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張曉明談怎樣認識香港與內地經濟關係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3-07]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聯辦網站3月7日報道,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香港代表團討論時發言稱,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可以概括為「三個最」,第一個「最」是香港發展的最大優勢就是有內地作為靠山;第二個「最」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戰略方向是與內地加強合作;第三個「最」是香港將會在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繼續長期發揮最特殊的補益作用。發言全文如下:

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是一份求真務實、催人奮進的報告,我完全贊同。

今年的報告關於港澳部分的表述,提到要「加強內地與港澳各領域交流合作,繼續發揮香港、澳門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這句話的內涵是比較豐富的,反映出中央政府始終是把港澳的發展放在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中來謀劃和佈局的;反映出中央政府不僅高度肯定港澳對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而且高度重視港澳未來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還反映出中央重視加強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著力支持港澳提升自身競爭力。這幾天張德江委員長在參加政協港澳委員聯組會議和人大香港、澳門代表團座談時,也多次表示希望港澳聚焦發展,借助國家發展大勢積極謀劃長遠發展,強調歸根到底還是要「靠發展、靠法治、靠同舟共濟」。這些都表明,從中央政府來說,對港澳仍然是高看一眼、厚愛有加的。中央政府支持港澳繁榮發展的積極態度和政策取向沒有變,也不會變。

我今天想重點談談的問題是,應當怎樣看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這也是正確認識香港與國家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去年「佔中」事件的發生,還是近期出現的針對內地居民「個人游」的激進活動,都促使我們不僅要從政治層面而且要從經濟層面深入思考香港與國家主體也就是內地的關係問題。把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問題看清楚、想明白了,才能更好地把握香港發展的大方向大戰略,也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抓住機遇,順勢而上,借力而為,從而提升香港自身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像《紅樓夢》裡所描述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我想談的看法可以概括為「三個看清」或「三個最」。

第一個應該看清的是,香港發展的最大優勢就是有內地作為靠山。

大家知道,這句話是李嘉誠先生10天前剛講出來的。他在公司業績報告會上面對記者關於限制「個人游」等問題的提問時,回應說:「香港是一個好地方,因本港最大的『著數』就是有內地作為靠山。」我想,李先生作為一位閱歷豐富、具有國際視野的商界翹楚,不應該有人懷疑他的這句話是發自內心的實在話。「靠山」這個詞很通俗,把它放在形容兩地經濟關係的特定語境裡,可以至少演繹出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內地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強大依托。香港地域狹小,自然資源稀缺,從百多年前的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靠的是什麼?有人會說,靠的是高度自由開放的經濟制度,靠的是優良的法治環境,靠的是先進的管理理念,靠的是廣泛的國際聯繫,等等。這些點得都沒有錯。香港是一個國際性城市,賺的是全世界的錢。但是,除了這些因素,客觀理性地分析,對香港經濟繁榮發展起根本性支撐作用的是內地因素,內地龐大的實體經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最大依托。

從下一組數字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2014年香港與內地貨物貿易總額達39660億港元,占香港對外貿易總額的50.3%,其中香港出口和轉口內地貨物總額達19790億港元,占香港整體貨物出口總額的53.9%。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截至2013年,內地在香港直接投資存量達33416億港元,占香港外來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31.9%。2014年內地在香港上市企業共有876家,佔上市公司總數的50%,占香港股市全部集資額的74%。香港還是國際旅遊中心之一。2014年,內地訪港旅客達4725萬人次,佔全部訪港旅客的77.7%,為香港帶來數以千億港元的經濟收益。香港的服務業佔到GDP的93%,如果沒有內地蓬勃發展的生產製造業和廣闊的市場作為根基,香港的服務業怎麼可能枝繁葉茂、花開不敗?

內地對香港經濟的支撐作用還體現在長期以來中央政府和有關地方對香港食品、農副產品、水、電、氣等基本生活物資的供應上,從而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產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麵粉都由內地供應。在座的代表可能大多數都還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香港流行一個詞,叫「制水」,意思就是「限時供水」。這已成為一代人的苦澀記憶。1960年,香港遭遇大旱,一年間「河塘干、田園裂」,水塘庫存水僅夠供全港350萬市民飲用43天。建築進度減低40%,工業損失過億,20多萬人逃離家園。我聽一些香港老朋友講,當時由於缺水,每天供水4小時,甚至有一段時間每四天才供水一次。喝水、洗澡、洗衣都成了問題。在街頭常常能看到全家人提著水桶輪流排隊取水的場景。因為輪候爭水,街坊反目,甚至鬧上法庭的事情都有。當時香港中華總商會、港九工會聯合會等香港各界的信函如雪花般湧向北京求援。1963年,經周恩來總理特批,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引東江水濟香港同胞」,後來用了11個月建成東深供水工程,從1965年3月1日起開始向香港供水,從此改變了香港長期缺水的歷史。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當時這個工程是鑿山劈嶺、架管搭橋將位於東莞水源地的水位提高了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而進入深圳水庫,再經過3.5公里長的輸水涵管輸入香港的。後來又進行了3次擴建和一次大規模改造。50多年來,這項工程已成為香港的生命線,每年輸水占香港所耗淡水近八成,累計對香港供水223.48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個半洞庭湖的水量。有人說,正是因為有了東深供水工程,才使香港經濟獲得快速騰飛的最重要補給,並得以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

