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台灣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台慰安婦紀錄片公映 馬英九哽咽:死也不信非被迫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9-02]
放大圖片

紀錄片《蘆葦之歌》海報

【文匯網訊】蕭師言「說慰安婦全被強迫,有證據嗎?」台灣反課綱運動學生的這句話,前不久在島內激起民憤,也讓台灣籍慰安婦問題再度成為焦點。據環球時報報道,由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出資拍攝的紀錄片《蘆葦之歌》8月在台公映,影片講述了6名台籍慰安婦的故事,馬英九看完此片哽咽稱,「死也不相信」慰安婦非被迫。《蘆葦之歌》監製、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日前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表示,討論是否「被迫」,模糊了「慰安婦是日軍性奴隸」的歷史真相。

環球時報:您為何要拍這部紀錄片?

康淑華:我們是從1992年開始接觸、關心台籍慰安婦,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阿嬤的秘密》比較側重講她們被迫「慰安」時遭到欺凌的悲慘故事。為何要拍第二部,是因為陪伴這些阿嬤們20多年,發現她們回到台灣後還有很多辛酸故事,20多年前她們以六七十歲高齡站出來大聲控訴日本罪行,雖然對日求償沒有結果,但阿嬤們仍堅持對日聲討,這種生命的厚度及韌性,值得讓更多人瞭解,所以我們就拍了這部《蘆葦之歌》。《聖經》有句話說,「壓傷的蘆葦,它不折斷」,阿嬤們飽經摧殘,但她們仍以無比的韌性面對生命的磨難,在風中搖曳、堅韌不拔,我們用蘆葦來比喻阿嬤們面對生命的勇氣與堅韌。

影片不只是講歷史故事、控訴日軍殘暴,我更想在片中討論阿嬤生命的療愈過程,讓下一代對這件事有感覺、有感動,並與下一代的生命相結合,這樣比只控訴日軍殘暴更有力。

環球時報:影片在台灣公映後,反響如何?

康淑華:《蘆葦之歌》在台上映第一周,票房突破百萬元(新台幣,下同),在8月暑期美國大片稱霸的情況下,台灣紀錄片能有如此難得的票房成績,已出乎我們預料,當然要回本還差很多,但拍這種片子本來就沒想獲利。有觀眾對我們說,她們從片中的阿嬤想到了家人以及自己生命中曾經的挫折,並從阿嬤的勇氣中找到自己前進的力量。這些都是影片帶給大家的感動。

環球時報:台籍慰安婦現狀如何?

康淑華:現在她們已經由原先查明的58人,凋零到只剩4人。兩位在花蓮,分別是87歲和92歲,一位是台北的蓮花阿嬤,一位是屏東的陳桃阿嬤,94歲。陳桃身體不好,其他幾位阿嬤身體還好。很多阿嬤從南洋回來後過得很艱難,因為她們的這種經歷,造成婚姻很難維持,工作也不好找,只能打零工,陳桃以賣椰子為生。台當局每月給每位阿嬤發1.5萬元生活補助。台灣婦援基金會過去十幾年定期訪視她們,邀阿嬤參加基金會的各種活動,讓她們獲得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反課綱運動中學生針對慰安婦問題的觀點?

康淑華:在反課綱鬧得很凶時,我們聲明過,堅持認為「所有阿嬤當然是被迫的」,不論其中是否有極少數阿嬤來自風月場所,她們也都是因為家庭背景而被迫,這毋庸置疑。但我們並不堅持一定要在教科書上加上「被迫」二字,因為那反而模糊了「慰安婦是日軍性奴隸」的本質,簡化了慰安婦的歷史。

有些學生以為慰安婦是「公娼」,這是極大的誤解,聯合國早就確定慰安婦是「軍事性奴隸」制度,奴隸會是自願嗎?怎麼能說她們是「公娼」呢?我們希望歷史教科書能夠有更多篇幅、更深入詳盡地講述「慰安婦是日軍性奴隸」的歷史真相,而不只糾結於是否「被迫」的問題。「被迫」兩字固然能描述國恨家仇,但也會使問題失焦。希望大家更多去瞭解「慰安婦就是性奴隸」的歷史事實,以這個角度去譴責日本政府。

環球時報:聽說《蘆葦之歌》此前曾在日本放映過,效果如何?

康淑華:對,我們在東京放過兩次,在京都放過一次,觀眾從20歲到70歲都有,原本我們不確定日本觀眾對影片的接受度,但很多日本人看完後對我說,片子從人性勇氣切入,讓他們願意看,因為他們原本以為只是罵日本,沒有勇氣看,但這種方式反而讓他們願進一步瞭解阿嬤所處的時代與背景。

      責任編輯:賀頓
連戰:不能容忍「台灣意識」被誤導為分裂意識      [2015-09-01]
連戰來看閱兵 台當局為什麼不高興      [2015-09-01]
台灣抗日將領後代挺連戰:他去北京完全正面      [2015-09-01]
買不到AV女優交通卡 台灣網友很火大      [2015-09-01]
習近平會見連戰等台灣各界代表人士      [2015-09-01]
俞正聲會見連戰等台灣各界人士      [2015-08-31]
胡鳳鳴武式太極秘籍在台灣出版      [2015-08-31]
台灣官方回應「美飛虎隊赴京看閱兵」      [2015-08-30]
台灣近千名公職人員涉「違法兼職」被查      [2015-08-24]
陳德銘:深信和平發展是台灣主流民意      [2015-08-24]