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每當有排名出現的時候,口水和爭議往往也會伴隨而來。最近,久負盛名的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週刊發佈的年度亞洲大學百強排行榜,就讓一些日本網友不開心了:因為中國大陸高校上榜總數達到21所,首次超過日本成為擁有亞洲百強高校最多的國家。不少日本網友發出諸如「這個排名本身就存在問題!」「咱能比前30名嗎?」這樣的評論。
據新華網報道,而在國內,對於這份排名的質疑同樣存在,但除了具體學校的座次爭論之外,更多人覺得「沒有感受到與『第一』相稱的教學質量」「光比排名有什麼用?有本事看看到底能研發出多少東西,對社會貢獻有多大」「有條件的話,在亞洲還是會選擇去日本香港新加坡讀書吧」等等。
中國大陸的高校,目前在亞洲到底是個什麼水平?我們真的是「亞洲第一」了麼?
大陸「打榜」史:三年三級跳
面對高校排名,如今的國人往往會以懷疑的目光來看待。但這也難怪,在國內,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的排行榜上有時候起伏會非常大。這也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排名背後,是否還有什麼相關利益在操縱著結果?
不過,這次發佈「年度亞洲大學百強排行榜」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倒是可以讓人打消這個疑慮:作為一個老牌教育研究刊物,自2004年11月起就開始與一些機構合作推出大學排名。到201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單獨推出世界大學排名後,與QS世界大學排名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共同獲公認是世界三大最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學排名。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中國能排在亞洲第一,背後似乎並沒有什麼「陰謀論」的可能。
《泰晤士高等教育》的評判標準和方式,也是各界比較認可的——評審小組採用13項指標衡量各個大學在其核心使命方面的實力:教育、研究、知識傳播和國際影響力。其中前三項所佔分數最多,各佔30%。
作為一張相對「年輕」的榜單,「年度亞洲大學百強排行榜」從2013年才開始推出。當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的首期亞洲大學排名中,日本以前100強院校入圍數量最多的22所,以及東京大學位列第一的驕人成績,排名第一。中國台灣地區則以17所院校入圍的成績位列第二,中國大陸共有15所院校入圍,居第三位。
而到了2014年,這份榜單發生了如下變化:日本在100強大學中數量依然位居各國榜首,但由去年的22所下降到20所;中國大陸則以18席位升到了第二位;韓國有14所大學入選榜單前100強,位居第三。這一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編輯,亞洲大學排行榜的主編菲爾·貝蒂已經從數據分析中預測出了變化的趨勢:「日本仍然是亞洲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領頭羊,但這個地位不會保持太久:新數據清楚地顯示,它正在失去領導地位,中國和韓國正在加速追趕。」
果然,到了2015年,中國上榜高校達到了21所,連續兩年以每年增長3個名額的速度「穩步」登上了榜首。
數量VS質量
凡是與中國相關的榜單,往往離不開「數量與質量」之間的對比。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往往可以在數量上輕易佔據優勢,但在一些質量方面的底氣則不那麼硬。
這次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年度亞洲大學百強排行榜一公佈,日本網友就質疑「咱能比前30名嗎」,同樣,國人也有人懷疑我們登上榜首靠的還是「人海戰術」。
不過,仔細分析一下百強榜中各頻段的學校分佈,你會發現,大陸高校此次的表現,與以往人們印象中的狀況可不太一樣。
首先,人們最關注的「TOP Ten」榜首的十大高校中,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地區各佔2席,分庭抗禮。日本固然有東京大學連續三年獲得「狀元」,但京都大學則排名第9,中國的北大和清華則各自比去年上升一位,分別排名第4和第5,總的來看也算是旗鼓相當。
在第11名到第30名之間,大陸略遜日本一籌:日本有3所大學入圍,中國只有2所。但日本也無法笑傲群雄:因為在這個分段,除了香港同樣有3所大學入選之外,韓國更是以4所高校上榜而佔據第一。所以,比百強榜單,日本輸給中國。若比30強榜單,日本又輸給了韓國。
接下來的31名∼50名的榜單中,大陸又以6所高校居首,日本4所次之。香港和韓國各有1所入選。51名∼100名之中,大陸高校也有11所,日本10所,韓國6所。「從百強榜各個階段的分佈情況來看,大陸的高校無論是數量和質量,應該說都不落下風,甚至有一定優勢的。」國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數研究院研究員韓顯男分析說。
有趣的是,若是真要抱怨「人海戰術」,其實似乎更應該香港地區去抱怨台灣地區:從2013年到2015年,台灣分別以17所、13所和11所的數量連年佔據榜單的4強之列。而香港每年都只有6所高校入圍。但論起質量來,台灣只有國立台灣大學一所高校入圍前30名,而且今年排名僅為第17名,比去年的第14名還下降了3位。香港這6所高校則是連年50強,最高學府香港大學也一直都位列三甲。
持續投入教育,終有收穫
對於中國大陸高校整體上的進步,菲爾·貝蒂認為應該歸功於中國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中國是本年度亞洲大學排行榜的新科狀元,其有3所新晉入圍大學,從而使得力量對比向中國一方傾斜。在今年的排行榜中,中國許多著名大學,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也都在名次上獲得晉陞。中國在高等教育的投入,包括研究和開發費用,自2011年以來每年增加18%(扣除價格影響因素),現在,這個投入似乎得到了很好的回報。」
相比之下,日本教育業則受到財政緊縮的影響。此外,菲爾·貝蒂也強調:「除了資金縮減外,保守主義、自滿情緒以及對全球化的抗拒情緒都在影響日本。」2015年的亞洲大學排行榜中,除了入圍數量在持續走低,多所日本大學排名也呈現下滑態勢。
而仔細分析榜單中的中國高校則不難發現,力圖通過簡單的高校合併來擴大規模的學校,並沒有在榜單排名中獲利。百強榜的「新人」華南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此前都曾和各自區域的周邊高校「傳過緋聞」,但最終並沒有通過高校合併而是以自己的努力殺入了榜單。相反,不少網友認為,過多地進行高校合併,會使一些原有學校中的弱勢專業為新學校「拖後腿」。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大陸高校在亞洲大學排行榜上持續上揚的表現,也讓外國學生更願意到中國留學,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受外國學生歡迎的留學目的地。菲爾·貝蒂甚至表示:「亞洲將繼歐洲和北美洲之後成為下一個全球高等教育明星區域。《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專欄編輯最新資料顯示,亞洲許多一流大學都已可以與西方一流大學平分秋色……而中國正是這一地區的領頭羊,其在學術領域鄭重且持續的投資和國際化發展戰略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其他亞洲國家學習的模式。」
當然,中國高校在論文數量與質量的平衡、教學與研究的平衡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更有網友指出:相對於中國在亞洲的經濟地位、國土面積和資源方面的地位,中國大陸高校在百強榜上的數量其實還遠遠不能與之匹配。菲爾·貝蒂也指出:中國教育的供求依然存有問題。
有關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我們的教育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應該可以看成是成長的煩惱。這些來自第三方的排名評判與數據統計,或許可以給我們增添更多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