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柏榮在中非民間商會工作期間舉辦活動時的照片。 【文匯網訊】香港青年王柏榮2014年隻身來到北京,做一些與非洲相關的工作,父母和朋友質疑他:為何放棄香港好好的生活,簡直就是個「白癡」。帶著黑框眼鏡,身穿藍色T恤,這位臉型微圓的陽光大男孩,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訪問,談他「北漂」生活。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90後」(他生於1990年)、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王柏榮的學習生涯較為順利,中學畢業進入了香港大學就讀教育學專業。若按尋常路徑,畢業後他應落腳一所中學教書育人,有不錯的收入,工作穩定且沒有太多壓力。
只是,王柏榮不希望一畢業就當老師,「可能一輩子就如此,人生看得到盡頭」。他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因緣非洲來到北京
畢業前夕思考工作前途時,他無意中看到一本介紹香港重慶大廈的圖書。那裡是香港少數族裔聚集地,早前東南亞地區人士在那裡做買賣,近些年越來越多非洲人聚集於此;有一段時間,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所使用的手機90%是由此地賣出。驚訝於一個被公認「很亂」的地方對第三世界國家竟有如此影響,王柏榮對非洲興趣濃厚。
王柏榮找著這本書的作者,還到重慶大廈與非洲人士長談、吃飯、交朋友。他認為香港太小了,所能接觸者層次仍有限,要更多瞭解外面的世界,留在香港可不行。
在網絡上搜索有關非洲的信息時,王柏榮發現內地有一中非民間商會,著力推動企業與非洲的經貿合作。通過與商會職員網上交流,他獲得了來到北京實習的機會,之後就成為了這家機構第一位香港籍正式員工。
體驗「北漂」艱辛
來北京初期,王柏榮體會到生活的艱辛。「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剛從學校畢業,要在北京安頓下來不容易」,他自嘲,自己普通話不好,不接地氣,是一個不懂得如何與周圍人交流的香港「北漂」。
由於家人不同意他來北京工作,王柏榮不好意思向父母要求資助;薪水又有限,住房問題曾是一大困擾。最初他只能租住床位,十幾人住在一套公寓裡,早晨還要爭著使用衛生間。
「香港一般年輕人受不了,家裡住著好好的,刷盤子都能拿1.5萬港幣月薪;為何你港大畢業,到北京才拿幾千塊人民幣,而且還要搞非洲的事?肯定是傻子。」家人朋友質疑一路不曾中斷,父母給王柏榮的話是「玩夠了,你就回來」。
王柏榮說,清楚自己正在做些什麼,相信自己的選擇。工作期間,他協助所在機構多次舉辦幾百人規模的經貿會議,常有非洲國家總統出席。「平台更高、更國際化,讓我體會到留在香港感受不到的地方」。有許多朋友不能體會的新鮮感、成就感,王柏榮直言,從不後悔選擇來到北京。
他的很多大學同學畢業後留在香港,希望做律師、會計師等高收入又體面的工作,但這些行業已高度飽和,「位置已經坐得慢慢的」,且高度競爭,其實沒有太多年輕人的機會。
切身體會內地機會多
在北京,王柏榮深刻感受到:與香港比,內地機會多,有能力者只要競爭拚搏,更有機會獲得成功。對此,他有切身體會。去年,他參加一話劇活動時結識了一些北京朋友,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家名為「蛋解創業」的網絡電台,有時請王柏榮做電台主播。他主持的第一期節目即獲得40萬人次收聽,令王柏榮感到意外不已,「這在香港是無法想像的」。
經過幾個月的運營,那家電台累計超過700萬人次收聽,電台創辦者也成為創業新星。王柏榮感慨,「幾個年輕人,在家裡錄音、剪輯,卻能實現創業夢想,這是香港和內地的區別」。
「年輕人在香港工作看似輕鬆、穩定,但競爭激烈,壓力大,若不願意跳出來,不挑戰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就看得見,沒有想像的空間」,王柏榮說。
這個「90後」認為,有些同齡人實際上是習慣了安逸生活,不再有老一代港人勤奮、拚搏的精神和專業能力,又不願意往外走,造成了發展的困境。他的不少同學如今已體驗到步入社會的迷茫。
希望幫助更多港青在內地發展
若要讓更多年輕人敢於走出香港去開拓事業空間,不僅需要觀念的轉變,也需要給予他們配套、幫助。王柏榮建議,有關方面應考慮在內地建立「香港宿舍」,供年輕人租住,減輕他們在內地工作初期的壓力,幫他們站穩腳跟。
日前,成立4年有餘、會員300餘人覆蓋20多個行業界別的「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又成立青年事務委員會,專注於團結香港青年,並給在京香港青年和港生打造認識國家的平台,希望他們將來成為京港兩地交流互動的橋樑。
王柏榮擔任該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委一職,他說,希望通過該組織為香港青年群體提供各方面的幫助,為他們建設一個在北京的精神家園。
「香港青年增加內地體驗,有助於瞭解市場,助他們闖出一片天地」,他說。
前不久,王柏榮已離開「中非民間商會」,加入一家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他說,未來會留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工作,「扎根內地、面向全國、走向海外」的目標更加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