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楊佩韻) 電話騙案及促銷情況愈演愈烈,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黃繼兒表示,此類個案確實有增加,可能是借貸機構洩露有關個人資料,或者促銷機構從土地註冊處等公共登記冊取得資料,有必要加強保護登記冊的資料。他又指,公署每年都收到近1.8萬宗查詢,單是去年就收到1,700宗投訴,當中只有近3成的案件可以跟進,認為港人對保障個人私隱的意識仍未充分,呼籲市民不要輕易透露自己的個人資料。
黃繼兒30日出席電視節目時表示,不少市民都試過收到金融機構來電,部分更掌握姓名、貸款紀錄等個人資料,但當事人從未使用該機構服務。他估計,此類情況可能有借貸機構洩露有關個人資料,或者促銷機構從土地註冊處等公共登記冊取得資料,認為有必要立法或執行相關的行政措施,加強保護登記冊的資料,如當有人查閱公共登記冊時,需要提供查閱目的、範圍、內容及用途等。
促銷員逃避規管改變手法
黃繼兒又發現,近年有促銷員為逃避規管而改變促銷手法,如之前會道出姓名、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但現時卻會說「你是甚麼號碼的機主?」以圖避過公署的規管條例。他表示,因為要考慮網絡訊息要自由流通等因素,需要充分考慮各持份者的意見,以作出應對措施。
另外,黃繼兒表示,公署每年都收到近1.8萬宗查詢,單是去年就收到1,700宗投訴,當中只有近3成的案件可以跟進,反映港人對保障個人私隱的意識仍未充分。他指,雖然港人在保障個人私隱的意識已經加強,但仍未能充份掌握和理解法例保障的範圍、權限和責任,希望任內能加強市民對此等方面的認知,並呼籲市民不要輕易透露自己的個人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