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孟冰 重慶報道)海拔972米的高山上,億萬年前曾經是魚兒生活的海湖?昨日,記者從重慶市忠縣獲悉,該縣文物專家、縣文化委副主任黃建華在新生鎮裕華村發現了大面積魚化石群,這些化石群紋理清晰,甚至可見魚兒千姿百態的游姿。
黃建華介紹,前不久,他到忠縣金雞鎮一家石材公司參觀時,無意中發現了貝類化石。「這讓我想起了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有關人員在裕華村發現的貝類化石,我決定去裕華村一探究竟。」黃建華說,5月19日,他趕到裕華村。在當地名叫「龔家巖」的大花地原始森林裡,他在一處崖壁垮塌地的坡地岩層中發現了貝類化石和大面積魚化石群。
當地村民陳發洪告訴他,這一崖壁是1997年修建公路時被挖出來的,大家都不知道這裡面有古生物化石。
「這次新發現的魚化石群圖像清晰,規模空前,千姿百態,形象生動,面積巨大,很像長江肥參魚。」黃建華說,貝類化石中貝殼的密度也很大,體型為5~20毫米,紋理結構清晰。
化石群的面積大到什麼程度?黃建華說,整壁山都是化石群,目測面積約為方圓2千米,「甚至可能更大,因為我只走了一半」。
黃建華認為,裕華村大面積古生物化石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重慶地區在地質時代曾經是古生物比較繁盛的地區。「大面積魚化石群的發現,為研究古生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大批死亡滅絕事件以及三峽地區1800萬年前到底是湖相沉積還是海相沉積等問題,提供了大量的、罕見的實地和實體。」黃建華說,從這些化石底層的沉積過程來看,地層層理結構比較分明,具有典型的海相或湖相沉積特徵。貝類、魚類屬於水生物,這些化石可以進一步印證當時三峽地區的自然地貌。
為了保護這些古生物化石,目前黃建華已安排專人在當地照看,下一步將聯繫古生物專家到現場進行查看、鑒定。他表示,將建議政府對這些古生物化石進行保護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