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快報報道,中國EMBA已發展13個年頭,從盛極一時到退學如潮,正負評價不斷,未來商學院、EMBA何去何從?昨日,來自人大、復旦、華工等10多所名校的商學院負責人齊聚中山大學,分享和探討EMBA的前期、現狀和未來。新快報記者從論壇上瞭解到,專家稱,過去一年,整個EMBA業績可能下滑了1/3左右,未來5年裡,EMBA或將重新洗牌。
現狀
限讀令衝擊EMBA招生下滑
國企中層阿振(化名)兩年來都在計劃著報讀EMBA,「單位也比較支持我們去學習,讀完後再報銷部分費用」。不過,去年的「嚴禁領導幹部(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參加高收費的培訓項目和各類名為學習提高、實為交友聯誼的培訓項目,已參加的要立即退出」禁令(下稱「限讀令」)出台後,阿振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我們的企業是盈利企業,不會用納稅人的錢。雖然我的同事依然在讀,但不知道最後的報銷是否會受到政策影響,我想再看看。」
另一名在國企工作的科級幹部表示,國家「限讀令」出台後,他咨詢過相關商學院,「他們說所謂的領導人員,最低包括科員在內都是」,如此一來,2名有意報讀的同事打消了念頭。
「MBA、EMBA、EDP」向來都是商學院較為關注的三個項目。昨日論壇上,來自人大、復旦、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東北財經大學商學院的分管領導都表示,近年來,各校的EMBA項目的招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去年中央的「限讀令」,讓各院EMBA的招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人大商學院院長毛基業表示,EMBA項目是商學院最高端的項目,也是最受矚目的項目,對財務影響是非常大的,也確實是很重要的。「過去一年,沒有官方數字,我個人判斷我們整個EMBA業績下滑了1/3左右。」他認為,或多或少規模收縮是不可避免的,什麼時候再上去,再超過2003年的歷史極致,可能有一段時間。「如果這是一個常態的話,未來我感覺會是一個大EDP、小EMBA的新常態。」
個案
南大EMBA招生銳減四成多
論壇上,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韓順平表示,他們的EMBA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韓順平介紹,南大的EMBA生源主要在江蘇,「80%在以南京周邊約200-300公里範圍內,雖然說有大量的民營企業,但其中有不少到了上海那邊去了。所以南大主要的生源還是國營企業。」因此,南大跟長期合作的國營企業簽訂戰略協議,「每個班你給我派多少人,這一下就(佔了)40%」。
這樣的情況下,南大前幾年EMBA的日子很好過,一年200人,4個班。「我經常做的事情是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然後帶著遊學。去年有些還參加了EMBA挑戰賽。」
去年國家頒布「限讀令」後,該校國企方面40%的生源便成了「0」。此外,因不知道是否會受政策影響,很多單位推薦到學校的學員,也不敢前去就讀了。
國企學員少了富二代多了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志宏介紹,國家在最初創辦EMBA項目時,就是因國企需要大量人才管理的培訓,但企業裡有些有經驗的人又考不過MBA聯考。多年來,EMBA學員大多來自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和相當一部分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
但近年來,他們發現,國企裡來讀EMBA的人已很少了。當初的生源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這幾年讀EMBA的新興行業慢慢多起來了,像金融、IT,還有富二代等」。
「男人去讀是為了找關係,女人去讀是為了嫁個金龜婿。」這樣的說法的出現及佐證,成了很多人詬病EMBA的理由。
為何EMBA受熱捧?昨日與會的各名校EMBA負責人坦言,90%以上的需求是這三方面:學知識、拿學位、交朋友。EMBA的生源中,有的官員是真正想學知識做成績,也有不少人是為了個人陞官發財而去「交朋友」;此外,還有很大一批是企業家、高管,他們沒有碩士學位;也因缺乏理論知識等,需要到學校重新補課。毛基業說,隨著知識層面來源多樣化,學費的逐年上升,來交朋友的需求下降了。
「EMBA發展瓶頸其實早在兩年多就已經出現了!」各院長認為,EMBA生源減少,與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密不可分。「限讀令」只是加速了EMBA的轉型。
在專家們看來,在國際上,如北美的商學院裡,EMBA只是一個小眾項目,最多的是MBA,還有EDP。未來會是一個大EDP、小EMBA的新常態。
未來
轉做特色精品扶持小微企業
論壇上,多名與會人士認為,EMBA潛在的生源是很多的。只是,未來要解決中國EMBA發展歷史短而快帶來的同質化、課程「老化」及生源選擇等問題,做更多符合生源定位的特色精品課程,才有更大的發展。
據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李志宏副院長觀察,現在的學員對知識應用的實踐性要求越來越高;對創新創業的需求增加;關注互聯網,特別是傳統行業的變革等。這使得每一門課都需要變革,整個課程需要更新換代。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甘犁表示,管理學院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應該將海外的研究方式跟中國的問題實實在在結合起來,花時間做成中國自己的數據庫。他認為,商學院不該成為大企業家們的club。未來,商學院應該轉向為真正需要服務的小微企業主服務。收費不會高,為他們量身做培訓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