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8月16日,中國長篇小說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終於揭開面紗,公佈了五部獲獎作品,分別是:格非的《春盡江南》、王蒙的《這邊風景》、金宇澄的《繁花》、李佩甫的《生命冊》、蘇童的《黃雀記》。
據騰訊文化報道,中國作協的官方網站中國作家網公佈了這一獲獎消息。茅盾文學獎每四年舉辦一屆,每位獲獎者獎金高達50萬元。
這屆茅盾文學獎參評數量驚人,總共有252篇長篇小說參與競爭,不乏賈平凹、王安憶、嚴歌苓等名家。8月12日公佈了十部提名作品,除去本屆獲獎作品外,其他進入十強的有:范穩的《吾血吾土》、閻真的《活著之上》、林白的《北去來辭》、紅柯的《喀拉布風暴》和徐則臣的《耶路撒冷》。
獲獎作品簡介
李佩甫的《生命冊》
《生命冊》是李佩甫繼《羊的門》、《城的燈》之後,「平原三部曲」的巔峰之作。
作品主人公「我」,是一從鄉村走向城市的知識分子,一個「背負土地行走的人」。他從鄉村到省城,從省城到北京,再從北京到上海,一路走來,「我」的身份也從大學老師、北漂者槍手、南方股票市場上的操盤手,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藥廠負責人。「我」是一個深刻、冷靜,內斂、節制,不偏執,不輕狂,有著一切自省者的特點和帶有知識分子尊嚴的人物,所以自始至終都在默默地觀察和審視著周圍的一切。從「我」的視點出發,串聯起了「駱駝」、「老姑父」、「梁五方」、「蟲嫂」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從一個個典型的人物身上,從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可以看到城市與鄉村之間紛紛擾擾的世界,看到中原大地上五十年來生長著的苦難和血淚,這是展示,是審視,是推敲,也是追問。
《生命冊》約38萬字,採用放射性結構方式,從一風、一塵、一樹、一花寫起,書寫了整個平原上的各種風土人情、地理環境及一個村莊五十年的生存狀況,可以說是一部自省書,也是一個人五十年的心靈史。它追溯了城市和鄉村時代變遷的軌跡,書寫出當代中國在時代與土地的變遷中,人物的精神風貌和產生裂變過程。在無奈和悲涼中,在各種異化的人生軌跡中,蘊藏著一個個生命的真諦。
格非的《春盡江南》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醞釀構思,沉潛求素,到2011年終於完成定稿的系列長篇巨作,呈現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內在精神的衍變軌跡。江南三部曲分別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
《春盡江南》講述了一對漸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邊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際遇和精神求索,透視時代巨變面臨的各種問題,深度解讀時代精神疼痛的癥結。這部小說主體故事的時間跨度只有一年,而敘述所覆蓋的時間幅度則長達二十年。小說通過描寫詩人譚端午和律師龐家玉(原名李秀蓉)這對漸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邊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際遇和精神求索,廣泛透視了個體在劇變時代面臨的各種問題,深度切中了我們時代精神疼痛的癥結。
金宇澄的《繁花》
金宇澄長篇滬語小說《繁花》曾獲讚譽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說之一,甚至被拿來與張愛玲和《紅樓夢》相比。
《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圖的對應。這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輻射廣泛,處處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敘事在兩個時空裡頻繁交替,傳奇迭生,延伸了關於上海的「不一致」和錯綜複雜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諷,咄咄逼人的漫畫,暗藏上海的時尚與流行;昨日的遺漏,或是明天的啟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來,一曲終了,人猶未散。
王蒙的《這邊風景》
《這邊風景》是王蒙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農村勞動期間創作的長篇小說,因各種緣由未曾付梓,但在《王蒙自傳》和各版本評傳中都有所提及,因而是一本早有耳聞卻遲遲未露面的小說。
小說反映了漢、維兩族人民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的真實生活,帶有歷史沉重的份量,又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極為生動,懸念迭生,獨具新疆風情。
該小說在每個章節後設計「小說人語」,用79歲的王蒙今時今日的角度去適時點評和闡述39歲王蒙當時的創作和思考,形成「79歲王蒙與39歲王蒙的對話」,為這部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添加了現代感和時代感。
蘇童的《黃雀記》
《黃雀記》之名,源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暗喻了《黃雀記》中的主要情節的交錯複雜與命中注定。
《黃雀記》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故事並不複雜,就是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分為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
「通過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寫他們後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說這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命運,背後是這個時代的變遷。主題涉及罪與罰,自我救贖,絕望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