也有的人說,東江水是香港花錢買的。但這裡不只是一個可以用錢算賬的問題。在長達50多年時間裡,東江水沿途有深圳、東莞等城市工業突飛猛進,有河源、惠州等地渴望發展,但大家都千方百計保護著一江清水向港流。沿江當地政府沿著水庫修築十幾公里的防護林,對庫區實行全封閉管理,武警邊防官兵組建30多年來一天兩次巡邏,有關部門每天對供港水質進行檢測。50多年來,這條生命之水的水質一直穩定保持在優於國家二級水源標準以上。可以說,東深供水見證了祖國人民與香港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也是祖國內地與香港經濟臍帶般連接關係的生動例證。

第二層意思,內地是香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大家知道,香港經濟的兩次歷史性轉型,都是內地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禁運和封鎖,使得香港經濟原先賴以支撐的轉口貿易出現大幅下跌,航運、金融、保險、倉儲、港口等行業和企業紛紛倒閉,迫使香港商人從轉口貿易之外另尋出路;另一方面,內地接連發生政治運動,又使得大量的人才、資金和技術不斷流入香港。正是依托內地大量流入的廉價勞動力、資金和技術,香港才在50年代到70年代近20年的時間裡,面向西方市場發展起了以紡織、成衣、電子、玩具等輕工製造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從以轉口貿易為主向以工業化為主的第一次經濟轉型。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走上工業化道路比台灣提早了6、7年,比韓國和新加坡提早了近10年。另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內地結束「文革」,實行改革開放新國策。這一時期的香港經濟,本來受70年代國際石油危機的衝擊,已陷入蕭條,是內地改革開放的春風,又使其重新煥發出生機。內地廉價的土地、充裕的勞動力、優惠的稅收政策,吸引大批港商將製造業轉移到內地。香港製造業北上遷移,既提升了香港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又為服務業發展騰出了空間。此後,服務業占香港GDP的比重逐年提升,促成了香港經濟從以製造業為主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二次轉型。可以說,當內地處於封閉狀態的時候,香港作為內地經濟連接外部世界的最主要通道,坐收漏斗之利;當內地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香港又充分發揮其窗口和橋樑作用,左右逢源,近水樓台先得月。

第三層意思,內地是香港經濟抵禦外來風險的堅強後盾。遠的不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大家都經歷過,這三次危機給香港經濟帶來的衝擊烈度在香港歷史上是少有的。香港為什麼能在不長的時間內轉危為安,其中原因我想大家都不難找到答案,在此無需多說。

所以,講香港最大的優勢是有祖國內地作為「靠山」,講的是一個事實。也無怪乎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先生在談到新加坡與香港的情況比較時曾笑稱:羨慕香港緊靠中國內地的地理位置,時刻都想新加坡和香港能調換位置。

第二個應當看清的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戰略方向是與內地加強合作。

這是我上個月在中聯辦新春酒會上致辭時講的。這句話講的是一個基本判斷,就是香港與內地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是大勢所趨、必然選擇。香港經濟發展戰略說一千、道一萬,都應當把與內地的經濟合作擺在優先位置。

第一,世界經濟格局已經並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內地正成為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增長極。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的有關講話都對國際和中國經濟形勢作了深刻分析。我注意到英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馬丁·雅克最近的有關評論。他說:「現在中國的發展已經達到這樣一種階段,即以購買力平價來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儘管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仍然是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到4倍。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目前也許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而這也是我們談論『中國世紀』的原因。有預測表明中國的發展趨勢仍將持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預測,到2019年前後,中國經濟規模將比美國經濟高出20%。」他還說:「總體上說,西方人更傾向於談論中國存在的各種問題;然而,西方也時不時地意識到,中國正在迅速發展,變得越來越強大。」「在金融危機之前,西方的基本看法是,中國的發展早晚會走向終結,因為中國的體制不可持續,在政治脆弱的情況下,中國的政治精英將無法守住局面。我認為這種看法也是錯的。現在世界上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是真實存在的,中國的熱度、中國的轉型仍將持續。」 馬丁·雅克先生的這番話值得我們玩味。

