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過去一周,香港報刊業不斷傳出噩耗。繼有56年歷史的香港《新報》12日停刊之後,7月17日,創刊已76年的香港《成報》也暫停出報。同時有消息傳出,壹傳媒旗下的《壹週刊》決定削減開支,將於7月之內裁員一半。三家香港紙媒窘況,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香港《文匯報》社長王樹成認為,報業同行要轉變觀念,「從原有的、固有的思維方式下走出來,強化互聯網思維。」
據中新網報道,《成報》創立於1939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章之一。在1950至60年代,《成報》是香港銷量最高的報紙,曾取得近一半的市場佔有率。《新報》則創辦於1959年,也是香港老牌報紙之一。
然而,進入1990年代,在激烈的競爭中,為爭奪讀者,香港報業曾爆發數次慘烈的降價「割喉戰」。《新報》、《成報》正是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銷量逐年下降。
2000年以後,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幾份免費報紙,對收費報紙形成巨大的衝擊。香港的總人口約為700多萬,免費報紙的發行量總共卻超過300萬份,而收費報紙則只有100多萬份的發行量。
時間進入2015年7月。7月11日,《新報》發佈聲明表示,隨著免費報章的出現,加上讀者閱報習慣有所改變,公司做出多番改革仍然長期虧損,將於12日起停刊。
幾乎與此同時,《成報》的母公司成報傳媒集團被法院宣佈清盤。7月17日,由於報紙營運戶口被凍結,無法支付印刷費,《成報》只能暫停出報。
同一天,據香港媒體報道,《壹週刊》的執行總編輯黃麗裳接受採訪時指出,為削減開支,采編部在7月之內有裁員計劃。黃麗裳並證實,管理層曾討論過停刊的可能性。
短短一周時間裡,香港三家紙媒告急,傳統媒體是否已成明日黃花?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教授黃煜對中新社記者指出,除去新媒體衝擊的大背景,在近十年的時間裡,《新報》、《成報》定位不明,內容重複,沒有為讀者提供獨特的信息產品,也是其走向沒落的主要原因。
無論學者還是資深報人均指出,新媒體衝擊之下,傳統媒體並非一定會消亡,而是可以走向數碼化,與互聯網時代共舞。黃煜認為,隨著讀者年齡層和閱讀習慣的變化,未來報紙會越來越數碼化,從紙質形式變成付費的電子版。
香港《文匯報》社長王樹成認為,報業同行之間可以對信息資源、經營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共享機制。另外也要轉變觀念,「從原有的、固有的思維方式下走出來,強化互聯網思維。」
《澳門日報》社長陸波的看法更加樂觀。他以《澳門日報》為例指出,網媒和紙媒可以互相配合,例如手機報注重搶時效,而報紙則可提供更具深度、詳細的報道。他說,只要把內容辦好,報紙就有自己的生存空間,「肯定不會死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