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央視網報道,海南省臨高縣是個國家級貧困縣,直到現在,國家每年還要撥給這個縣高達數千萬的扶貧資金。照理說,這樣的地區,應該精打細算,要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可是最近,卻有觀眾反映,臨高正在建設一個大項目,花了好大一筆錢。可這個項目的價值和效益,卻讓好多人看不清楚、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臨高縣是個農業大縣,由於全縣不少鄉村尚未脫貧致富,所以至今每年都要接受國家扶貧資金數千萬元。和三亞海口以及博鰲等地相比,臨高縣是個財政資金緊張的地方。然而最近,臨高人發現,縣城邊上突然豎起一排高大的建築群。這些建築物不是樓,不是房,而是一排1.7公里長的牌坊群。由石材建造的牌坊群佔據了街道的一面。這麼多牌坊是誰建的呢?
臨高縣副縣長李波告訴記者:「一方面這個項目是先通過政府常務會審議,然後經過縣委常委會決定以後,提交了我們的黨代會,黨代會和人大的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就是決定要做這個項目。」
牌坊是我國的特色建築文化之一。在過去,建牌坊是為了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的。臨高縣的領導們,為什麼拿定主意,非要蓋這個牌坊群呢?李波表示:「首先牌坊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個,臨高有兩種文化在民間是非常有基礎的,一個就是雲聯文化,第二個就是書法。牌坊因為能夠把雲聯和書法作為一個共同載體,就提出用牌坊這種傳統的樣式,來體現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展現臨高本地的這種文化底蘊。」
就這樣,從決策到開工,不到兩年時間,1.7公里長的87座牌坊迅速地建成,成為臨高縣的一個獨特的人造景觀。牌坊群除了數量上在中國境內首屈一指,個別牌坊的個頭也能獨佔鰲頭。其中最大的一座牌坊,高度達到37.7米,上面群龍環繞,氣派十足。
在臨高縣的規劃書裡記者看到,臨高縣有決心把這個牌坊群建成世界一流的牌坊群,並且由此來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現在看來,牌坊的數量有了,高度有了,申請個世界紀錄應該也不難。問題是,在參觀牌坊群時,稍微有點歷史和文化知識的人,總覺得哪裡有些彆扭。
一位居民表示:「一模一樣,藝術上可以說是很重複。」經此一說,記者發現,雖然牌坊有87座,但是牌坊的式樣也就區區那麼幾種,而且,牌坊的細節似乎也經不起推敲。有居民說:「不是內行,但是我以普通人來看雕工差一點,很粗糙。」
不僅如此,說是繼承傳統,可是這牌坊擺放的方式和古人大不同。全國各地建於古代的牌坊群,都橫跨道路,看起來如同層層門樓,而臨高的這些牌坊都建在街道的一邊,一字排開,看上去怪怪的。
當地居民表示:「這個很陰沉的,原來叫全縣幹部職工來搞太極拳,那些人不敢來,說這裡東西不吉利,把它搬回街上面搞了。」
也許是這個原因,來牌坊參觀的遊客並不多。記者在牌坊拍攝用時兩天,見到的遊客沒有超過10人。遊客來到牌坊群,更願意欣賞牌坊上的楹聯賀和書法。然而,不少人都在牌坊群裡最大的牌坊下面犯了難,因為,這個大牌坊左手牌坊上是「春風大雅」,右手這個牌坊上4個漢字寫的是什麼引起了爭議:「秋冬文孝還是文章,看不清楚。」由於得知這4個大字是一個領導題寫的,因此,更多的人加入討論,有的說是「秋秀文章」,有的說是「秋冬文象」。
總共4個字的題字,一眨眼已經有了三種說法。記者查了查歷史典故,發現清代大文人鄧石如的一幅楹聯有「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字句,因此,結合左手牌坊的「春風大雅」,這右手的4個字恐怕應該是「秋水文章」。只不過,秋水文章4個字,水字和文字用了草書,其他兩個字用行書。這樣獨創的書法,讓眾人犯了難。
在臨高的牌坊群裡,領導的題字還不僅這一幅。領導題字,除了書法藝術上的爭議,另外的風險也已經發生。有居民告訴記者:「有些領導題那個字現在坐牢了,也有的」、「你坐牢了,能教育子孫後代嗎,不可能的,起反作用的。」
除了領導的題字,眾多牌坊上的楹聯,內容天南海北,五花八門,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並沒有彰顯臨高的特色楹聯文化。一位書法家表示:「沒有我們臨高的特色。我們原先設計邀請全國各個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來寫的,大部分也是出於他們的手裡面,只不過沒有同一個內容給他們搞,他們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了,這東西都沒有臨高特色。我說這個公園沒有靈魂,沒有臨高特色這個靈魂,一個公園沒有靈魂的話還有什麼吸引力。」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沒有靈魂的工程,花費的可是巨額款項。現場的一位建築工程師估算了一下,一個牌坊小的可能要幾十萬元,有的五、六十萬到100萬元,而大的幾千萬元都不止。
臨高縣副縣長李波告訴記者,這個項目總共投資了1.3個億,一期的建設資金,主要是地方財政出的錢,還用到了融資,主要是銀行的融資。
臨高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人口47萬左右,2013年的財政收入一年13億元左右。據有關資料顯示,全縣有23000多貧困人口,需要發放每人每年700多元低保金,低保金總額才1600萬元左右。這樣的貧困縣在海南省也為數不多,牌坊群一下就花去1.3億元,讓不少臨高人議論紛紛。
其實,這樣的意見,臨高的決策者們早就有所耳聞。牌坊群建設之前,縣裡請來專家進行了一個論證會,會上不少專家對修建這樣大規模的牌坊群持反對意見。不過,臨高縣認為,只要項目手續合法,就可以上馬,並沒有理會這些不同聲音。
從規劃設計上看,世界級的牌坊群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臨高,還會以牌坊群為大門,再投資數億元,建起一座佔地2900多畝的文化公園,公園裡,一座更加高大的幸福女神像,將和三亞南海觀音以及海口媽祖像遙相呼應。
有了功德牌坊,還會有幸福女神,似乎臨高人民的幸福生活即將展開,然而,就在記者採訪時,原先住在這裡的幾個村民圍了過來。他們告訴記者,蓋牌坊時,村民們自願與政府達成協議,讓出了280多畝的耕地,補償費是每畝4萬元。而現在,新城建設的征地又開始了,他們村裡剩餘的70多畝耕地又被徵用,這一次的征地和補償,並沒有經過全體村民的簽字同意:「幾個村幹部把土地就賣了,賣了我們種下的樹,甘蔗什麼都沒有給青苗補償。」
用不了多久,村裡的土地將不復存在,而每戶數萬元的土地補償款一旦花光,村民生活將無以為繼。雖然生活在牌坊群下,這樣現實的問題,讓村民們實在無法感受到牌坊楹聯上描述的即將展開的幸福生活。
發展文化產業是件好事,可搞文化先得有文化,搞產業先得懂產業。像臨高這樣,作為貧困縣,還口挪肚攢、東求西告,弄了這麼大一堆奇怪的石頭,這值嗎?縣裡說「這事,常委會、政府會、黨代會、人代會,全通過了」,言外之意就是:成敗大家都得認,個人可以不負責。真能這麼簡單嗎?這個項目的決策過程,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對公共財政支出的監督和制約機制。只有在這個過程中,真正體現民主的原則和科學的精神,只有讓監督制約真正有效、有力,而不是流於形式,權力才會健康運行,幹部才會認真負責,錢才會花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