最近,我在網上還看到一篇《福布斯》雜誌刊登的介紹內地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文章。文章說,一直以來,世界上很多人只知道中國以「世界工廠」聞名於世,知道中國製造了世界上90%的個人電腦、80%的空調、74%的太陽能電池以及70%的手機,卻不知道中國有八大產業在推動創新方面領先於世界同行。這八大產業分別是指微支付、電子商務、物流、在線理財產品、智能手機、高鐵、水利發電以及DNA基因測序。大家可能也都關注到與香港毗鄰的深圳這些年來在高新科技和產業創新方面突飛猛進、成就斐然、舉世矚目。現在名列全球前三位的通訊設備供應商為華為、愛立信、中興,深圳佔了兩家。深圳的騰訊公司也是世界頂尖級的互聯網企業。華大基因公司作為近幾年快速崛起的生物科學公司,也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前50強企業之一。這些例子讓我們對國家的發展形勢增強信心。建議將來全國人大辦公廳組織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視察,或安排立法會議員到內地考察時,重點去看看深圳的一些創新企業。

第二,當前香港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突破瓶頸、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動力還是在內地。近年來經常有朋友向我談到當前香港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認為香港經濟發展緩慢,與以前和周邊地區比都不如;二是外部需求疲弱,歐美的生意難做了,而新興市場國家的市場需求也起伏不定;三是要素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商舖成本、資金成本都在上升;四是產業結構單一,金融、貿易物流、旅遊和工商專業服務四大支柱產業占比過高,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發展緩慢,新的增長動力沒有形成;五是創業很難。換一句話說,當前香港經濟發展遇到了僅靠自身難以克服的問題。

在找準問題後,關鍵是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感到香港克服困難、突破瓶頸的主要出路還是在內地。一是內地可為香港提供廣闊的內銷市場。13億人口的龐大消費需求,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巨大投資需求,發展高端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戰略性產業帶來的產業發展需求等等,都為香港產品研發、設計和內銷提供了巨大空間。二是內地可為香港提供成本相對較低的經濟要素。雖然近年來內地要素成本有所上升,但與香港比、與發達國家比,內地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其他生產生活資料成本仍然較低。特別是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還相對落後,各種要素成本還相對便宜,對香港投資仍具有吸引力。三是內地全面深化改革釋放出巨大的制度紅利。香港目前已是內地深化金融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成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今後隨著內地金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隨著內地國企改革、財稅體制、市場體系以及其他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香港投資者還可以更多地分享改革紅利。四是內地可為香港年輕人提供創新、創業、發展的機遇和平台。目前香港已有不少年輕人到內地求學工作,創業發展,他們中的佼佼者甚至已功成名就。

這裡我給大家講講深圳大疆公司的故事。大疆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企業。第一個了不起,是這家不起眼的企業竟能生產無人機,而且產品遠銷歐美國家和地區,已成為全球頂尖無人機飛行平台製造商;第二個了不起,是這家企業的老總竟是一個30歲剛出頭的年輕人,而且是靠自力更生、白手創業起家。後來我還知道,這家企業的老總名字叫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由於大疆公司成長極快,尚未上市,金融界人士估計其市值將超過1000億。我在想,大疆公司的故事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年輕人創業成功的故事,它也是一個對香港經濟發展方向、對香港年輕人發展出路具有啟示意義的故事。

第三個應該看清的是,香港將會在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繼續長期發揮最特殊的補益作用。

這是這次《政府工作報告》釋放的一個重要信息。這句話講的是香港對於內地經濟的反作用力。這裡的反作用力與作用力雖然不是一個等量級,但勝在有其特殊性。可以預見,即使深圳、廣州以及更多的內地城市將來的經濟總量會趕超香港,但香港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特殊地位、對國家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特殊作用,仍將是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取代的。這首先是因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將長期實行與內地不同的社會制度,包括經濟政策和制度的差異性將長期存在。二是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地位是長期形成的,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仍在起作用。三是香港在營商環境方面仍具有許多優勢,包括法治成熟、經濟高度自由開放、基礎設施完善、金融體系穩健、專業服務發達、政府廉潔高效、社會管理先進、低稅制等。四是國際化程度高,跨國公司總部雲集,國際商業網絡發達,語言交流上也有優勢。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增強憂患意識,另一方面也要自信自強。香港的優勢仍然很多,軟實力不小,這是內地城市短期內難以超越的。

