨政治腐敗,民怨沸騰,北大經常鬧學潮,於敏在學習的同時十分關心國事,常常與大家一起上街遊行示威。

1947年,美國大兵強姦中國女大學生,激起全社會的不滿,學生組織遊行示威。那次,於敏因有事耽擱去晚了,趕緊向同學借了一輛自行車,抄小胡同去追遊行隊伍。不料,一進胡同,就被兩個人給攔住了,問是哪個學校的。他想,如果說是北大的,他們肯定不會放他走。於是,他靈機一動,說是中國大學的。當時中國大學國民黨勢力比較強,學生一般不敢參加遊行示威。騙過了他們,於敏追上了隊伍,慷慨激昂地往前衝時,連眼鏡都被擠掉了。對於敏這樣的窮學生來說,湊錢再配一副新的,是多麼艱辛。為此,於敏心痛了很長時間。

「打松鼠」:與鄧稼先的暗號

1965年,正是我國氫彈研究的突破期。於敏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後,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於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裡去。」

第二天,鄧稼先就趕到了上海。一到嘉定,就鑽進計算機房,聽取了於敏等人的匯報,並與他們討論分析,興奮的像個大孩子頭兒。經過長時間的深入討論和推敲,終於使整個理論設計日趨完善。

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於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69年初,因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於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台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

熱試驗前,當於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於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慮到於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已轉移到西南山區備戰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於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於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

由於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於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後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於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二十多年前 連「於敏」名字都是絕密

於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今屬天津市)。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於普通百姓家庭。於敏7歲時開始在蘆台鎮上小學,中學先後就讀於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

1944年,18歲的於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他轉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並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

1949年於敏本科畢業,考取了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任助教。在張宗遂、胡寧教授的指導下,1951年於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畢業後,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這個所1950年才成立,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於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於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於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

1967年6月17日,氫彈爆炸成功,爆炸當量達到330萬噸。試驗場上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參試人員個個激動萬分。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人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創造了研製氫彈的世界紀錄!

20多年前,連於敏這個名字都是絕密,他隱姓埋名30年,直到1988年,於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於當時的解密程度有限,許多史實還沒有公開。

很多人稱呼於敏為「中國氫彈之父」。對於這樣的稱呼,於敏極力反對,他常常對身邊工作的人說:「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須精誠團結,密切合作。」

實在追問之下,他只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氫彈的理論設計中,我是學術領導人之一。」

計算機不如

於敏口算快

於敏思維敏捷是在求學時就表現出來的。有一次,近世代數考試,張禾瑞先生出的題目很難,數學系學習最好的學生只得了60分,唯獨選修的學物理的於敏得了100分。

他的學生藍可也告訴記者,於敏講課或做報告時,很少看講稿,經常是不假思索地便可以寫出一黑板所需要引用的公式。有時需要算一個結果,手持計算機竟還不如於敏口算來得快。

對工作心無旁騖的大科學家,對生活就有點「不上心」了,竟有迷路的時候。一次,他去駐地外,回來的時候怎麼也找不到路了,結果繞了很遠的路,才總算回來。還有一次,一直忙於工作的他,發現妻子操勞家務甚是辛苦,於是破天荒地主動要求做家務,要幫妻子洗衣服。他的任務就是往洗衣機裡加水,嘴裡還計數:一盆、兩盆、三盆……他幹得非常起勁,卻也納悶,只是水加進去,卻不見水增加。妻子發現後過來檢查,才發現他沒有關排水閥,做了半天「無用功」。要知道,在工作時,於敏可是一點失誤都不允許發生的。

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於敏記憶力稍遜從前,當學生安慰他時,他還幽默地說:「我現在是『硬件』老了,『軟件』不老!」

      責任編輯:賀頓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5-01-09]
一圖解讀中國「氫彈之父」      [2015-01-09]
華留學生倫敦遇襲被砍12刀      [2015-01-09]
2015上海車展主辦方確認將「取消車模展示」      [2015-01-09]
于敏因保密隱姓埋名30年 曾與鄧稼先對暗號      [2015-01-09]
林森浩二審後寫家書:兄妹多讀書      [2015-01-09]
日籍男老師性侵兩男童獲判14年      [2015-01-09]
發改委回應7萬億基建:總投資無法統計      [2015-01-09]
解放軍成立教育整改領導小組 總政主任執掌      [2015-01-09]
交通部:「專車」是創新 禁私車參與      [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