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發表評論稱,近期,中國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看法頗有影響力。同時,美國著名投資人巴菲特說,中國用四五十年的時間做了美國兩百年的工作,是個「奇跡」。他認為中國「找到了釋放自己潛力的道路」。
文章稱,中國崛起的確是上世紀末以來的最大戰略性事件。促使大國崛起的原因很難集成生效,它們一旦聚合在一起,就不那麼容易潰散。這一經驗或許也參與塑造了巴菲特對中國的直覺。
文章認為,更好的住房,更好的醫療,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以及各種更好的軟福利,這一切構成了中國經濟的龐大潛在需求,以它們為基礎形成經濟升級的更多動力是可能的,改革的目的就在於此。文章還指出,中國政府對經濟有很強調控能力,並且不斷審視干預是否過分,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
文章表示,「中等收入陷阱」是學術界對一些發展中國家所受挫折的總結,它在拉美表現得尤其明顯。警惕中國是否也會掉入這個陷阱是非常必要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尚沒有人能夠給出中國「必然」掉入該陷阱的可信依據。
全文如下:
美國著名投資人巴菲特和他的「黃金搭檔」芒格2日盛讚中國經濟取得的成就,並清晰表達了他們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好。巴菲特說,中國用四五十年的時間做了美國兩百年的工作,是個「奇跡」。他認為中國「找到了釋放自己潛力的道路」。
同是這段時間,唱衰中國經濟或者對中國前景表達擔憂的都大有人在,關於中國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看法頗有影響力。那麼這兩種論述哪種更有道理呢?
首先,巴菲特和芒格是在沒有特意準備的情況下回答記者提問表達對中國經濟信心的,這更像是他們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印象,是他們沒有摻入特定目的的直率表達。
中國最近幾十年成就了人類歷史上舉世無雙的發展壯舉,對造就它的諸多原因,或許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看得更清楚些。預測中國經濟未來應當說比總結過去更困難,顯然沒有任何公式可以直接套用到中國頭上,包括「中等收入陷阱」這樣的描述。
巴菲特是從長期戰略視角看中國的,而中國崛起的確是上世紀末以來的最大戰略性事件。促使大國崛起的原因很難集成生效,它們一旦聚合在一起,就不那麼容易潰散。這一經驗或許也參與塑造了巴菲特對中國的直覺。
我們生活在中國經濟的細節裡,對它的每一個小變動都很敏感。而巴菲特不一樣,他搞投資,更看重中國的「大局」和「趨勢」。中國經濟出現下行壓力是事實,但它的涵義是什麼很不清楚。中國國內正常的危機感,以及西方評論界因價值觀導致的放大中國問題的嗜好,會從不同角度影響涉及中國經濟的輿論面貌。
我們顯然遇到了一些問題,然而恐怕既不能說現在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問題最多最嚴重的時候,也不能說中國遇到的問題在世界主要經濟體裡最突出。由於中國時下的經濟改革無論與自己縱向比較還是與別國橫向比較都是最強有力的之一,中國經濟的未來表現繼續優於大多數經濟體,仍值得期待。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中國人對個人及家庭生活的長遠設計都有逐漸向好的傾向,並且準備為此付出努力。更好的住房,更好的醫療,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以及各種更好的軟福利,都在其列。這一切構成了中國經濟的龐大潛在需求,以它們為基礎形成經濟升級的更多動力是可能的,改革的目的就在於此。
中國未必總能做得「最好」,我們也不能指望自己總是「很幸運」。但中國老百姓很勤勞,政府對正確引導經濟很下力氣,這個國家至少沒有理由在經濟「火了一陣」之後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倒霉蛋」。
中國政府對經濟有很強調控能力,並且不斷審視干預是否過分,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被事實證明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優勢,而不是我們羞於面對世人的短處。
「中等收入陷阱」是學術界對一些發展中國家所受挫折的總結,它在拉美表現得尤其明顯。警惕中國是否也會掉入這個陷阱是非常必要的,汲取別人的教訓是最廉價的學習。迄今對中國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談論都是擔心及假說,提出它們的出發點很多時候是善意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尚沒有人能夠給出中國「必然」掉入該陷阱的可信依據。
我們或許忘了中國經濟連續兩位數增長時輿論對「經濟過熱」的焦急討論,那時國家曾為把GDP增長率「壓下去」用盡槓桿。現在是反過來了,我們發現這時候的焦慮「更痛苦」。我們需要知道,中國從來都不曾「順利」過,但重要的是,不順利永遠都不應成為我們對未來缺少信心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