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從北京看巴黎:反恐也可以很溫柔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1-13]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鳳凰評論報道,對恐怖分子而言,和充滿火藥味的武裝準備及對抗演說相比,街頭示威似乎顯得"過於溫柔",但法國,乃至西方社會正是用這種方式,將人性的光輝表達無疑,也向全世界傳達了反恐的堅定態度和決心。

法國《查理週刊》遇襲引發了全球的極大關注,40多國政要手挽手走過巴黎共和廣場更是讓人震撼。就連萬里之外的北京也能感受到彼時400萬人的熱血沸騰。特別是一張默克爾靠著奧朗德肩頭的照片,讓我凝視良久--從看似溫柔的畫面中,我讀出的卻是堅強。

在我看來,反恐也可以表現得很溫柔,但卻需要有一個堅強的內核。

恐怖主義有兩種,一種是長期生活在極端主義環境中,受影響被教化的純粹極端主義者。他們幾乎無可救藥,思想已經浸淫了死後天堂有72名處女等他們的虛幻。這是傳統的恐怖主義。另一種現代恐怖主義更多的出現在世俗環境中,但受特定教育或者特殊事件誘導而作案。

針對前一種恐怖主義,與他們的鬥爭或許可以被稱為文明的衝突,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反恐戰。而後一種則並非文明的衝突這麼複雜。如今很多恐怖主義越來越具有"內生性",某一國的政策缺陷、管理失措;某一件事的泛化傳播、過度解讀,都可能成為恐怖襲擊的導火索。襲擊者所要達到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消滅"異端",製造恐慌,讓"異端"不敢再現,讓恐慌植根於人們的心靈最深處,以此求得一種變異的認同,包括身份與信仰。

換句話說,文明社會內部出現的恐怖主義及其所帶來的最大威脅,就是用暴力打碎既有的價值觀:什麼人倫、什麼溫情、什麼法律、什麼規則,在極端教條下通通不值一提。為了實現"崇高的理想",它們只能灰飛煙滅。就如同《查理週刊》遇襲案一樣,無辜的編輯在恐怖分子眼裡也成為應然的犧牲品;猶太商店裡的老太太也是天譴的陪葬者;同情他們的人就是恐怖分子下一個威脅的目標……由此可見,恐怖襲擊的衝擊波所帶來的秩序的坍塌、文明的不張、強權的橫行,是比一兩次恐怖襲擊還要可怕得多的事。

面對這種局面,重建社會對人倫與溫情的依附、對法律與規則的信心,避免恐怖襲擊帶來的族群撕裂與心理陰影,其實是現代社會反恐活動中最應照顧到的一部分,而不是單純依靠以暴制暴的對抗與傾國之力的絞殺。

在極短的時間內,巴黎匯聚了40多國政要。他們有的來自歐洲、有的來自中東;有的信仰伊斯蘭教,有的崇拜上帝,不同膚色、種族和信仰的他們,代表的是整個世界。他們手挽手上街抗議,用最基礎的手段表達了人類最基本的訴求,那就是對暴力的控訴、對自由權的推崇--不能小覷團結、友愛與溫情的力量,它足以震懾恐怖主義,更容易彌合新生的傷痕。

對恐怖分子而言,和充滿火藥味的武裝準備及對抗演說相比,街頭示威似乎顯得"過於溫柔",但法國,乃至西方社會正是用這種方式,將人性的光輝表達無疑,給予法國人恢復秩序與信心的勇氣和力量,同時也向全世界傳達了反恐的堅定態度和決心。

全世界確實感受到了法國人的溫柔與堅強,並用同樣的方式,抗議著恐怖主義的殘酷。在倫敦、在耶路撒冷、在多倫多都有紀念活動;不久之後美國還要舉行全球反恐大會,對"內生性"恐怖主義進行研判與應對。

在法國反恐大遊行的前一晚,我參加了北京外國記者俱樂部組織的一場紀念活動。現場雖然吵鬧,但數百參會者盡力表達了對遇難者的哀悼與追思。這是印象中,中國人可以少有參與的、與紀念巴黎恐襲案有關的活動。雖然中國沒有派出高級官員到法國,一同參與40多國政要的大遊行,但最高層就恐怖主義襲擊向法國發電慰問也提醒人們,中國在反恐大棋局中的應有角色。

國際關係就如同人際關係,相處的融洽與否不只在於拜問和走訪,也不能僅關注於利益的交換,而在於交心。40多國政要現身巴黎,與法國人"同呼吸、共命運",從某種意義上,這是恐怖主義的失敗,更是法國的成功。(劉剛)

      責任編輯:王爽
調查查理遇襲案警察自殺身亡      [2015-01-13]
巴黎查理周刊公佈最新一期封面      [2015-01-13]
奧巴馬缺席巴黎遊行挨批 克里將赴法補救      [2015-01-13]
巴黎恐襲嫌犯女伴過境土耳其錄像曝光      [2015-01-13]
中方回應是否派代表參加巴黎反恐遊行      [2015-01-12]
法國多個城市支持巴黎反恐遊行      [2015-01-12]
巴黎舉行反恐大遊行 默克爾卡梅倫參加      [2015-01-12]
法德英三國領導人已結束遊行      [2015-01-12]
巴黎百萬人大遊行宣示反恐 40多國政要參加      [2015-01-11]
德國警方拘兩疑犯涉與報社縱火案有關      [20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