現在,香港特區政府和各界人士都比較關注香港參與國家 「十三五」規劃編製的問題。怎麼做好香港參與「十三五」規劃這篇大文章,大家還可以深入思考、獻計獻策。我覺得在以下6個方面都可以找到香港現有優勢和國家發展戰略的結合點:一是兩地金融服務業深度合作,將香港金融發展納入國家金融發展整體戰略,面向全球鞏固香港作為全球財富管理中心、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全球集資籌資中心地位。李引泉代表昨天的發言中提出了用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離岸人民幣中心為國家有關戰略實施服務的4點建議,很有見地。二是香港貿易航運業創新發展,根據內地進出口結構性變化適時轉變角色,深化兩地貿易航運業分工合作,大力發展高增值航運服務業。三是香港發揮好市場經濟制度優勢,依靠市場力量選擇和發展產業,不斷鞏固傳統優勢,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香港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支持香港在國家「引進來、走出去」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利用好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三大合作平台,在構建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中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根據香港發展和與內地互聯互通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香港聯結內地的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第三條跑道擴建、信息網絡設施等建設的支持力度,夯實香港發展基礎。六是香港與珠三角城市共同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加大兩地在城市基建、城市管理、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合作力度,共同建設珠三角一小時優質生活圈。

總之,香港同胞只要找準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定位,把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好,特別是與內地結合好,就一定能夠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進步。

正確認識和處理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還需要兩地民眾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保持良好的心態。隨著兩地各領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難免出現一些偶發的、個體性的摩擦,兩地居民都應該理性對待和處理,避免說氣話、做傷感情的事。比如,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的政策,大家都知道是怎麼來的。本來這是在2003年「非典」肆虐後香港經濟出現比較嚴重困難的情況下,中央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和有關業界的請求作為「挺港」措施推出來的。十多年來,這個政策對提振香港經濟、擴大就業以及兩地交流的貢獻度很大。「個人游」政策實施的情況總體也是好的。目前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水貨客」問題,特別是歲末年初這段時間內地旅客集中赴港採購年貨與「水貨客」活躍交織,導致新界北區一些市鎮居民的生活環境受到影響。我也曾經到上水、元朗、屯門等地作過實地觀察,看到提著大包小包的「水貨客」佔據了一些馬路和公共空間,甚至進入一些公共屋村內,造成干擾,也導致交通擁堵。對這方面的問題確實要予以重視,並積極回應居民的訴求,妥善加以處理。但是,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不應把問題誇大化。據我們瞭解,「水貨客」中有近6成是香港居民,深圳戶籍居民持「一簽多行」證件的「水貨客」只佔4成左右。而且情況也在變化,今年春節黃金周內地訪港旅客總人數和消費首次出現雙降,不能因為「水貨客」的問題而質疑或否定整個「個人游」政策。二是不應把問題政治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大肆渲染有關問題,意在挑撥兩地矛盾,助長本土意識,並影響將來的選情。三是更不應任由有關活動激進化、暴力化。極少數激進分子借口反「水貨客」,圍攻、辱罵內地遊客,蓄意製造事端,挑戰了法律底線,應當依法予以懲處。對「水貨客」的管控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兩地政府協商,包括採取對部分政策作出適當調整來解決。張德江委員長日前在與港澳政協委員座談時明確表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現在,梁振英特首已向中央提出了有關調整建議,國務院港澳辦正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落實有關具體方案。也有人提出在邊境地區建設面向內地居民的商貿城等建議,值得研究。從長遠來說,香港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與旅遊相關的配套設施,提升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不然,影響了內地居民訪港意欲,與世界各地對中國遊客都大開方便之門的情況反差太大,對香港也可能是得不償失。

總之,我今天講的中心意思是,要用全面的、客觀的、發展的眼光看待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要看到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香港的經濟與內地緊密相連、密不可分,香港的發展離不開內地,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亦復如此。這是其一。還要看到香港經濟之於內地,不是單一的依賴關係,而是有其特殊地位、功能和作用,與內地的經濟發展有互補性。香港不僅在過去能夠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今後仍然可以發揮特殊作用。這是其二。更要看清,香港要在激烈的國際和地區經濟競爭中不甘落後,在鞏固原有地位的同時增創新優勢,必須「北望神州」,順應大勢,善借東風。當全世界都看好中國,都期待搭乘中國這趟快車,都在熱情地加強與中國在有關領域的交流合作的時候,香港沒有理由變成旁觀者或落伍者。

以上看法和考慮不是很成熟,有講得不對或不當的地方,希望大家不吝指正。

      責任編輯:Joshua
張曉明:「港獨」注定失敗      [2015-02-14]
張曉明新春酒會致辭全文:乘風破浪 揚帆遠航      [2015-02-05]
張曉明中聯辦新春酒會上致辭要點      [2015-02-05]
張曉明:維護中央管治權 不容散布「港獨」      [2015-02-05]
張曉明:不許借高度自治散佈「港獨」      [2015-02-05]
張曉明談怎樣認識香港與內地經濟關係      [2015-03-07]
陳仲尼:希望加大文明旅遊執法力度      [2015-03-07]
王夢恕:地鐵規劃運營需借港經驗      [2015-03-07]
港主流民意支持依法落實2017年普選      [2015-03-07]
政改咨詢結束 港各界支持落實普選      [201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